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中國水資源總量第二大河流,其支流眾多、水道紛紜。其中,西江為珠江水系乾流。
大藤峽,廣西最大最長的峽谷,位於西江水系黔江下游,扼守我國西南水運出海咽喉要道,控制56%的西江流域面積和水資源量,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戰略地位,被稱為珠江上的『三峽』,是天然的建壩良址。
大藤峽出口處,集防洪、航運、發電、水資源配置、灌溉等綜合效益於一體的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簡稱『大藤峽工程』),就坐落在這裡。
國內規模最大、水頭最高的單級船閘,堪稱『天下第一門』的船閘下閘首人字閘門,全國最大的軸流轉槳式水輪發電機組,全國水利工程中最大的水生態保護體系……工程多項技術指標創全國或世界之最。
『大藤峽水利樞紐全部機組投產發電!』9月2日,國家水網重要骨乾工程大藤峽水利樞紐全面投入運行。這標志著大藤峽工程較國家批復的建設工期提前四個月實現主體工程完工,開始全面發揮巨大綜合效益。
抵御特大洪水來襲,應對岩溶湧水威脅,破解混凝土溫控難題
2014年11月,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科學決策下,承載幾代人夢想的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正式開工建設。
『大藤峽工程總庫容34.79億立方米,總工期9年,分左右岸兩期施工。』廣西大藤峽水利樞紐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簡稱『大藤峽公司』)總經理鄧勛發說,工程開工以來,他們始終堅持以高質量黨建引領一流水利工程建設,嚴把廉潔工程關口,按照堅守安全紅線、築牢質量底線、緊抓進度主線、嚴控投資『上線』和標准化、專業化、精細化的『四線三化』管理新理念,團結帶領參建各方一道,勇於擔當,攻堅克難,迎接一次又一次嚴峻挑戰,逾越一個又一個困難障礙。
西江暴雨洪水頻發,歷史上洪澇災害損失慘重。大藤峽公司副總經理肖強介紹,大藤峽工程開工後曾遭遇200年一遇冬汛、200年一遇暴雨及多場次臺風和洪水襲擊。
面對嚴峻挑戰,建設者們落實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四預』措施,貫通雨情、水情、險情、災情『四情』防御,緊繃『四個鏈條』,強化技術保障、物料供應、隊伍建設、組織協調,一次次擊退洶湧洪水,築起一道堅固的『水上長城』,確保工程安全度汛。
大藤峽工程壩址地處岩溶發育區域,屬於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在這裡建工程就像在馬蜂窩上蓋房子,大量岩溶湧水時常威脅基坑施工安全。』回想建設場景,中國水利水電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戰鋒仍心有餘悸。
建設者們利用聲波測速、探地雷達、瞬變電磁等先進物探設備,查清溶溝溶槽分布范圍和發育程度,並通過帷幕灌漿和固結灌漿,截斷地下岩溶管道與外江聯通。對湧水量較大的溶槽,采取混凝土回填反壓、水泵接力抽排等措施,有效控制水位,確保基坑安全和施工安全。
混凝土溫度控制是一項世界難題,一條小小的裂縫都可能給大壩帶來致命傷害。建設者們開發大體積混凝土智能溫控系統,通過遍布施工區的8000多支數字溫度傳感器,實現了骨料預冷、混凝土拌和、運輸、入倉澆築等全過程溫度信息的自動感知、互聯傳輸、分析處理。
大藤峽公司工程建設部主任謝濟安表示,混凝土溫度變化一旦超過設定閾值,就會發出預警,並自動調整倉面冷卻水管的通水流量,調控降溫速率,確保混凝土施工質量,防止壩體危害性裂縫問題發生。
正是在建設者的共同努力下,工程得以順利推進,主體工程提前完工,全面投入運行。
多項技術指標創全國或世界之最,被稱為『水利工程博物館』
大藤峽工程的主要建築物包括擋水壩、泄水閘、發電廠房、船閘、灌溉取水設施及魚道等,其工程建設多項技術指標創全國或世界之最,被稱為『水利工程博物館』。
這裡有國內水頭最高的單級船閘。
大藤峽工程船閘下閘首人字閘門高47.5米,相當於16層樓的高度,是目前世界最高的閘門,單扇門面積約等於兩個半籃球場大小,堪稱『天下第一門』。
如此龐然大物,安裝要求門葉軸線精度為0.05毫米。時任大藤峽公司總工辦主任嚴來光說,公司將船閘下閘首人字閘門安裝列為重大科研項目開展專題研究,組織協調設計、監理、設備制造和安裝施工單位聯合攻關,通過計算機三維模擬和現場工況模擬,反復試驗比選,不斷改進施工工藝,確保了閘門安裝順利完成。
船閘下閘首人字閘門底樞蘑菇頭直徑1.2米,為全球最大,選用高碳高鉻不鏽鋼材質鑄鍛,在全國乃至全球尚屬首次。在其鑄鍛過程中,大藤峽公司組織制造單位采用電渣重熔、大噸位壓力機快速鍛壓及合並鑄鍛等新技術,創造性解決了行業技術難題,為同類產品制造提供了參考。
這裡有國內最大的軸流轉槳式水輪發電機組。
大藤峽工程布置有8臺單機容量20萬千瓦的軸流轉槳式水輪發電機組,推力負荷達3800噸,技術指標名列國內該類型機組首位。
『每臺機組正式並網發電前開展72小時試運行,結果表明,機組擺度、軸瓦溫度、機械振動等性能指標均滿足或優於設計要求,以機架垂直振動擺度為例,精度控制在0.04毫米,僅相當於一根頭發絲直徑的2/3,達到國家優良標准。』大藤峽水力發電廠廠長羅紅雲自豪地說。
這裡有全國水利工程中最大的水生態保護體系。為實現高質量工程建設和高水平生態保護雙贏,大藤峽公司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投入巨資用於生態環境保護和水土保持治理,建成了全國水利工程中最大的水生態保護體系,包括『一魚類保育中心、雙魚道、雙增殖站、五人造生境』。
『一魚類保育中心』是指紅水河珍稀魚類保育中心。這是國內首個由地方政府搭臺、流域管理機構牽頭組織、各梯級業主共同參與的魚類繁育科研中心。
『雙魚道』是指黔江主壩魚道和南木江生態魚道,均已投入使用,為紅水河珍稀魚類洄游繁殖提供了過壩通道。2022年,南木江生態魚道觀測到過魚種類49種。
『雙增殖站』包括大藤峽魚類增殖站、來賓市紅水河珍稀魚類增殖保護站。目前,兩個增殖站已成功自主繁育烏原鯉等9種珍稀魚類,近三年累計實施16次增殖放流,共計放流1080萬尾,豐富了珠江流域生物多樣性。
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推動流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作為國家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的標志性工程,珠江流域防洪關鍵控制性工程和水資源配置骨乾工程,大藤峽工程直接服務於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服務於流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其主體工程完工,在珠江治理開發與管理中具有重要的裡程碑意義。
它是守護珠江安瀾的防洪『王牌』。
大藤峽工程建成後,補齊了珠江流域防洪的最大短板,成為流域防洪『王牌』,對流域洪水特別是西江中下游洪水具有全局性控制作用。
大藤峽公司樞紐管理中心主任華榮孫介紹,大藤峽工程與流域水庫群聯合調度,可將國家重點防洪城市梧州市的防洪標准由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將西北江三角洲重點防洪保護對象的防洪標准提高到100年至200年一遇。
2022年,西江發生了四次編號洪水。當時,尚處建設期的大藤峽工程利用有限庫容發揮了最大防洪效益。
在西江第4號洪水發生的同時,北江遭遇1915年以來最大洪水。關鍵時刻,大藤峽工程精准攔蓄洪水7億立方米,水庫最大削峰3500立方米每秒,避免了西江、北江洪峰遭遇,確保了西江、北江中下游和珠江三角洲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它打牢了國家水網重要『結』點。
在國家水網建設總體布置中,大藤峽工程被確定為東南珠三角及北部灣區域網中的重要調蓄結點,通過優化水資源配置格局,提昇水資源調控能力,重點解決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灣等地區水資源保障和防洪安全保障問題。
它為粵港澳大灣區築牢水安全屏障。
作為西江上距離粵港澳大灣區最近的具有應急調水功能的大型水利樞紐,大藤峽工程建成後,應急調水響應時間由原來的10天縮短至3天,調水效率和精度大幅提昇。
華榮孫說,自投入運行以來,大藤峽工程連續三年在來水特枯的關鍵時期實施關鍵調度,累計應急補水達18億立方米,保障包括澳門、珠海在內的珠江三角洲人民群眾喝上幸福水、安全水、放心水。按照規劃,大藤峽工程還可以通過聯合調度,將優質的西江水資源輸送到香港、深圳等粵港澳大灣區重要城市,保障超7000萬人用水安全。
作為黃金水道,它有力釋放了『黃金效益』。
西江水系上連雲貴、橫貫廣西、下接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西南水運出海大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支橕珠江-西江經濟帶國家戰略建設的重要工程,大藤峽工程建成後打通了西江億噸黃金水道關鍵節點,使航道運輸能力大幅提昇:2500噸級船舶可開至柳州,3000噸級船舶可直抵來賓,黔江通航由原來的300噸級提高至我國內河航運最高等級3000噸級,年均貨運量達5200萬噸。
『目前,大藤峽船閘已實現24小時通航,單次過閘貨物量最高達1.8萬噸,相當於300節火車皮的運量。自2020年通航以來,船舶累計過閘核載量超1.9億噸,帶動地方超百億元產業發展。』大藤峽公司船閘管理中心主任王小林說。
它聯通了流域『清潔能源走廊』。
西江乾流是水力資源『富礦』。國家規劃建設的紅水河水電基地有十個梯級電站,大藤峽工程是最後一級。大藤峽工程的建成標志著紅水河水電基地開發全面完成,流域『清潔能源走廊』全部聯通。
與其他九個梯級電站相比,大藤峽工程具有調節性能好、發電效益高、電能質量優、公益功能強等突出特點,是廣西電網的主力電站。其年均發電量可達60.55億度,相當於節約標准煤20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00萬噸。截至目前,大藤峽工程累計發電量已突破119億度。
此外,大藤峽工程還為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作出了貢獻。大藤峽公司積極支持地方推動大藤峽灌區建設,改善移民生產生活條件,助力解決120.6萬畝耕地、138.4萬人口乾旱缺水問題。
『大藤峽公司將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成效轉化為推動大藤峽工程和公司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堅定不移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水利實踐的大藤峽新篇章。』大藤峽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吳小龍說。(中國紀檢監察報作者:陶小軍)
- 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山西方案』2023/03/10
- 今天是20220222正月二十二星期二 具體怎麼回事?20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