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與交通行業深度融合
智慧交通讓出行更便利(經濟新方位)
夏日出門,打開手機APP可查詢『防曬路線』;駕車出行,導航軟件能讀秒提示紅綠燈倒計時;擁擠路段,共享單車系統可推薦停車點位;高速路口,視覺識別技術可實現非停車收費……從市內交通到跨城出行,從『最初一公裡』到『最後一公裡』,信息技術與交通行業深度融合,新產品、新模式持續出現,優化著人們的出行體驗。智慧交通如何助力人享其行、怎樣深入推進?記者進行了采訪。
從手機導航到智能停放,出行服務更優質
這個夏天,出行使用手機地圖導航,系統可實時顯示周邊林蔭和樓陰等路段,並根據目的地自動規劃陰涼路線。
『通過遙感技術,智能識別道路周邊樹木分布密度,綜合具體位置等因素,便能計算出該路段的動態光影狀況。』高德地圖有關負責人介紹,對樓陰路段的判斷更為復雜,涉及樓宇形態和太陽照射角度等,為此團隊還專門設計了一套動態光影跟蹤算法。
移動智能終端技術的應用,讓城市出行服務更優質、更高效。『城市出行存在峰谷現象,高峰期打車等待時間長。』高德打車出租車事業部總經理李新華說,為提高供需匹配效率,公司研發推出『天秤系統』,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實時預測區域擁堵情況,以實時價格為杠杆調節供需關系。
有序交通出行,在於車輛調度,也在於規范停放。在出行『最後一公裡』,信息技術正輔助提昇共享單車停放體驗。『在哪些停車點投放多少車?以前全靠線下團隊現場決定,效率不高。』美團單車技術部負責人黃斌強介紹,一些早晚高峰潮汐點位,比如地鐵站口,車輛總會過多或不足。通過應用深度學習模型,預測用戶需求,智能調度車輛,既方便用戶乘車,也讓道路交通更有序。
從網約車到共享單車,從出行導航到智能停放……信息技術正融入城市交通的每個角落、每一環節,不斷滿足公眾多樣化、差異化的出行需求。交通運輸部數據顯示,目前,網約車服務已覆蓋300多個城市,日均訂單量超過2500萬單,共享單車全國共投放1500萬輛,日均訂單量2800餘萬單。
從精准治堵到車路協同,交通管理更有序
智慧交通的不斷發展,提昇了乘客的出行體驗,也讓城市運行更加有序。
『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催生了更多的交通需求,但擁堵、事故、污染等問題也日趨顯現。』交通運輸部科技司有關負責人表示,實踐證明,單純依靠擴大基礎設施規模,不僅效果有限,還面臨土地、環境等『硬約束』,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可以為提昇交通基礎設施服務能力提供新思路。
管理城市交通,調控交通信號燈是有力抓手。北京亦莊建設改造332個智能路口,可通過分析研判車輛情況,及時調整信號燈。『從以前「車看燈」到如今「燈看車」,治堵效果顯著。』百度智行科技公司總經理聶育仁介紹,在相關區域內,車輛排隊長度下降30.3%,綠燈浪費時間下降18.33%。
各地在更多應用場景上的主動探索、持續創新,讓交通智慧化發展的『進度條』不斷刷新。
湖北襄陽高新區,智能網聯車測試道路上,自動駕駛無人小巴正定點接駁乘客,不遠處,自動駕駛環衛車在進行自動清掃作業。中國市政中南院項目負責人介紹,目前,當地無人駕駛運營服務已涉及140多項車聯網應用場景,覆蓋234個交通路口、雙向裡程510公裡、150平方公裡的大規模城市級車聯網應用環境。
匯聚『空、鐵、公、水』全量數據,動態監測『人、車、貨』流信息,多維分析交通『堵、擠、危、訴』事件……在四川成都,以浪潮存儲支橕的『交通大腦』,可滿足每天上億張圖片的違章識別及其他應用需求,助力車輛管控效率提昇近5倍,市民交通流量效率提昇約15%。
『當前,智慧交通已進入「移動互聯網+產業化」的發展快車道,行業治理和服務能力不斷增強。』交通運輸部科技司有關負責人介紹,我國已建成全國重點營運車輛聯網聯控系統和道路貨運車輛公共監管與服務平臺,可實現全天候、遠程監控重點營運車輛和12噸以上貨車的速度、位置,嚴防超速、疲勞駕駛等違法違規行為發生;北京、上海、江蘇等地全面建成省級公路網運行管理與應急處置平臺;基於政企合作模式建設的綜合交通出行大數據開放雲平臺有序運營,交通旅游服務大數據應用試點穩步推進。
從市內交通到城際路網,長途行車更安全
借助四通八達的路網,人工智能技術加速從市內交通向城際線路延伸,助力高速公路加快邁向高質量發展。
『智慧杆』讓安全治理效能更高。車出成都市區,駛入成宜高速,隔離帶上每隔800米處便立起一根杆柱,集合各種攝像機等傳統設備和毫米波雷達等新型設施,實現對道路24小時實時精准感知。『利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不僅實現了對超速、逆行、應急停車等異常事件的智能精准分析,還能讓行駛在高速上的車輛擁有「千裡眼」,及時獲取超視距信息。』四川數字董事長陳墾說,設備建成投運以來,基於人工智能告警的事故主動發現佔比達73.8%,事故到達現場平均時長縮短近34%。
『智慧燈』讓長途行車體驗更佳。駛入蘇錫常高速公路太湖隧道,穹頂亮起的燈光,明亮而柔和,不遠處的LED星光頂,如繁星閃爍,給長途駕駛增添了一絲愜意。據介紹,太湖隧道全長10.79公裡,全線采用智能無極調光系統,能夠根據環境變化自動調節照明亮度,緩解駕駛員長時間在密閉空間中行車的緊張和壓抑情緒。此外,隧道全程覆蓋5G信號,結合北斗定位,還能為乘客提供不間斷、高質量的上網及導航服務。
『智慧站』讓配套服務更快捷。進入山東濟寧的中能鏈常青加油站,加完油ETC自動扣款,整個過程比傳統方式節約3到5分鍾。依托近3000萬、佔全國1/8的龐大ETC用戶群,山東高速構築起ETC產業生態圈,基於用戶在不同場景產生的消費數據、通行軌跡,進行數據建模,構建維度豐富的用戶畫像,進而提供更精准的高速公路服務。
『經歷起步探索、試點示范,我國智慧交通發展正邁向規模化、網絡化推廣應用的新階段,其中智慧公路總體與發達國家處於並跑狀態。』交通運輸部綜合規劃司有關負責人介紹。
作為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向,智慧交通發展前景廣闊。交通運輸部科技司有關負責人表示,未來智慧交通將呈現3方面特征:運輸工具實現智能化和自動化,人為因素導致的事故率大大降低;基礎設施更有彈性和韌性,全天候安全可靠出行成為可能;交通管理更加高效,系統網絡承載能力成倍提昇。
本報記者 韓 鑫
- 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山西方案』2023/03/10
- 今天是20220222正月二十二星期二 具體怎麼回事?20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