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節假日,都是大家休閑消費的好時機。但一些現象不容忽視且令人不快:購了一次物,逛了一趟街,下了一次館子,手機裡就被『強推』了幾個公眾號,『被迫』添加了數個企業微信聯系人、甚至注冊電子會員卡。近日中消協在官網發文稱,將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反對強制關注公眾號』消費監督工作。此舉引發普遍叫好。無他,消費者苦『強制關注』久矣。
『強制關注』,優化服務還是隱性侵權
停車繳費、點餐、購物……如今在上述消費場景中,手機掃碼代替人工服務已很常見。這種方式若實施得當,本可以幫經營者贏得『提高效率』『周到貼心』的贊譽。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更常碰到的卻是這樣的進退兩難——掃碼同時往往意味著關注各類公眾號、小程序、注冊會員,不關注吧,別說獲取優惠了,甚至還沒法順利消費;關注吧,就有一種『心不甘情不願』的糾結,佔用手機空間不說,還可能會泄露個人信息,後續收到不堪其擾的廣告推送。
從消費者的煩惱,不難看出『強制關注』現象具有新的特點和維權難點。跟發生在傳統消費場景的強制消費不同,讓用戶在消費過程中不得不關注、添加、注冊的公眾號、企業微信、小程序、會員卡,究其實質,就是把『強制關注』,作為消費者享受服務甚至行使權利的前提。而且一旦在商家要求下關注各類號,消費者往往被迫授權個人信息,面臨信息泄露的風險隱患,尤其是企業微信,可點對點發送信息、在朋友圈推送廣告,涉足消費者私域空間。
然而,此類侵權現象又具有一定迷惑性,因為『強制關注』通常打著為消費者提供福利的旗號,以優化體驗之名大行其道,讓消費者苦惱於無法拒絕。
商家的經營自由,不能犧牲顧客的消費自由
中消協此次開展監督,實際並非消費者權益保護部門第一次發聲了。此前,多地地方消協組織就曾圍繞著『掃碼強制關注使用』發布倡議、組織經營者進行自律承諾。
以江蘇省消保委為例,在2021年6月與江蘇省餐飲行業協會聯合發布《關於進一步完善餐飲業『掃碼點餐』信息化服務方式的倡議》,其中提及:保護個人信息安全,不強制或變相強制消費者關注商家公眾號;未經消費者同意或請求,或者消費者明確表示拒絕時,不得向其發送廣告等商業性信息。2023年4月,針對消費者掃碼點餐後『被強制』添加企業微信的新花樣,江蘇省消保委再度提醒:莫讓科技異化為『入侵』消費者個人空間的工具。
此番中消協『亮劍』,進一步普及了『反對強制關注』的法理依據:經營者將關注公眾號或使用手機APP、小程序作為消費者行使權利或享受服務的前提,並在此過程中獲取與服務無關的消費者個人信息的行為,已經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的規定,侵害了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消費者有權拒絕和舉報。
客觀地說,在互聯網時代,小程序、掃碼支付等技術手段,可以給消費者提供更便捷服務。通過公眾號下單、結賬、開具發票,也有助於經營者增強用戶黏性。但任何企業的任何商業行為,都必須尊重消費者的意願。商家不能將經營自由無限放大,不能讓顧客犧牲消費自由,成為商家經營自由的『墊腳石』;更不能打著方便消費者的幌子,從網絡公共空間『入侵』消費者的私域。無論從法理還是經營理念看,商家都應對此有清醒認識,就消費者來說則擁有維權的權利。
人是服務的尺度,技術賦能而非『賦權』
新技術層出不窮、不斷迭代,技術轉化為應用的速度日新月異,這當然是有諸多好處的。首先在支付、使用過程中提供非現金等數字、線上手段,節省人力、時間成本,方便且衛生。消費者也並不反對這些新技術。
不過,需要謹記的是,技術賦能服務,出發點都是為了讓使用者享受更加便捷安全的服務。在此基礎上企業獲得相應回報無可厚非,但應以消費者滿意為先。不能打著技術昇級、優化服務旗號,將強制消費者關注,作為獲取顧客信息、推廣、謀利的『捷徑』。
技術為企業及其提供的服務進行賦能,並非直接『賦權』給服務提供者——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什麼時候都應該得到保護,如果違反消費者意願、強制讓渡其權益,顯然是違反相關法規的,也是有悖技術應用本意的;如讓消費者煩惱,事實上又是一種服務質量的降低。
技術要為人服務,人是永遠的尺度。技術賦能服務,不能異化為強制用戶。站在用戶感受和角度看,這是一個新技術帶來的普遍問題;從技術倫理來看,是一個關於科技使用怎樣向善、以人為本的『大問題』。
各方有必要引導掃碼支付、線上會員卡等應用往更健康、更人性化的方面發展,維護廣大使用者權益,推動網絡、技術賦能下相關產業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良性生態。
評論員馬燕 薛蓓
- 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山西方案』2023/03/10
- 今天是20220222正月二十二星期二 具體怎麼回事?20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