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9月5日電(記者邢利宇)『兩岸文物名師對話』4日在北京舉行。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臺北故宮博物院原院長馮明珠和多位兩岸頗具影響力的文物名師匯聚一堂,圍繞保護傳承中華優秀文物遺產、培育大國工匠、技藝傳承等盡興暢談。
作為『兩岸文化名師對話』系列活動之一,本次活動以『讓文物發聲,述文化同源』為主題,邀請兩岸文物名師相聚北京,面對面暢談。
從『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十全乾隆:清高宗的藝術品味』特展,到分藏於兩岸的《富春山居圖》合璧展出、兩岸共慶故宮博物院建院90周年等,單霽翔與馮明珠在對話中共同回憶起這些兩岸文物合作交流的高光時刻。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兩位兩岸故宮老『掌門人』也談到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因種種原因不能來大陸展出等交流合作方面的遺憾。
『希望兩岸繼續熱絡地交流,特別是從未中斷交流的兩岸故宮人,繼續深入交流。』馮明珠說。
單霽翔回憶,2013年4月他率團初次去臺北故宮博物院,兩位院長互贈館藏名畫復制品。他送給馮明珠院長一幅郎世寧的《平安春信圖》,馮明珠也回贈一幅郎世寧的《聚瑞圖》,『「平安聚瑞」這四個字,是我們對兩岸文物文化交流的期許,希望我們雖久別但常逢,友好交流不斷。』
紡織考古學界有一句話:『千墓難得一衣』,指的是古墓中的絲織品容易腐壞,極難保存。對紡織品的發掘和修復也最急迫。紡織考古工作之不易,常人難以想象,但意義非常重大。
首批『大國工匠』榮譽稱號獲得者、紡織考古學科學術帶頭人、81歲的王亞蓉,曾師從著名文學家、古服飾研究專家沈從文先生。在對話中,王亞蓉講述了第一代紡織考古人篳路藍縷,發掘、保護、傳承中華服飾文化的艱難歷程。
活動中,故宮鍾表修復專家王津和弟子亓昊楠帶來了故宮的鍾表,讓現場嘉賓共同聆聽了『時間的聲音』。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建築系副教授、古跡修護研究者李乾朗,則展示了他20多年來頻繁來大陸各地走訪古建築時彩繪的精美古建築圖。
參與此次對話活動的還有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呂舟,資深文博鑒定、拍賣專家易蘇昊,中華文物學會理事周海聖,臺灣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院院長何兆華,臺灣書法家何國慶。現場還有北京大學考古系、歷史系等專業在讀的兩岸學生們聆聽大師對話。(完)
- 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山西方案』2023/03/10
- 今天是20220222正月二十二星期二 具體怎麼回事?20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