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盤點互聯網2023關鍵詞,"網絡闢謠"名列其中
2023-12-30 07:19:00 來源: 『網觀西安』微信公眾號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2023年,微短劇行業的『暴利』狂風席卷互聯網,政務新媒體集體『整活』破壁出圈,網絡公益『微力量』匯聚『大能量』溫暖人間,『老生常談』的反詐、闢謠、信息安全等話題呈現新看點,網絡戾氣、自媒體違規亂象等得到『重拳』整治,良好的網絡生態愈發清朗......

  2023年的互聯網精彩紛呈,『網觀』記錄的點點滴滴匯成這篇年終大稿

  2023年,網絡戾氣越發猖獗。比如在『網絡廁所』曬出他人照片或言論,煽動網友情緒引發言語攻擊;通過『人肉開盒』將在網上曝光他人隱私,達到威脅、羞辱、報復等目的;動輒『互撕』,對他人惡意詆毀、造謠辱罵;污名化特定群體、煽動地域對立等等。

  網絡戾氣,作為一種偏執極端非理性煽動對立的情緒,通常利用網絡策源發酵和傳播,常常會演變成『網暴』利器,在侵害他人合法權益後,受害者因為網絡的隱匿性追蹤舉證困難,易造成自殘自殺等悲劇。同時,網絡戾氣還會極大影響未成年人,或受到攻擊淪為受害者,或受此氛圍影響價值歪曲、攻擊他人。

  今年7月,中央網信辦發布《網絡暴力信息治理規定(征求意見稿)》;9月,中央網信辦官網公布《關於進一步加強網絡侵權信息舉報工作的指導意見》全文;11月開始,中央網信辦在全國范圍內啟動為期1個月的『清朗·網絡戾氣整治』專項行動,圍繞社交、短視頻、直播等重點平臺類型,堅決打擊、依法嚴懲『網絡廁所』『開盒掛人』行為、借社會熱點事件惡意詆毀、造謠攻擊、煽動網上極端情緒等七大問題。一系列舉措,將有效遏制網絡戾氣傳播擴散,為廣大網民提供更加健康友好的網絡交流平臺

  互聯網世界,苦『自媒體』亂象久矣。近年來,『自媒體』規模逐漸龐大,憑借互動強、更新快、傳播廣等特點吸引了大量用戶。

  然而,一些『自媒體』賬號或假冒仿冒『官方機構』『業內專家』引網友入坑,或炮制低俗內容、編造虛假故事吸粉變現,或消費災難事故、網友同情心博取流量,或販賣公眾焦慮,挑唆性別、民族、階層、地域對立,種種亂象成為網絡空間的一大毒瘤。

  今年,網信領域重點工作之一即為『自媒體』亂象整治。3月以來,按照中央網信辦『清朗·從嚴整治「自媒體」亂象』專項行動要求,各級網信部門嚴肅查處各類違規『自媒體』賬號,截至5月22日,重點平臺累計清理違規信息141.09萬餘條,處置違規賬號92.76萬餘個。

  今年7月,中央網信辦發布《關於加強『自媒體』管理的通知》,這也是首個『自媒體』的專項治理規定和法律性文件。新規提出了包括嚴防假冒仿冒行為、規范信息來源標注、加強信息真實性管理、規范賬號運營行為等13條管理措施,要求網站平臺壓實信息內容管理主體責任,以常態化管理制度推動形成良好網絡輿論生態,為『自媒體』走上正軌、良性發展指明了方向。

  『向雲端』『恐龍抗狼抗狼抗』『給他一電炮』……今年,短視頻平臺上的官方認證賬號『畫風突變』,中國軍工、中國船舶、中國航天科工等多個官媒的『整活』『玩梗』創作熱潮在社交媒體廣泛傳播,引發熱議

  同時,官媒與網友、官媒與官媒之間的互動也十分詼諧。『中國檢測』通報滿屏賬號,回應『以下官方賬號整活不帶我』;多家官媒『整活』後被網友評論『想要報警』,引來中國警方在線回復『不建議報警,已超出能力范圍……』

  集體『整活』讓多家官媒火速出圈,令人耳目一新的短視頻作品與詼諧接地氣的評論互動,呈現出坦蕩、自信、幽默、智慧的官方形象,『00後剪輯,90後審核,80後向70後解釋』成為網民欣然接受官方形象轉變的一種另類表達。越來越多的政務新媒體認識到得民心者得天下,走下聖壇、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與民共享成為許多官媒轉型昇級的主動選擇

  公益慈善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領域。當下數字化、智能化發展為公益事業帶來新機遇,網絡公益成為推動構建網上網下『同心圓』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

  豐富多彩的網絡公益活動是城市文明實踐的重要載體,『公益小店聯盟』正是其中一種獨特的載體形式。2021年5月,網商銀行發起『公益小店聯盟』,在兩年多時間裡尋找、挖掘和扶持公益小店,截至今年12月,全國累計140個城市的1500餘家小店獲得公益扶持金、常用物資等直接幫扶,惠及弱勢群體達460萬人次

  如今,動動手指就能傳遞暖流的網絡公益,已成為打開公益事業的新窗口,持續滿足人民群眾新需求,建設文明和諧新時代。

  以西安為例,今年10月,西安市委網信辦攜手網商銀行打造的『西安溫度公益有你』網絡公益活動收官,半年活動時間裡,西安已有44家公益小店溫暖幫助市民群眾20萬人次,成為網絡公益傳遞正能量的精彩剪影。

  2023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於9月11日至17日在全國范圍內統一開展,主題為『網絡安全為人民,網絡安全靠人民』。網絡安全,既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又與每個人的合法權益息息相關

  當前,伴隨著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大潮,數字經濟迅速發展,網絡安全威脅和風險也日益增加,並向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國防等領域傳導。網絡病毒攻擊、網絡間諜策反、網絡『高級黑』煽動對立衝突,生成式AI、大數據等新技術被用來『無中生有』侵權,『人肉開盒』、信息買賣、網絡詐騙等黑產滋生……都會給國家安全和個人安全帶來極大的風險與傷害

  網絡安全已成為我國面臨的最復雜、最現實、最嚴峻的非傳統安全問題之一。12月8日,國家網信辦就《網絡安全事件報告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在當下數字時代,如何攜手應對網絡安全新趨勢、新挑戰,仍是各界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

  在數字化、網絡化的時代,『泛娛樂』正悄然融入人們的日常,成為時下流行的『解壓神器』『生活習慣』。短視頻、綜藝、游戲、網文等為代表的『泛娛樂』產業的迅猛發展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活力,同時,熱搜榜娛樂刷屏、短視頻沈迷、『娛樂繭房』等泛娛樂化現象的負面影響也被更廣泛地認知和重視。

  『娛樂』本身是中性詞。但網絡時代下,從娛樂到泛娛樂化的趨勢令人擔懮,當習慣用娛樂的態度去消解經濟、政治、文化的嚴肅性,就很可能引發泛娛樂主義思潮,助長『飯圈文化』、眼球經濟、價值觀扭曲等諸多社會問題滋生,比如救災現場網紅直播擺拍,老人拍短視頻演惡婆婆收割流量月賺4萬等等。

  泛娛樂化背景下,國家網信辦重拳出擊,今年以來先後開展『清朗·規范重點流量環節網絡傳播秩序』『清朗·整治短視頻信息內容導向不良問題』等專項行動,加強短視頻平臺管理優化推薦機制,清理擾亂網絡傳播秩序亂象,進一步淨化了泛娛樂主義滋生的土壤。

  年內上映的電影《孤注一擲》讓觀眾直觀感受到電信網絡詐騙的危害。在『自媒體』和互聯網迅猛發展的當下,完美『戀人』,高薪『工作』,發財『機會』,輕松『兼職』……每個網絡劇本也許都『暗藏玄機』

  同時,詐騙手段新舊疊加,比如網絡黑客非法獲取個人信息,不法分子根據信息實施精准詐騙,利用區塊鏈、虛擬貨幣、AI智能、GOIP、遠程操控、共享屏幕等新技術新業態進行高科技詐騙等等。

  網絡反詐成社會關注熱點。360公司聯合光明網網絡安全頻道發布的《2023年上半年度中國手機安全狀況報告》指出,當下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已成為發案最多、上昇最快、涉及面最廣、人民群眾反映最強烈的犯罪類型。據最高檢發布的《檢察機關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及其關聯犯罪工作情況(2023年)》顯示,2023年1月至10月,全國檢察機關共起訴電信網絡詐騙犯罪3.4萬餘人,同比上昇近52%

  今年9月,最高檢會同公安部啟動第3批5起特大跨境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案件聯合掛牌督辦,全力打團伙、摧網絡、斬鏈條。近日,中央網信辦舉報中心根據網民舉報線索,會同相關部門依法受理處置一批仿冒學術期刊詐騙網站;針對侵害青少年合法權益的多發高發電信網絡案件類型和突出問題,共青團中央、中央網信辦等15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開展『權益崗在行動:向電信網絡詐騙說不』專項活動的通知》。如何走好網絡反詐道路,仍需多方聯動共同出擊。

  近日,人民網發文三評『無主謠言』,再一次將網絡謠言拉入大眾視野。遍觀全網,公共政策、社會民生等諸多領域都有網絡謠言的身影,借助AIGC、Chat GPT等新技術及熱搜、短視頻等載體開啟『病毒式傳播』,長久以來讓人深惡痛絕且屢禁不止。

  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個人和自媒體吸粉引流,利用公眾宣泄情緒、同情、獵奇等心理傳播網絡謠言;二是『後真相時代』網民被謠言帶偏認知,無意間助推了謠言傳播;三是平臺監管不力、疏於把關造成謠言滋生及擴散;四是對熱點事件信息公布不及時不全面,給了謠言『可乘之機』

  今年9月,中央網信辦召開全國網絡闢謠聯動機制第一次全體會議。全國網絡闢謠聯動機制由中央宣傳部指導、中央網信辦牽頭,41家中央和國家機關部門、人民團體為成員單位,地方網信部門、中央主要新聞單位、權威科普機構、大型商業網站平臺為參與單位。12月,中央網信辦開啟『清朗·整治短視頻信息內容導向不良問題』專項行動,短視頻傳播虛假信息問題成為集中整治的三類突出問題之一。網絡闢謠正在進行時,仍需從嚴整治、齊抓共管,形成全民共識

  回顧2023年網絡文娛行業,微短劇是繞不過去的一個關鍵詞。今年,已在互聯網經營多年的微短劇火爆出圈,憑借一大批良莠不齊的作品和一夜暴富的神話頻頻登上輿論的風口浪尖。

  低成本、高周轉、高利潤的『暴富模式』,節奏快、劇情密、爽點多的『上頭優勢』,讓微短劇成為大火的互聯網創作風口和吸引平臺、媒體、觀眾投身其中的『強力磁場』。德塔文《2023年上半年微短劇市場報告》顯示,2023年上半年共上新微短劇481部,超過了2022年全年上新的454部。

  行業狂飆之下是泥沙俱下,針對題材雷同、低俗擦邊、消費侵權等亂象,系列規范化治理舉措和專項行動提上日程

  在廣電總局去年11月集中利用3個月開展微短劇專項整治和今年11月開啟新一輪專項整治並轉入常態化治理的同時,12月中央網信辦也開展為期一個月的『清朗·整治短視頻信息內容導向不良問題』專項行動;強監管信號下,抖音、微信等平臺也接連懲處違規賬號,微短劇依托多方助力逐步『走上正軌』。

  今年9月,有『中老年婦女收割機』『養老金殺手』之稱的千萬粉絲主播『秀纔』賬號被封一事衝上熱搜,引發全網對老年人線上之困的熱烈討論。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和『適老化改造』的持續推進,老年網民規模不斷擴大。據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我國60歲及以上網民群體規模已達1.4億,而截至2023年2月,我國老年人口達到2.8億,也就是說,我國每兩個老年人中幾乎就有一人是網民。

  然而,在跨越『數字鴻溝』之後,不少老年網民走向『沈迷』『上癮』,在用網過程中,各種玩不懂的『網梗』使老年人面臨網絡語言接受與輸出的雙重困境,同時熬夜刷短視頻、輕信網絡謠言、熱衷網購、被誘導打賞等『觀念鴻溝』引發的問題層出不窮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金李提出『銀發內容供需嚴重失衡』的問題,呼吁更多人關注『網癮老人』。中央網信辦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網絡侵權信息舉報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依法保護未成年人、婦女、殘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體網絡合法權益。被『網住』的老年人如何破局,依然需要當下每個家庭、平臺、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夕顏)

責任編輯:焦志明
【專欄】網絡同心 文明同行 【專題】網絡同心 文明同行 【專欄】網絡同心 文明同行 【專欄】聚闢謠之力 揚文明之光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