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十大考古新發現探秘之十?這個水下考古項目,絕無僅有!
2024-03-29 07:22:33 來源:新華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中國南海,碧波蕩漾。一次沒有先例可循的考古調查,打開了埋藏在千米深海、塵封500多年的『時光寶盒』。日前,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公布,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沈船遺址入選。

  遺址位於海南島與西沙群島之間的南海海底,西北距離三亞約150公裡。兩處遺址是我國首次在1500米深海發現的明代沈船遺址,保存相對完好,文物數量巨大,年代比較明確,不僅是我國深海考古的重大發現,也是世界級重大考古發現。

  2022年10月23日,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深海勇士』號正執行第500潛次任務。母船駕駛室裡,水聲通信系統忽然傳來潛航員發自海底的驚呼:『發現大片陶罐!』『數以萬計!』

  近7個月後,國家文物局、海南省人民政府等發布消息:我國南海發現兩處明代沈船,分別被定名為南海西北陸坡一號沈船和南海西北陸坡二號沈船。隨後,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聯合進行深海考古調查,使用『探索一號』『探索二號』科考船和『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共執行41個潛次調查。

  南海西北陸坡一號沈船遺址核心區為船體和大量堆疊有序、碼放整齊的陶瓷器、鐵器等構成的堆積,長約37米,寬約11米,可見10個分艙,堆積高約3米。這艘被判定為明正德年間的沈船遺址遺物數量超10萬件,包括陶器、瓷器、銅器、鐵器、竹木器等。

  南海西北陸坡二號沈船遺址位於一號沈船遺址東北約12海裡處,核心區為大量排列整齊、碼放有序的原木堆積,長約21米,最寬約8米,年代為明弘治年間。

  『這樣的深度、體量、堆積,震撼人心!』考古調查項目領隊、首席科學家宋建忠說,中國水下考古開展30多年來局限於淺海,深度一般不會超過40米,像這樣一次千米級的深海考古,放眼世界也是絕無僅有。

  項目副領隊張凝灝全程參與了此次深海考古。『除了震撼,還是震撼!』他說,第一次看到沈船遺址的照片時,已覺震撼,到了海底,根本無法用語言形容。

  經過兩個階段的調查,考古隊員從一號沈船遺址提取出水文物543件(套),代表性器物有青花碗、盤、碟、罐、玉壺春瓶,紅綠彩碗、盤、杯,琺華梅瓶、罐,素三彩鶴形壺、象形壺、螺形壺等;從二號沈船遺址提取出水原木、瓷器、陶器、蠑螺殼、鹿角等遺物36件。

  當前,這些文物正靜靜地『躺』在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裡,由工作人員進行專業保護。

  『目前出水的很多文物我們從來沒見過。』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館長辛禮學說,『我們正籌備展覽,爭取今年內讓觀眾在南海博物館看到這批珍貴文物。』

  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沈船遺址考古調查是中國水下考古工作者首次運用考古學理論、技術與方法,嚴格按照水下考古工作規程要求,借助深潛技術與裝備,對位於水下千米級深度的古代沈船遺址開展系統、科學的考古調查、記錄與研究工作,充分展示了我國深海科技與水下考古的跨界融合,標志著我國深海考古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是中國水下考古發展的重要裡程碑。

  『脫離了深海裝備和技術,深海考古工作無法完成。』項目副領隊鄧啟江說,深海考古調查突破了常規潛水的手段,必須借助『深海勇士』號這種國之重器提供支持。『相信隨著深海科技以及裝備的研發和進步,未來深海考古將取得更大成果。』

  南海自古以來就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是一片寫滿歷史的海域。宋建忠說:『這一發現完善了海上絲綢之路南海段航線的歷史鏈條,實證了中國先民開發、利用、往來南海的歷史事實,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貿易往來與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

  『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沈船遺址的發現只是一個開端。』辛禮學說,『深海有很多寶藏,我們共同期待。』

責任編輯:邱浩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