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來到位於大巴山深處的重慶市城口縣修齊鎮白果村,鄉村道路乾淨整潔,農家庭院錯落有致,房前屋後花草怡人,一幅幅牆畫鋪展在居民外牆上,40多畝的礦山渣場種滿了葵花,美麗的鄉村風光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打卡。
白果村錳礦資源豐富,曾是遠近聞名的『采礦村』,不少村民靠開采錳礦為生。村黨支部書記黃芝君說:『為了改善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村裡關閉了礦山,一邊對礦區進行生態修復治理,一邊謀劃推進轉型發展。』去年開始,他們引導農戶在保護傳統村落民居的前提下,對村莊進行微改造、精提昇,發展『庭院經濟+鄉村旅游』。
白果村的轉型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剛開始提出改造小院環境的思路時,由於土地佔用等問題,響應支持的村民寥寥無幾。』城口縣修齊鎮黨委書記鄒傳躍回憶說,為了凝聚村民共識,鎮村乾部多次組織召開院壩會,挨家挨戶上門協商溝通,最終形成了『政府規劃、支部組織、群眾參與、市場運營、村民自治』的改造方案,並於2023年4月正式啟動鄉村環境改造。
白果村村民於佐雲說:『環境變美了,新的產業也發展起來了,日子越過越有奔頭。』她家的院落之前一直閑置,在村乾部幫助下,她將院壩改造成豆腐作坊,既售賣手工豆腐,又開展研學體驗,開業兩個月就收入近2萬元。
這樣的特色作坊在白果村還有不少。黃芝君說:『村民們重拾老手藝,利用閑置房、空閑地等資源,通過自主經營、對外出租、合作開發等方式,打造特色院落和作坊,推出湯圓、臘肉、蜂蜜等特色農產品,拓展了體驗、研學、觀摩等新興業態。』如今白果村已發展12戶特色農家作坊、11戶大巴山森林人家農家樂、26戶庭院種植戶和16戶庭院養殖戶,昔日小庭院變成了村民們的『聚寶盆』。
為了讓更多閑置土地『活起來』,白果村引進城口縣富亮種植場、城口縣紅藤園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采取『村集體+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集中流轉60餘畝土地,建設了草莓采摘園和樹樁月季育苗基地。白果村黨支部副書記袁井超說:『發展鄉村采摘游和觀光游,不僅解決了30多名勞動力家門口就業問題,也帶火了農家作坊和農家樂。』
走進白果村直播基地,130多平方米的房間裡,各式農產品整齊排列在展示臺上,主播正坐在鏡頭前分享推介。『去年8月,我們的直播團隊入駐白果村,借助電商平臺,幫助村裡把特色農產品和鄉村旅游資源推向更廣的市場。』白果村直播基地負責人何苦介紹,目前每一場直播都有10多萬元的銷售額。
如今的白果村,『庭院+種養』『庭院+旅游』『庭院+直播』的融合發展模式基本形成,鄉村旅游人氣越來越旺。『2023年,全村接待游客3.5萬人次,旅游收入達到210萬元,同時帶動村民勞務增收40餘萬元。』黃芝君說,隨著白果村農文旅產業鏈的不斷完善,鄉親們的日子一定會越過越紅火。(經濟日報記者 吳陸牧)
- 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山西方案』2023/03/10
- 今天是20220222正月二十二星期二 具體怎麼回事?20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