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讓年輕人因旗袍愛上中國傳統文化
2024-02-20 08:01:24 來源:中國青年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在天津市寸土寸金的和平區赤峰道,走進一幢法式小洋樓,恍如穿越到過去的舊時光。店裡展示著一件件華美的旗袍,像是一幀幀老電影裡的長鏡頭,定格了歷史的波瀾與時代的榮光。這家店便是有著140多年歷史的老字號——吉慶祥旗袍·禮服世家。

  附近的小洋樓裡,住過童年時的張愛玲,還有年輕的張學良和趙四小姐……吉慶祥的店鋪就低調地隱在眾多名人故居之間。如今,店鋪不僅承接精美旗袍定制服務,也是中國傳統非遺文化的展示空間。

  26歲的吉洳慶是這家百年老店的第五代傳人。她輕挽發髻,一身暗色印花旗袍勾勒出纖細腰身,一顰一笑間,宛如從畫中走出的女子。從春節前一個月開始,店裡的客人就比平日多了許多,吉洳慶忙前忙後,總是帶著微笑與來客交流。她從不急著推銷,更願意靜靜觀察客人的性格喜好,結合自己對旗袍文化的理解,為客人量身設計一件專屬的『第二件皮膚』。

  小洋樓裡,掛滿牆的老照片,記錄著這家百年老店的發展歷程。吉洳慶告訴記者,店鋪的第一代創始人李慶先生於1880年在北京大柵欄創辦了慶祥號布莊,後人把店鋪搬遷至天津。如今的店名正是吉洳慶母親的名字——吉慶祥。『母親從小就在廠裡跟著我大舅爺和姥姥一起學習裁剪,18歲那年她就去申請了營業執照。』吉洳慶知道,那是母親把家族的使命扛在了自己的肩上。如今,這份使命便順理成章地落在了年輕的小吉身上。

  在吉洳慶的童年記憶裡,從會走路開始,自己就在這棟小洋樓裡樓上樓下地穿梭玩耍。她眼看著母親每天在店裡從早到晚為客人細心地量體裁衣,一針一線裡傾注了母親對祖傳吉氏立裁特技法的理解,更融入了她對東方女性美與韻的感悟。

  小小的她也在耳濡目染中,愛上了象征著東方女性獨特意象和風韻的旗袍,並開始跟著母親學習獨門剪裁技藝。很快,她的天賦就展露出來。9歲那年,她成功地為天津一位著名的電視臺主持人設計出了一件旗袍,『當時她非常喜歡,我也被評為「最年輕的設計師」。』對吉洳慶而言,對旗袍以及這門技藝和文化的熱愛仿佛早已刻在自己的基因中。

  『很多年輕人現在都喜歡穿旗袍。』讓吉洳慶感到欣喜的是,近年來,國潮風漸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作為非遺服飾文化的第五代傳人,她希望不僅要把世代傳承的『吉氏立裁特技法』發揚光大,還要注入更多年輕元素,讓全世界的年輕一代都愛上中國傳統服飾文化,讓更多年輕人從穿上屬於她們自己的一身旗袍開始,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和精髓。

  她曾到國外留過學,也專程去研究過西方知名設計師的作品。她發現很多外國人對以旗袍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服飾格外著迷,『我想把西方一些藝術元素和中國傳統服飾相結合,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在她的設計作品中,可以看到吉氏立裁特技法的一個顯著特點——凸顯女性的曲線美,而這對設計、剪裁和制作全流程都有著極高的要求。首先,需要從頭到腳測量客人全身至少27個點位的數據,然後根據客人的職業、談吐、氣質、外貌、膚色等諸多因素,精心完成適合其身份特質的設計,再用立體的裁剪去縫合每一個細節,最後纔能讓衣服與主人完美貼合。

  吉洳慶告訴記者,旗袍的風格也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現代女性更自信大方、更廣泛地參與各種社會事務,這些變化也都反映在服飾上。幾十年前,旗袍流行穿得非常緊身,要求女性必須為了穿好一身衣服而嚴格控制自己的身材。旗袍的立領也做得非常貼合脖子,讓女性無法隨意低頭彎腰,必須時刻保持挺拔的體態。『而今天,旗袍的設計要首先考慮隨著主人的需求和舒適度。』吉洳慶以袖子的剪裁創新為例來說明,『不能只是看上去好看而手臂都抬不起來,我們創新的裁剪方式是在保證美觀的前提下,讓客人的手不但可以抬起來,還可以輕松地完成各種動作,甚至拉小提琴都完全沒問題。』

  出生在藝術世家,吉洳慶希望,自己設計的服裝不簡單是一件衣服,而是注入了匠人精神的藝術作品。

  吉洳慶說,她設計的每件旗袍都有自己的故事。擺滿三層小洋樓的旗袍裡,幾乎找不到兩件完全一模一樣的。吉洳慶說:『我會在每一件衣服的設計中,盡可能地加入獨特的細節,不經意間你會看到驚喜,也算是點睛之筆。』她的設計風格理念是低調的美,『比較符合我們中國人含蓄內斂的精神氣質』。

  在吉洳慶眼中,『旗袍不僅是一個物件,更蘊含著中國人的文化底蘊』。如今,作為全國青聯委員、天津市青聯常委,吉洳慶主動參與各種公益活動,通過走進社區、公益課堂等多種方式,向更多人介紹旗袍裡的非遺技藝以及中國傳統文化元素。

  『蘇州有蘇派旗袍,上海有海派旗袍,北京有京派旗袍,我想打造有天津特色的津派旗袍。』吉洳慶說,希望讓全世界更多年輕人通過美麗的旗袍服飾,了解中國、愛上中國。(記者胡春艷)

責任編輯:邱浩
【專欄】網絡同心 文明同行 【專題】網絡同心 文明同行 【專欄】網絡同心 文明同行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