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近年來,我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步伐加快,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把新型儲能寫入其中。『新型儲能』指的是除抽水蓄能以外的儲能技術,主要包括儲電和儲熱。它如同大型『充電寶』,在用電低谷時『充電』,高峰時『放電』,起到『調節器』和『安全閥』的作用。近日,記者來到廣州,這裡有我國新型儲能領域唯一的一家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科研人員、企業正在群策群力,為產品從實驗室到制造再到市場的產業化摸索一條新路。
『實驗—實用—實戰』打通儲能創新路
在新型儲能創新中心,記者看到,一個佔地200畝的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基地正在加緊建設。

國家地方共建新型儲能創新中心副總經理劉石告訴記者,創新基地裡,鋰離子、超級電容等各種新型儲能的測試都會在變電站的支持下完成。劉石表示,以前測試數據是實驗室『跑出來』的,不是真實的場景。每天什麼時候需要充電,什麼時候需要放電,通過真實的『數據跑』,突破了從科技創新到產業創新的最後距離。

為了抓住這難得的發展機遇,有的企業甚至還把自己的產品搬到了創新中心的展廳。
國家地方共建新型儲能創新中心政企業務副總監蔡志超表示,現在每周都會有7到8家企業對接,有的時候多到十幾家對接交流。
產業育新先聚纔人纔匯集『智』高點
記者在采訪中還發現,創新中心正在積極擴大平臺優勢,集聚起人纔等資源要素,加速新型儲能生產力的培育。

在創新中心配套的生產車間內,伴隨著機器的轉動,平均每6分鍾就可以完成一個液冷電池包的生產。記者在這裡看到,一批准備運往新疆喀什的儲能集裝箱正在進行最後的防雨測試,單個集裝箱容量達到5兆瓦時,相當於可以儲存5000度風光資源的發電量。

南方電網公司專家委員會委員鄭耀東表示,假如新型儲能的利用能提高風電和光伏1%的消納率,全國就會有上百億度的新能源電供給人民使用,利用國家級的平臺做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轉化,使儲能技術更好地支橕電力系統的運行,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都非常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