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何以中國】守護古籍,讓文化血脈永續流淌
2023-07-09 09:58:51 來源:光明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中國國家版本館時強調:『我十分關心中華文明歷經滄桑流傳下來的這些寶貴的典籍版本。』『盛世修文,我們這個時代,國家繁榮、社會平安穩定,有傳承民族文化的意願和能力,要把這件大事辦好。』

  閱盡滄桑,斯文在茲。古籍是古人思想的寶藏、先賢智慧的結晶,也是民族的集體記憶,是文明的重要載體。把中華文明這個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傳承下去,是我們這代人的使命,也是歷史和時代的要求。縱觀歷史,知古鑒今,博古通今,保護典籍關乎民氣國運。如今,我們趕上了最好的時代,沒有理由不保護好層累而來的古代典籍。數據顯示,全國現存古籍5000多萬冊(件),僅漢文古籍就有3000萬冊左右。這無疑是一份厚重的文化饋贈。

  古籍浩如煙海,但並非都是完好無損的,據披露,有1000多萬冊(件)古籍亟待搶救性修復,可謂任重道遠。這需要有關各方既要保持耐心,精心修復古籍,也要采取新的科技手段,創造性解決古籍保護與傳承的難題。好在近年來古籍修復效果十分明顯,目前依托12家『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古籍修復總量超過385萬葉,其中包括國家圖書館藏清宮『天祿琳琅』、山東省圖書館藏宋刻本《文選》等珍貴文獻,國家圖書館、天津圖書館、寧波市天一閣博物館等機構的古籍修復技藝入選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而此前困擾古籍修復的人纔缺乏問題也得到了初步緩解。十多年前,全國圖書館系統擁有的修復師不足100名,學歷以高中、大專為主,年齡多在40歲以上。如今,通過在職培訓、師徒傳承、高校教學『三駕馬車』,修復師數量已增至約1000人,半數擁有本科、碩士或博士學位,年輕人已成為主力,修復的科學化、規范化程度大幅提高。而隨著《典籍裡的中國》《古書復活記》等頂流節目不斷湧現,越來越多的青年人選擇投身古籍修復行業。

  當然,強調保護,並不是意味著把古籍束之高閣。保護的目的是運用,是作用於當下以及未來經濟社會發展。讓古代典籍『活起來』,纔是古籍保護的終極目的。我們可喜地看到,『中華古籍資源庫』平臺已累計發布古籍及特藏數字資源10萬部(件),實現免登錄在線閱覽,全國39家古籍收藏單位在線開放共享古籍數字資源超過2.2萬部,極大滿足了社會公眾對古籍資源的利用需求。

  不僅如此,為了更好地使用古籍,通過人工智能對古籍內容進行深度處理和知識提取,實現古籍文本的結構化、體系化甚至圖譜化,正在成為一種新的應用場景。北京大學數字人文研究中心的古籍自動整理系統,能給古籍加標點,對人名、地名、官職、時間等進行標記,准確率高達94%—98%。系統從儒家理學巨著《宋元學案》中自動提取『弟子』『家學』『交游』等人物關系,可視化呈現了『宋代學術關系網絡圖』。這無疑為古籍文化在互聯網環境下的傳播開闢了新路徑。

  要看到,中華傳統文化有傳承就有創新,唯有根據新的時代要求,直面當代中國的問題,纔能切實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就要求有關各方,一方面要做好保護工作,采用各種新科技手段留住歷史的真實面影,不使其在我們這代人手中散佚;另一方面則要充分挖掘深植於傳統文化中與新發展理念高度契合的內容,如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使之成為豐厚的文化滋養。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豐富的古代典籍承載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如何把其中優秀的內容傳承下去,也是『國之大者』。唯其能被更多人以各種方式看見,並成為人們的文化滋養,纔能讓中華文明的血脈永續流淌。(龍之朱)

責任編輯:盧玥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