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96.8%受訪青年覺得從小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重要
2023-07-20 08:47:22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沒有見過凌晨兩點的夜空,不足以號稱年輕人。』鍛煉不夠、睡眠不足、作息不規律,年輕人『無知者無畏』的生活似乎離『健康』有點遠。日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1180名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6.7%的受訪青年表示自己的生活習慣健康。很少進行體育鍛煉、不按時吃飯、不愛喝水被認為是三大不健康生活習慣。96.8%的受訪青年覺得從小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重要。

  45.5%受訪青年很少進行體育鍛煉

  西南交通大學法學專業大三學生呂瑩覺得平時自己的生活習慣比較健康:保持正常的一日三餐,每天適量運動,充足睡眠,保持良好的心態,適當釋放壓力。但暑假期間,她也感覺不能保持在校時的生活習慣,時常會放縱自己。

  『我略微有些拖延癥,會熬夜趕工,所以經常晚睡早起,上課困頓。』天津理工大學環境科學專業大三學生肖芷怡覺得自己的生活習慣很不健康。

  調查中,76.7%的受訪青年表示自己的生活習慣健康,16.3%的青年覺得一般,7.0%的青年認為不健康。

  對於什麼是健康的生活習慣,受訪者認為包括適量運動(82.5%)、合理膳食(74.6%)、心理健康(67.0%)、戒煙戒酒(63.8%)、睡眠充足(56.3%)等。

  肖芷怡覺得,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應該每天睡夠8小時,心態積極,充滿正能量。『運動使人快樂,我經常會跑跑步,也會自己做一些簡單的輕膳食。』

  『不想把問題拖到第二天解決,就會熬夜,但也就會晚起,進而忽視或遺忘吃早餐。』呂瑩說,周圍很多人都有熬夜、晚起、不吃早餐的習慣。

  調查顯示,排在前三位的青年不健康生活習慣是:很少進行體育鍛煉(45.5%)、不按時吃飯(43.0%)、不愛喝水(40.4%),其他還有:暴飲暴食或乾脆不吃(39.6%)、熬夜(36.1%)、不吃早餐(32.6%)、沈迷游戲購物等手機娛樂(30.9%)、睡眠不足(29.4%)、很少外出活動(29.0%)、口味較重/愛吃零食(24.8%)、有抽煙等不良嗜好(15.6%),僅4.1%的受訪青年表示都沒有。

  『現在生活壓力大、節奏快,一些年輕人迫於工作、生活需要,被動熬夜。熬夜會造成生理病變,加劇亞健康情況,也會在心理上造成壓力。』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晨說,很多人知道熬夜的負面影響,但還是會情不自禁地熬夜。有人覺得只有熬夜時的時間纔是自己的,這其實是對生活壓力的一種反抗,還有人把熬夜當成是一種機會成本,想在同樣的條件下比別人做得更好,只有犧牲休息時間來提昇自己,這是一種主動熬夜。『無論出於哪種原因,熬夜對健康的不利影響都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不管是為了提昇自己還是為了平衡家庭事業關系,再或者為了休閑放松,都不要讓熬夜成為家常便飯。』

  陳晨說,青少年需要健康的作息時間,這樣纔能為以後長久的個人發展打下基礎。

  96.8%受訪青年覺得從小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重要

  肖芷怡認為,小時候是培養良好習慣的最佳時間段。小朋友從小攝入鹽分過多,長大後口味會比較重,從小不愛運動,長大後也很難堅持鍛煉。『父母如果能在孩子小時候就幫助他們養成好習慣,會讓他們受益終身。』

  『好的習慣一旦養成,就可以伴隨一個人一生的成長發展。』重慶某高校大三學生張春華覺得,從小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非常重要。

  『學業緊張和夜裡玩手機會導致熬夜。』張春華認為,要合理安排時間,同時提昇自律能力,管理好使用手機等電子產品的時間。

  調查中,96.8%的受訪青年覺得從小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重要,其中,55.8%的青年覺得非常重要。

  呂瑩覺得,從小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不僅可以塑造健康的體魄,也有助於養成樂觀的心態,而且隨著年齡增長,糾正不良習慣會更加費時費力。

  呂瑩認為,健康的生活習慣主要靠自身約束和外力強制,自己要有足夠的信念和毅力,同時要有計劃,循序漸進,還可以找尋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督促。

  陳晨說,青少年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首先要具備一些常識,知道什麼樣的生活方式更健康,科學健康的飲食應該是什麼樣的,身體素質達到什麼樣的水平算達標。其次,青少年很大程度上會受同伴的影響,因此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社會教育,都要盡量給孩子創造一個有同伴有交往,有溝通渠道的環境。

  陳晨說,家長不需要說太多的話,講太多大道理,身教勝於言傳,家長多陪伴,也可以經常帶他們出去走一走,參與一些活動。現在有很多社團營地活動,孩子們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發現大家都要早睡早起,都要勞動,自然而然就願意執行了。

  受訪青年中,00後佔16.4%,90後佔56.6%,80後佔27.0%。

  (應采訪對象要求,呂瑩、肖芷怡為化名,王九龍對此文亦有貢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王品芝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焦志明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