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超級流量』折射超大市場 從『中國第一展』裡看信心
2023-10-20 16:08:30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作者:郭翔宇 林麗麗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眼下正值深秋,在四季如春的嶺南,萬物常在此時積蓄來年之勢。10月15日,第134屆廣交會在廣州開幕。超過10萬名客商再次因一場展會雲集中國。其中,來自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采購商近7萬人。場館內外,人潮熙熙,貨如輪轉,『中國第一展』的人氣依然不減。

  看『流量』,更觀『流向』。廣交會每年春、秋兩季各舉辦一次。相對於春季廣交會而言,『秋廣』作為來年中國經濟『風向標』的作用更為凸顯。從這一場展會,足以瞭望來年中國外貿趨勢乃至世界經濟的前景。

  今天,『四方來客,萬商雲集』早已不能概括這場盛會的全部。當前,全球貿易需求持續低迷,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當此國內外經濟形勢多重承壓之際,廣交會卻『風景這邊獨好』,依舊吸引了來自全球2.8萬多家企業在花城相會。

  珠江之畔,千裡之約。是什麼讓世界客商用腳步再次堅定選擇?參展商逐年、逐屆增長,規模直至本屆仍在持續擴大的廣交會,釋放出怎樣的經濟信號?

  『結構優』折射『格局變』

  本屆廣交會,迎來25年來組展優化大調整。

  不僅跨期調整了7個展區,題材協同也更緊密。第一期家電、電子消費品、機械設備、新能源等機電產品展區規模大幅增加約3000個展位,增幅超18%,其中新能源展區規模增幅更是高達172%。走過67年的廣交會,不管國際市場形勢風雲如何變化,依然緊追對全球市場潮流,快速做出調整。

  對市場變化反應敏銳的『老廣交』們或許更能捕捉這組變化背後的關鍵信息:調整展區結構,既是中國產業結構昇級的客觀需求,更是為新興產業、新興市場方向騰出更大、更優空間。

  在本屆廣交會上,更多高技術、高附加值企業則抓住了結構優化調整的機會,不少行業『小巨人』『隱形冠軍』第一次站到了臺前,站在了廣交會這一世界性舞臺的『C位』。漫步廣交會展館步道中央,創新、高端、智能、綠色產品不斷映入眼簾,一股清新之風撲面而來。

  積極求新求變的,不只是展區優化和題材安排,這種轉變還從個別產品延伸到整個產業。

  廣東中山以傳統燈飾產品聞名,被譽為『世界燈都』。曾幾何時,中山燈飾產業『大而不強』,企業規模小,技術核心競爭力不強。早年間在廣交會上的中山燈飾企業更是『習慣性』佔據多個連排小隔間。近年來,來自中山的燈飾企業不再滿足於『小秀場』,也不再單兵作戰。今年,品牌企業、品牌展位更比上屆分別同比增長205%、167%,各家中山燈飾企業在展館內的主要通道和行進動線區域,通過個性化的特裝展位,用華麗光影刷新『好燈具,中山造』的金字招牌。

  從展位設計、產品呈現到品牌表達,中山燈飾產業在廣交會上展示形式的不斷轉變,代表著出廣東乃至全國傳統行業面對新市場、新挑戰,對自身定位的新思考:從傳統制造到以智能『智』造,從生產優先到品牌優先;從囿於傳統市場到向國內外市場進行更精准、更高效的品牌輸出。

  臨清軸承,慈溪家電,江門摩托……在廣交會展館,一張張板幅巨大、個性張揚的廣告展板,勾起我們對這些地域性極強的傳統優勢產業的回憶,更從中看到一個個歷經風雨依然自信十足、通過轉型昇級獲得新生的中國產業。

  『超級流量』背後的超大市場

  『對我們來說,這就是全世界進出口最好的交易平臺,我們每一次都有收獲,不來就可惜了!』在進口展區,已經連續參加了18屆廣交會的馬來西亞參展商梁宏仁,身居方寸大小的『格子間』,雖然這麼多年只帶一樣產品——便攜熨斗,但靠著優秀的口纔,依然能舉起樣品展示的一刻,吸引大量往來客商駐足。他說,依托廣交會這個巨大的『流量池』,即使身居角落也能吸引全球目光。

  梁宏仁所言非虛。在本屆展會上,參展商熱情高漲,境外采購商尤其是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采購商的『快速回歸』,更推昇了這場展會的『暖意』。『根本忙不過來』成為不少參展商在這屆展會上的口頭禪,有的采購商甚至在首期撤展時仍意猶未盡,直接買走商品樣品。

  截至本屆廣交會第一期收官,境外采購商線下到會超10萬人,來自全球210個國家和地區,到會人數比上屆同期大幅增長。

  實現『開門紅』已經無須多言。在浩浩湯湯的人潮中,來自『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客商表現格外顯眼。在本屆廣交會的進口展上,『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參展企業佔比達到了60%。來自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采購商也比上屆同期增長65.2%。足見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對廣交會的強大賦能。

  這十年間,伴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從願景轉變為現實,廣交會以更加強大磁場匯聚世界商潮,為『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與中國貿易互通搭建重要平臺,自身更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親歷者,見證者。

  對於像梁宏仁這樣的海外參展商而言,積極接入中國市場機遇、借力中國市場澎湃向前的發展動力纔是此行更加重要的目標。在廣交會上交換一張名片,走進一家全新的展位,或許就是一場跨越重洋的合作的開端。在這裡與同行和顧客面對面交流,可能就是新一代產品創新的源泉。

  火爆的客流背後孕育著巨大的商機。不少企業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新興市場的業務實現大幅增長。不少企業代表告訴記者,市場就是希望。他們未來有意繼續探索以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商機。

  海闊憑魚躍,中國市場魚大水深,機遇無限。廣交會上無數的大小展區,鏈接的是中國這個體量巨大、機會無限的超大市場,期待的正是共享中國經濟發展的『超級流量』。

  『禮遇』背後飽含開放深意

  大到展會結構調整,實現24小時辦證,小到重新規劃展館內每一個停車位……隨著第134屆廣交會的到來,以周到、細致著稱嶺南待客之道——『廣式服務』重出江湖,客商甚至可以在接駁船上享用廣式早茶,節約出行時間,輕松直達場館。

  禮遇背後的深意遠不止如此——這不僅是廣交會舉辦地、千年商都對展會的重視,背後更折射出中國面向世界市場堅定敞開大門的友好態度。

  『從我父輩開始就參加廣交會,如今我帶著我兒子來參加,在中國,我們交到的朋友越來越多,中國市場也越來越大』。來自土耳其客商胡賽因告訴記者,像他們這樣祖孫三代參會的『老廣交』並不少見。在每一屆的廣交會上,他們也許並不十分在意在現場達成多少新訂單。又見故交,結交新朋,纔是不變的主題,市場份額也伴隨著朋友圈的擴大而悄然拓展。

  十年來,無數像胡賽因這樣來自『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客商,到廣交會的不僅是尋找訂單,更是期待借助中國經濟蓬勃發展的趨勢,『借勢』耕耘出新興國家市場的新機遇——友誼在延續,故事卻已經續寫新篇。

  數據或許最有說服力:十年來,廣交會共建國家采購商到會人數佔比從50.4%提昇到58.1%。進口展累計吸引了70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2800多家企業參展,佔比超過60%。依托廣交會平臺,許多共建國家客商既采購到中國優質優價的產品,也打通了本國特色產品在中國的銷售渠道,實現了互利共贏。不少行業的從業者已經將目光從傳統市場轉移到以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為代表的新興市場。

  熱氣騰騰的『小氣候』,來自同樣向好的『大環境』: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年來,我國與共建國家的貨物貿易累計規模達到19.1萬億美元,實現年均6.4%的增速,這個增速既高於同期我國外貿整體增速,也高於同期全球貿易增速。我國也已經成為110多個共建國家的主要貿易伙伴,已經與20個共建國家簽署了14個自貿協定,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不斷提昇。這也深刻影響著廣交會。

  互為市場,彼此信任。在人潮湧動的廣交會,我們看到的是一次次真誠的握手,一個個真摯的笑臉,窺見的是全球客商通過在中國『廣交世界』,進而實現『互利天下』理念高度認同。

  讓一批批『老廣交』不遠千裡奔赴、一位位『新廣交』滿懷期待加入背後,更是對中國市場的堅定信心:在目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加速重構、國際局勢不穩定因素頻出的今天,中國經濟既有『莫聽穿林打葉聲』的韌性和定力,也有與世界各國『青山一道同風雨』的歷史擔當,為全球橕起一把貿易之傘,更打出了更加廣闊的經濟縱深,越來越多國內外企業願意借力廣交會、借力中國實現發展。

  今天的廣交會早已超過一場跨國貿易交流會所承載的意義,更多參展商在展會中感受經濟的冷暖,觀察行業的趨勢,共享發展的機遇。廣交會這扇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正在向世界宣示:無論國際形勢如何變化,中國都將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開放的大門會越來越大。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指出:通過共建『一帶一路』,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內陸地區從『後衛』變成『前鋒』,沿海地區開放發展更上一層樓,中國市場同世界市場的聯系更加緊密。這莊嚴的聲音,同樣在嶺南大地、在人聲鼎沸的廣交會場館內回響。

  走出廣交會會館,曾見證過『海上絲綢之路』的黃埔古港與嶄新的廣交會場館遙遙相望。如今,古港早已帆影遠去,千年商都廣州卻因廣交會再次千帆雲集。珠江奔騰,牽起古今兩個在中國歷史長河上留下深刻印記的外貿坐標。歷史也仿佛穿過時間長廊在此交匯,訴說著商脈不絕的故事,詮釋著堅定擴大對外開放的意義。

責任編輯:遲灝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