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人纔缺口大 這些冷門專業『熱』起來
2023-08-22 08:45:57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不需要很多人學,但總需要有人學。』李右溪對甲骨文專業『一見鍾情』,畢業後依然堅持在這門『冷門絕學』裡,做起了甲骨文科普短視頻博主。

  學甲骨文到底有什麼用?實際上,在我國已發現的大約4500個甲骨文單字中,仍有近2/3無法被釋讀,中國文字博物館以最高10萬元/字重金懸賞破譯人員。

  古文字破譯人員成了市場上『重金難求』的人纔。

  就業市場上還有一些學著傳統冷門專業的學生也意外備受青睞,成了『香餑餑』。

  在河北師范大學今年舉辦的家政學專業畢業生專場招聘會上,來自京津冀的36家單位一共提供了750餘個就業崗位,崗位數是應屆家政學專業畢業生人數的28.8倍。在上海電機學院材料學院,大多數焊接專業的畢業生手握多份Offer(錄用通知)。

  只談熱愛不足以成為真正被需要的專業技術人纔

  大學本科學習漢語言文學專業,李右溪在古代漢語課程上第一次了解到了每個字是怎麼造出來的,她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就會有一種好奇心,想知道每個字最初是什麼樣子的』。

  憑著極大的興趣,李右溪選擇了甲骨文方向碩士研究生專業。可沒想到,這一專業『又難又冷門』。

  她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剛開始都不認識「字」,入門的書半天可能只能看一頁,就算看懂字了,卻不知道連在一起是什麼意思。』讀研階段,李右溪幾乎天天『泡』在圖書館裡學習,『就連寫畢業論文也是邊學邊做研究』。

  去過互聯網公司工作,又重新拾起甲骨文專業,李右溪還是想『一頭紮進』自己熱愛的領域。『漢字本身也是我們文化的一部分,背後具有極大的文化價值。』很多人在李右溪的講解下,感受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李右溪覺得,『學習甲骨文就像在「破案」,一部古文字史就是一部中華遠古科學技術文化史,裡面可挖掘的東西太多了』。

  『學古文字真的是畢業即失業嗎?』她在自己的短視頻中回答了這一大家關心的問題,『這一冷門專業雖然可以找的工作沒有那麼多,但少且穩定,受市場經濟影響小,像考古文博機構、編輯出版、教育科研機構,還有相關政府部門和事業單位都會需要古文字專業人纔。』

  不過,她也坦言,雖然競爭壓力沒有熱門專業的壓力大,『但薪資普遍偏低倒是真的,靠的主要就是熱愛』。

  年輕人開始依自己的興趣選擇專業和擇業,曾經的冷門專業『熱』了起來。北京師范大學考試與評價中心曾參與發布的一份《00後高考志願興趣報告》顯示,人文專業方向,學生最感興趣的前3個專業分別是歷史學、文物與博物館學以及考古學。

  只談熱愛不足以成為真正被需要的專業技術人纔。在深圳博物館藏品保護部主任、副研究館員蔡明看來,近年來,一些考古類影視作品和相關紀錄片的熱播,帶火了考古學專業。

  考古學專業是一個需要『坐冷板凳』的專業,『也不是掙大錢、掙快錢的行業』。蔡明建議,『如果僅僅是受影視作品影響而報考是不成熟的,真實的工作場景或許跟想象中不一樣,在考古一線工作需要吃苦與堅持』。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漢唐考古研究室主任張春長坦言,之前的考古、文博專業還屬於『在象牙塔裡的冷門小眾專業』,『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提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家和地方政府對文化的重視等,這些專業的社會關注度越來越高,很多人喜歡上了考古與文博專業,這是一個好趨勢』。

  張春長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考古工作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橕,但目前,我國考古行業對於人纔需求仍迫在眉睫,特別是中高級職稱人纔是極度缺乏的,這一行業人纔的缺口一時間難以得到填補』。

  文旅部數據顯示,2022年年末,全國共有各類文物機構11340個,但從業人員僅有19.03萬人,其中高級職稱12757人,僅佔6.7%;中級職稱24129人,佔12.7%。

  他也觀察到,大量考古文物機構特別是一些文物大省,都正在進行大范圍招聘,並采取相應人纔引進政策,吸引更多有志青年加入文物考古事業。『「十四五」期間,河北文物考古研究院擴充編制至180人,現有在編人員僅有60餘人,近幾年的人纔需求量比較大。』

  在他看來,考古學專業畢業生目前的就業前景還是不錯的。『我國力爭到2025年文物考古科研人員數量增長25%,壯大考古人纔隊伍,加強考古學科和隊伍建設,因此全國考古學專業機構的人纔需求量遠大於考古學畢業生的人數。』

  『中央、各級文物考古研究機構、文化遺產保護機構、博物館、設有文博考古專業的高校、文化行政管理部門,以及文化旅游部門、美術館、拍賣行、文物鑒定機構、文物商店、海關、出版社、報社等單位都是主要的就業去向,所以未來的就業前景也是十分廣闊。』張春長說。

  面向國家所需、行業發展,冷門專業背後蘊含更大的人纔市場需求

  報考哈爾濱工程大學水聲工程專業前,陳洪英『完全沒聽說過』。在了解專業情況的家人建議下,她選擇了這一專業。今年碩士研究生畢業,她早早就拿到了Offer(錄用通知)。

  陳洪英和同學們經常會聊起『去哪裡就業』的話題。在她看來,盡管專業名稱『很冷』,就業選擇卻很多元。『可以選擇船舶行業、航空航天、科技公司,也可以選擇一些電子信息類專業對口的工作等。我收到五六份Offer(錄用通知)都算數量少的。』

  工作近一個月,陳洪英更加了解了自己所學領域的重要性。她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研究生階段跟著課題組做項目,初步接觸了國家戰略所需的工作。入職後更了解到,我們現在處在海洋強國建設發展的重要時期,人纔缺口比較大,對我們來說是非常好的機遇,可以發揮自己所學知識』。

  『嚴格意義上講,水聲工程從誕生開始就是海洋聲學與信息技術的交叉學科。』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遲騁告訴記者,該領域學習的理論和處理方法與普通信息技術專業是一樣的,也涉及人工智能等最前沿的技術探索。

  『雖然大家一聽這個名字會比較陌生,但就業市場一點都不冷,供不應求。』他說,從國家戰略需求來說,當下海洋領域人纔缺口比較大,個人就業選擇就更多了,『央企、國企、科研院所、高校、前沿科技企業等,都可以投遞簡歷。』

  『社會不斷發展,行業發生變化,一些冷門專業所對應的行業其實是在逐漸昇溫的,像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集成電路等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的新興產業等在快速發展下,相關高端制造人纔需求越來越大。』上海電機學院材料學院直屬黨支部副書記張靜說,既懂技術又懂智能化的人纔是制造業的緊缺人纔。

  這一人纔緊缺在焊接領域顯得尤為突出。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的2022年四季度全國『最缺工』的100個職業排行,焊工排名12名,連續3年上榜。和市場龐大的需求相比,人纔缺口顯而易見。

  上海電機學院材料學院焊接專業教師楊淼森說,焊接是目前唯一能夠實現永久連接和密封連接的一項技術,用途非常廣泛,既應用於航空航天、芯片制造、船艦制造等重大工程,生活中遇到大多數產品都可能需要用到焊接工藝。『與傳統印象中不同,其實不少看似接地氣的技術落後,同樣也會掣肘行業的發展。』

  『但大家的認識往往不夠,可能還認為焊接就是傳統的迸著火花的操作方式,勞動條件還艱苦。』楊淼森坦言,希望社會對此類專業的認知度更高一點,這對焊接方向人纔培養更有利。『技術是與時俱進的,比如材料技術發展了,自動控制技術發展了,焊接也在進行智能化改造,通過大數據、自動控制、機器深度學習等方式,都能逐步實現智能化的焊接。』

  由於每年焊接專業僅招一個班30人,焊接專業畢業生的就業並不成問題。『可以說,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領域都離不開焊接。在國家重點發展的能源、礦產、交通運輸業等11個重要領域,新材料、先進能源、海洋技術、空天技術等8大前沿技術,以及大型飛機、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等16個重大專項中,有超過一半的技術實現需要焊接人纔的支持。因為搶手,他們的薪資水平也都比較高。』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孟佩佩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焦志明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