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光明論壇】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生態智慧
2023-08-21 11:34:37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光明論壇】

  作者:喬清舉(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哲學教研部副主任)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環境是文明產生和延續的基礎,生態環境變化直接影響人類文明的興衰演替。隨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展開,我們越來越真切地認識到,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中華民族生存的重要支橕,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生態哲學思想,將中國傳統生態智慧予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大力推動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我們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提供了科學指引,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從理論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的生態文化。回望歷史,中華文明能夠成為人類文明史上唯一沒有中斷而延續至今的古老文明,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原因就是中華文明創造了豐富而深刻的生態思想與生態文化,我們的先人將尊重自然的思想落實到具體的措施與制度中,維護了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生態家園,為中華民族至今仍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奠定了堅實的生態基礎。今天,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仍然應當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歷來十分重視傳統文化中的生態哲學思想,指出『順應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理念,也是今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遵循』。他曾引用『釣而不綱,弋不射宿』『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等傳統理念來闡述人與自然的關系。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既是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的豐富和發展,也是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在當代的弘揚。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積淀深厚、博大精深,深入領悟並吸收借鑒這些內容,對於持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具有重要啟示和現實意義。

  天人合一、萬物並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對自然生命性的深邃思考。從『盡心知性知天』到『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從『天人之際,合而為一』到『仁者渾然與物同體』,人與自然同為一體的思想觀念貫穿中國傳統文化,塑造了古人對人的存在方式的認知。傳統生態文化認為,自然不是自然現象的總和,自然的本質是整個自然界表現出來的生生不息的趨勢。所謂『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謂易』,自然的生命性是包含每個春夏秋冬的生與死在內的辯證統一的生生。正因為視自然同樣是有生命的,古人提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指出,治好『長江病』,要科學運用中醫整體觀,追根溯源、診斷病因、找准病根、分類施策、系統治療。從生命健康的角度去看長江,看整個自然界,正是這種天人相通、和諧共處的生態觀的體現。

  仁民愛物,民胞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化了生態責任的道德情感基礎。傳統文化認為,人具有德性,德性即仁。『愛人利物之謂仁』,人應該將『愛人』進一步推廣到『愛物』,承擔對於他人和社會的責任,進而承擔對於自然的責任,把自然萬物作為自己的朋友。人如果僅僅局限於愛人,不能進一步推廣到愛物,那就是仁的德性修養沒有完成,不是一個完善的人。所以,《中庸》要求人不僅要『盡己之性』『盡人之性』,還要『盡物之性』,即讓萬物實現自己的本性。土地的本性是生養萬物,河流的本性是實現自然循環,動植物的本性是生生不息,盡物之性就是要善待自然,做到『德及禽獸』『澤及草木』『恩至於土』。只有做到這些,纔可以說是『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參矣』,通過幫助天地萬物生長發育,成為一個德性完善、同於天地的人。由此可見,仁作為德性,包含著善待自然、呵護自然生機的生態維度。從更深層次來看,人對自然的道德責任不僅是不得不然的義務,也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情感。仁是人的惻隱之心,惻隱是心靈的情感,能夠被打動,能夠被喚醒。如果人對自然的關愛之情無法喚醒,那就是麻木不仁了。傳統文化把生態責任深化到了人的情感深處,領會其中的生態情懷,能夠讓我們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自覺的選擇,真正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行穩致遠。

  生態文明建設是對中華文明傳統的賡續和發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積極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生態文明建設的智慧和力量,積極行動起來,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我們一定能夠為共建清潔美麗世界作出更大貢獻。

責任編輯:盧玥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