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不久前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召開,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不懈夯實農業基礎,推進鄉村全面振興。2024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穩住農業基本盤、做好『三農』工作對全局具有重要意義。新的一年我國『三農』工作重點是什麼?下一步如何發力?鄉村振興這一重大任務,有些什麼新挑戰?又有什麼新舉措?進城打工的農民工有什麼利好政策?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2023年,我國糧食生產克服黃淮罕見『爛場雨』、華北東北局地嚴重洪澇、西北局部乾旱等不利因素影響,全年糧食產量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肉蛋奶和蔬菜水果、水產品等供應充足,為保持經濟社會大局穩定、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奠定堅實基礎。新的一年,穩住農業基本盤、做好『三農』工作的底線之一仍然是糧食安全。

中央財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農辦主任韓文秀:『要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糧食產量要繼續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18億畝耕地紅線不能突破,不能發生整村整鄉返貧,這些是「三農」工作必須堅守的底線,不能有任何閃失。』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2024年要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推動大面積提高糧食單產,鞏固大豆擴種成果,探索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

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金文成:『糧食主產區有發展糧食的優勢,但是主產區經濟實力相對來說弱於主銷區。所以主銷區在調糧過程中,應當有一個補償機制來構造主產區和主銷區利益聯結機制,讓主產區抓糧不吃虧,主銷區買糧有付出。』
此外,我國還提出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糧食穩產保供舉措。比如在耕地保護和建設方面,就要求健全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制度體系。針對如何更好地提高耕地質量、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今年也有新舉措。

不久前,在遼寧鐵嶺,當地搶抓秋收結束到土壤完全封凍之間的有利窗口期,施工人員正在進行修路槽、堆砌石籠護坡、水泥路墊層鋪設等田間作業。
黑土是『耕地中的大熊貓』。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將優先把東北黑土地區、平原地區、具備水利灌溉條件地區的耕地建成高標准農田。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高標准農田建設有個優先序,要優先東北黑土地區,把平原京津冀今年受到水災的地區,優先納入到高標准農田建設范圍,把好的地區納入進來,就能很快釋放出產能,這也是讓投資盡快見效很重要的一個安排。』
2024年,我國高標准農田建設將有一個變化,那就是中央財政投入將明顯提高。
金文成:『過去基本上1500塊錢一畝地。要配套土地整治、灌溉條件改善、田間渠道入網建設,這些整體下來,資金標准就顯得偏低了。現在瞄准提高旱澇保收高標准農田的標准,來確保建一塊成一塊。』

新年前夕,在浙江省永嘉縣林坑村,游客們寫春聯、做燈籠、打年糕,在美景中體驗古村習俗。2003年,浙江省委啟動實施『千萬工程』,也就是『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林坑村率先進行環境整治,村民早早地吃上了『旅游飯』。
那時候林坑村紅火過一陣,但是因為只有『顏值』而沒有業態,林坑村很快就受到其他地方興起的高端民宿產業的嚴重衝擊。2013年,村兩委下定決心,結合『千萬工程』的進一步實施,村裡又進行了美麗庭院改造、農村污水治理,並鼓勵村民回鄉創業。林坑村的第三輪改造是在2021年,村裡請來專業的鄉村規劃師團隊,持續規劃獨具特色的『楠溪曬秋』活動。

一個村子,20年,三輪改造,到現在也沒有停步。林坑村的發展歷程是浙江『千萬工程』的一個縮影。今年我國『三農』工作的重點就是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那麼,『千萬工程』給各地提供了哪些經驗示范呢?
韓文秀:『比如要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穩紮穩打,久久為功;再比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從農民群眾期盼當中找准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還有要堅持系統觀念,統籌推進城鄉發展和建設,要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培育壯大鄉村富民產業等等。當前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就是要把這些好的經驗做法,學習好、借鑒好、運用好。』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就是給鄉村振興找到一個『方法論』,讓各地學習運用『千萬工程』蘊含的發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進機制。
葉興慶:『「千萬工程」已經實施20年,意思是要錨定一個目標長期堅持下去,鄉村振興恰恰是這樣一個需要長期持續堅持下去的「三農」工作。現在推進鄉村振興跟20年前浙江實施「千萬工程」一樣,就是要因地制宜、分層施策,這是鄉村振興一個很重要的方法論的啟示。』

對於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會議強調將『有力有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點。為農民辦一些可感可及的好事,把握好『三農』工作的『時度效』,讓農民群眾滿意。
數據最有說服力:20年來,浙江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居全國省區第一;村級集體經濟年經營性收入50萬元以上的行政村佔比過半;城鄉居民收入比從2003年的2.43縮小到2022年的1.90。可以說,『千萬工程』指引了鄉村全面振興的實現路徑,還塑造了城鄉融合發展的實踐樣板。

在河北省張北縣,一個小區的早市生氣盎然,在寒冷的冬天顯得格外熱鬧。一位小區居民告訴記者,他原來所在的自然村只有40來人,搬到這裡後,生活發生了很多變化。
與李興所在的村莊相似,張北縣有100多個『空心村』都存在人居環境差、資源稟賦不足、人口流失嚴重的問題。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情況下,當地充分征求了老百姓意見後,將原村莊拆除復墾,對居民集中安置。

為了適應鄉村人口變化趨勢,中央提出要優化村莊布局、產業結構、公共服務配置,紮實有序推進鄉村建設,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昇行動,推進農村基礎設施補短板。
韓文秀:『鄉村振興也要根據農村人口流動變化的情況對鄉村的布局、建設進行與時俱進的規劃,並不是說已經人都走空了,「空心村」裡還要去搞大規模建設。下一步,鄉村振興也要適應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形勢,適應鄉村人口變化和新的分布規律的實際來推進。』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中央提出要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隨後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也進行了相應部署。新的一年,我國將提昇縣城綜合承載能力和治理能力,促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
金文成:『城鄉二元結構目前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所以在推行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過程中,抓住了國家進行現代化的兩個翅膀,一個是城鎮化,一個是農業農村現代化,共同推進纔能協調發展。』

現階段,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仍是大趨勢。因此,我國將把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擺在突出位置。讓有能力有意願有條件的村民進城,加快補齊公共服務短板,幫助他們更好融入城市生活。這也是今年『三農』工作的一個新要求,將從最迫切的問題著手,推出更有力度和溫度的政策。
葉興慶:『2024年要實施新一輪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工程,統籌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一個很實際的步驟,要把進城的農業轉移人口納入到城市的住房保障覆蓋范圍,讓農業轉移人口能夠融入進來,能夠進得來,留得住。』

韓文秀:『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有機結合起來,是下一步需要探索和解決的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鄉村振興的政策、投入等方面要更有針對性,真正把錢用在刀刃上,把政策發力發在最需要的地方。』
農業強國,是拼出來、乾出來、奮斗出來的。2024年『三農』工作的藍圖已經繪就,就看怎麼落實。我們要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把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為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把責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結合實際創造性開展工作,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循序漸進、久久為功,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更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