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對全球性挑戰、增進『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民生福祉、啟動『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專項合作計劃……科技合作正釋放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能。
10年間,『一帶一路』倡議從理念到行動,從願景到現實,從謀篇布局的『大寫意』到精耕細作的『工筆畫』,科技合作是關鍵支橕和重要動力。
作為我國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八項行動的具體舉措,剛剛在重慶閉幕的首屆『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創造多項『首次』——首次舉辦『一帶一路』科技創新部長會議、首次發布『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成果、首次提出《國際科技合作倡議》……
科技賦能: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
哈薩克斯坦札納塔斯,曾經一片荒涼的戈壁灘,如今已成為綠色能源基地。
由中國企業建成運營的40臺風電機組晝夜轉動,相較火力發電,札納塔斯風電場在緩解哈薩克斯坦南部地區缺電問題的同時,也促進了當地綠色能源的發展。

這是中哈合作的哈薩克斯坦札納塔斯100兆瓦風電項目(2022年9月13日攝)。新華社發(德米特裡·瓦西連科攝)
當前,人類正面臨能源安全、糧食安全、氣候變化、貧困等全球性挑戰。『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正攜手同行,依托科技合作應對全球性挑戰。
『在這個關鍵的時間節點,科技創新飛速發展,引領我們進入一個全新的變革時代。』在本屆大會上,蒙古國教育科學部部長恩赫阿木格朗表示,復雜的全球問題需要多方參與纔能共同解決,合作平臺和載體將匯聚資源、專業技能和創新思維,幫助各國攜手應對共同面臨的挑戰。

2023年11月6日,與會人員在首屆『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開幕式暨全體大會上。新華社記者王全超攝
本屆大會發布的『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成果顯示,我國已與80多個共建國家簽署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共建50多家『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在共建國家建成20多個農業技術示范中心和70多個海外產業園,建設了9個跨國技術轉移中心,累計舉辦技術交流對接活動300餘場,促進千餘項合作項目落地。

這是2021年10月19日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郊區拍攝的中白工業園。新華社發(中白工業園供圖)
一項項成果表明,『一帶一路』科技合作,為共建國家應對全球性挑戰提供重要支橕——
糧食安全領域,中國組織專家赴科特迪瓦、保加利亞、越南等多國開展雜交水稻技術培訓與交流,並邀請各國代表來華培訓,促進雜交水稻技術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廣泛應用,有效提昇區域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2023年11月6日,參會者在首屆『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會場合影。新華社記者儲加音攝
生態環保領域,在尼日利亞卡諾州,中國和當地科研人員合作抗擊荒漠化;在巴西巴拉那河和巴拉那帕內馬河流域,中巴兩國專家攜手繁育放流魚苗,建立起富有韌性的本地生態體系,破解珍稀魚類生存難題;

在位於吉布提首都吉布提市的吉布提工商學校,學生在魯班工坊鐵道運營沙盤教學區學習(2022年9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董江輝攝
消除貧困領域,一批批魯班工坊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落地生根,教授當地年輕人職業技能,為減貧提供人纔保障;『一帶一路』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為所在國創造大量就業崗位;
……
『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創新與國際合作是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重點領域,是應對全球性挑戰的關鍵因素,也是「一帶一路」共建各國共同關注的重點方向。』清華大學校長王希勤在本屆大會的主旨演講中說。

2023年9月19日,當地員工在尼日利亞阿布賈的中國援尼日利亞農業技術示范中心展示秧苗。新華社記者董江輝攝
創新合作:造福人民惠及民生
非洲國家蘇丹,一朵棉花的故事,折射出『一帶一路』科技合作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
棉花是當地農民主要經濟來源之一,但棉花產業卻長期『靠天吃飯』產量較低。10年來,中國科研團隊與當地科研機構合作,陸續研發出適合地理氣候條件的『中國1號』『中國2號』高產棉花品種。棉農收入顯著提昇,生活條件大幅改善。
本屆大會上,類似『一粒種子』造福『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人民的故事比比皆是:江蘇省農科院與泰國農業大學合作開展特色豆類新品種及綠色增產增效技術研發,促使產量比當地品種提高19%以上;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專家在剛果(布),與當地科研機構合作培育出高產抗病木薯品種,平均畝產實現翻番……

2023年7月12日,在剛果(布)首都布拉柴維爾以南17公裡的中國援剛果(布)農業技術示范中心,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專家李科明(左)與工作人員查看作物長勢。新華社發(基蒂納攝)
『「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民眾最關注的是,這個倡議是否帶來出行的便利、收入的增加、就醫條件的改善等。其中,科技創新發揮著非常關鍵的作用。』本屆大會期間,古巴科學家裴德樂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
從倡議提出之日起,造福人民、惠及民生,就是共建『一帶一路』不變的目標。10年來,一項項科技民生工程,幫助共建國家民眾改善生活條件,增進民生福祉——
交通運輸領域,由中鐵隧道局集團建設的烏茲別克斯坦卡姆奇克隧道,將費爾乾納到首都塔什乾的時空距離從一天縮短到約3個小時;

中鐵隧道集團承擔的烏茲別克斯坦安格連-帕普鐵路卡姆奇克隧道全隧貫通(2016年2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沙達提攝
信息通信領域,『萬村通』項目為數以千萬計非洲民眾帶來穩定的衛星電視服務;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已為包括『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在內的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了北斗加速定位和高精度服務;
醫療健康領域,雲南省阜外心血管病醫院與柬埔寨合作伙伴在兒童先天性心髒病領域開展免費篩查診療、新技術推廣合作,在柬埔寨為5萬餘名兒童提供篩查,為86例先心病兒童提供治療,培訓醫生20餘名;
……
『10年來,「一帶一路」科技合作,為共建國家帶來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翟崑表示,這充分證明『一帶一路』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舉措,給共建國家帶來了更多福祉。

展望未來:攜手構建全球科技共同體
本屆大會主題活動『青年科學家論壇』上,尼泊爾青年科學家蒂斯塔·普拉賽·喬希,向來自『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100餘名科技工作者演示了最新的水資源研究成果。
10年前,蒂斯塔獲得首批『中國科學院與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長獎學金計劃』資助,到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求學,如今已成長為一名環境工程科學家。
如今,蒂斯塔對未來充滿期待:『我希望繼續參與到「一帶一路」科技合作項目中來,也希望「一帶一路」科技合作為更多國家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我國在本屆大會上提出一系列倡議、舉措,將『一帶一路』科技合作向縱深推進。
我國首次提出《國際科技合作倡議》,倡導並踐行開放、公平、公正、非歧視的國際科技合作理念,堅持『科學無國界、惠及全人類』,攜手構建全球科技共同體,包括堅持崇尚科學、創新發展、開放合作、平等包容、團結協作、普惠共贏等六方面具體內容。
『科技合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摩洛哥穆罕默德一世大學校長亞辛·紮爾盧勒說,『我們要不斷提昇治理能力,建立長效合作機制,促進知識和人纔的流動,鼓勵各國科研人員參與合作。』
『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專項合作計劃也在本屆大會上正式發布。我國將啟動實施可持續發展技術、創新創業、科技減貧、空間信息科技等專項合作計劃,未來5年將把同各方共建的實驗室擴大到100家,為各國發展提供更多科技原動力。
如今,深化『一帶一路』科技合作的故事正在不斷上演。近日,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簽約希臘拉裡薩天然氣摻氫聯合循環電站、烏茲別克斯坦塔什乾光伏及儲能項目等多個項目,將為共建國家帶去中國光伏發電、風力發電、垃圾處理、污水處理技術以及相關工藝裝備。
『科學一視同仁,通過分享經驗、專業知識等實現進步,在邁向光輝未來的道路上,「一帶一路」科技合作必將成為關鍵。』南非高等教育、科學與創新部部長布萊德·恩齊曼迪在大會主旨演講中說,『請相信我們有能力改變未來,讓我們攜起手來把世界建設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