珙桐的枝葉貼著舞臺的地屏生長,從觀眾席向31塊『手機屏』構成的立體屏幕上蔓延開來。很快,舞臺被綠葉鋪滿,一朵朵白色的『鴿子花』在樹上盛開,現場呈現出一幅盛夏的圖景。
8月8日晚,成都北郊的鳳凰山露天音樂公園內,一棵珙桐樹的『生長』,拉開了成都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閉幕式的序幕。
山坡上的樹林,緩坡上的草坪以及點綴其間的帳篷,構成了閉幕式的舞臺背景。公園和舞臺的綠意撲面而來,現場觀眾已難以分辨這滿眼的翠綠究竟是來自屏幕還是舞臺背後的公園。
把大型體育賽事的開閉幕式搬進公園,而不是在體育場館,是成都大運會的一個創舉。成都大運會閉幕式總導演甲丁在介紹創意時說,這不僅是為了制造浪漫、休閑的氣氛,還要讓人們感受到『成都人的幸福感是沒有邊界的』。
整個閉幕式打破了常規的舞臺形式,猶如一場『圍爐夜話』:近處,演員隨時深入觀眾區進行貼近式表演;中區,是閉幕式主脈絡的情節和人物;遠處,是黃昏草坪、露營焰火營造的公園氛圍。
在山水田園中享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狀態,正是導演組所挖掘的成都形象。甲丁對自己到達成都後從機場去往酒店路上的風景記憶深刻:『這城市太美了,又這麼有煙火氣,所有的東西都跟你有關,跟你很親近。』
現代舞臺技術把人精神層面的追求可視化了。導演團隊把宋朝畫作《蜀川勝概圖》引入現代化的大屏幕,在畫面移動中,巴蜀勝景倏地轉入1000多年後繁華的現代成都,古今成都的魅力躍然眼前。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東漢『擊鼓說唱俑』,以一種特別的形式在閉幕式的舞臺上『活』了起來。
聯動著女團NAME的流行樂表演,扮演成『說唱俑』的小演員用後空翻、高拋、空中劈叉等高難度動作,上演了一場令人拍案叫絕的古今和鳴。
『很多陶俑的形象是一本正經的,而「說唱俑」親切極了。』甲丁說,出自成都的『說唱俑』形象表現了成都人的幸福感。如今,這種幸福感和樂觀豁達的天性也延續到了現代成都人身上。
甲丁看到的今日成都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公園城市示范區,一個是國際音樂之都。舞臺的形式呈現公園城市特點,舞臺的內容則解讀國際音樂之都的內涵。
因此,不需要大場館,也不需要大舞臺,他們甚至營造了『一個人眼中的閉幕式』場景,通過一個年輕『大運拍客』的視角,把拼搏、火熱的大運會呈現在了全世界觀眾面前。
成都大運會閉幕式執行總導演魏思佳介紹,『大運拍客』貫穿閉幕式的始終,通過他的鏡頭、他的眼睛帶領觀眾走進閉幕式70分鍾的12項流程當中。
直播作為一種形式有機地融入了成都大運會閉幕式全程。舞臺現場有31塊『手機屏』,象征著成都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最中間的一塊就是『成都窗』。
為什麼閉幕式如此強調直播元素?『與其說是跨界聯動,不如說是成都人樂觀精神的延續。』魏思佳希望借助直播的形式,讓成都人的幸福感被全世界看到。
總導演甲丁則表示,希望貫穿始終的直播設計能夠給大家注入『現在進行時』的感覺。『年輕人溝通是無極限的,靠手機來連通彼此,通過直播反映當下的狀態,因為有手機、有互聯網,讓我們消融了彼此的距離』。
事實上,和那些巨大的體育場相比,鳳凰山露天音樂公園並不大,參加閉幕式演出的志願者也只有數百人,但在甲丁看來,一幅畫、一首詩、一段不長的天籟之音,都可以打動人心,通過舞臺和直播,讓人融入其中、同頻共振,這是成都大運會閉幕式所追求的『大』。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王鑫昕胡寧見習記者劉胤衡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