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宋青長期致力於生態文明建設實踐和研究,近些年,她把調研足跡延伸到了鄉村。她認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深入踐行『兩山』理念,推動形成現代農業產業『新質生產力』,是實現鄉村振興推進農業強國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
2023年,民建蘇州市委副主委、蘇州科技大學人文社科處處長宋青繼續擔任全國政協委員,成為全國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以下簡稱『全國政協農委』)委員。去年7月召開的全國政協『統籌城鄉融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專題協商會上,宋青重點關注『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中的人纔短板問題』。在調研中,宋青曾遇到過一名00後『農二代』,當農民,後者的顧慮之一是『臉會曬黑,同學聚會時會很沒面子』。
『農民不僅是一種身份,更要成為體面的職業。』宋青直言『新農人』成為『興農人』面臨3方面問題,包括人纔數量和質量有待提昇、人纔發展通道有待明確、人纔激勵保障有待優化。
『統籌城鄉融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也是全國政協2023年度重點協商議題。2023年5月,全國政協農委組織了為期8天的專題調研,調研組跨越浙江省、遼寧省兩省6市,調研點包括農民合作社、村莊社區、種植養殖基地等。
當時和調研組同行的李達是全國政協農委辦公室農村處三級調研員。他後來總結道:調研籌備期間,委員們全力參與,省裡提出的初步方案沒有安排鄉村醫療衛生院,委員們提議增加;初步方案對農村物流網點關注較少,委員們提出放棄休息時間,早出發、晚休息,力求到城鄉融合的短板和難點處細細查找問題所在,了解村民所需。
『參加本次調研,我主要是來了解鄉村振興過程中人纔方面的短板和不足……』宋青在調研時發言的開場白也被李達記錄。李達寫道:『帶著題目調研是這次調研的顯著特點。』
近年來,一大批大中專畢業生、外出務工返鄉人員、退役軍人、科技人員、大學生村官進入鄉村,逐漸成為帶動農民增收、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有生力量。宋青注意到,鄉村規劃師、致富帶頭人、農業職業經理人等『時尚』的新農人,往往是發展引路人、產業帶頭人、政策明白人,『他們正在用聰明纔智、資源技術,讓「新農人」成為「興農人」,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2023年1月發布的《2022年全國高素質農民發展報告》顯示,65.04%的高素質農民對周邊農戶起到了輻射帶動作用,人均輻射帶動21戶周邊農戶,以農業技術指導、農產品銷售等方式,帶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
宋青最近調研到的一個案例是,在蘇州太倉市東林村,農場9名工作人員能完成2200多畝稻田的生產管理,實現從育秧、插秧到收割、烘乾、加工、優質功能大米開發的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
『「新農人」目前作為一種現象存在,其內涵和外延還都在發展中。所謂的「新」和「舊」是相對的,並非一成不變。』宋青認為,如果與時俱進,掌握新觀念、新知識、新技能、新方法,『舊』農民就能夠成為『新』農民;反之,如果不注重觀念、知識、技術的更新,也會由『新』退化到『舊』,『所以我們工作的發力點和落腳點,就是如何全力構建「新農人」培育體系,讓更多的農民成為「新農人」,成為適應新時代發展需求的「興農人」』。
對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提出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宋青將鄉村人纔拆解為生產經營人纔、公共服務人纔、鄉村治理人纔、農村科技人纔和返鄉下鄉人纔。『「新農人」人纔結構更加多元。農村人力資源存量不足,增量減少。在鄉村振興這一重大使命面前,「新農人」力量還比較薄弱。』對此,宋青建議要借鑒『優師計劃』成功經驗,推動『公費農科生』培養,多維度培育新時代新農人。通過實施定向委培工程,培育鄉村振興人纔『先遣隊』。
『三農』工作的多方面議題成果,呈現在後續的專題協商會上,也被委員們寫進提案。『凡提案,必調研。』宋青說,在履職中把握重大命題,借鑒有組織科研的推進方式,用知行合一的能力去直面問題、分析問題、破解問題、提出對策、助推落實,是委員履職應有的『打開方式』。
今年全國兩會上,宋青將持續聚焦構建科學系統評價考核指標體系引領推進農業強國建設。『沒有農業現代化,沒有農村繁榮富強,沒有農民安居樂業,國家現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她認為,推動制定『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通過設置評價體系以明確目標任務、把握推進進度、彌補短板弱項並開展監測評價工作,極具現實意義。
『委員履職永遠在路上。』在宋青看來,要帶有前瞻性地去關注系統性的重大社會命題,『在資政建言和凝聚共識中雙向發力,實現委員履職與實踐發展的雙向奔赴、同頻共振』。
- 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山西方案』2023/03/10
- 今天是20220222正月二十二星期二 具體怎麼回事?20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