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這些年,國企改革帶來新變化
2023-05-30 08:39:47 來源:工人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改革賦能新發展,央企煥發新活力。近年來,中央企業改革發展步伐穩健,經過國企改革三年行動這場大考,煥發出新活力。

  前不久,記者參加了國資委組織的『走進新國企·改革賦能新發展』大型融媒采訪活動,走進中遠海控、中國巨石、中國海油、中國化學工程等企業,挖掘國企改革新動能,探尋國企改革帶來的新成效、新變化。

  重組賦能:產業鏈融通深耕藍海

  上海洋山港,卡車穿梭,貨物雲集。在集裝箱碼頭,一船船裝運新鮮水果的冷箱信息,正通過最新的物聯網技術,實時傳遞到系統前臺,實現溫度可控。

  這是中遠海控智能冷箱一站式前臺『MY REEFER』的應用場景,也是中遠海控布局數智化格局,推動打造全球綜合供應鏈服務新生態的一個縮影。

  2016年,伴隨著中遠集團、中海集團的重組與中遠海運集團的成立,中遠海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邁出航運企業改革發展的關鍵一步,實現從綜合性航運服務到專注於集裝箱航運服務的轉變。

  如今,重組改革已7年有餘,成效如何?數字最有說服力:2020年~2022年,中遠海控歸母淨利潤連年創新高,從99億元飆昇至1096億元。跨越式發展的背後,則是重組效應的不斷釋放。『近年來,借著重組改革的東風,我們不斷優化資源配置,推動產業鏈融通,打造現代供應鏈體系。』中遠海控董事、副總經理張煒表示。

  截至2023年3月底,中遠海控自營367艘集裝箱船舶,『雙品牌』船隊自營475艘集裝箱船舶,運力規模約290萬標准箱,船隊總規模居於行業領先,規模效應和協同效應充分釋放,差異化經營優勢充分發揮,供應鏈韌性進一步增強。

  『利用重組後的港航和物流產業鏈優勢,我們全力服務海南自由貿易港、西部海陸新通道等的建設,持續加強區域市場、新興市場和第三國市場的開發力度,持續提昇海運物流樞紐港輻射能力,不斷提昇產業鏈供應鏈保障的韌性。』張煒介紹。

  目前,該公司共經營416條航線,其中包括280條國際航線、52條中國沿海航線及84條珠江三角洲和長江支線,自營船隊在全球約141個國家和地區的575個港口均有掛靠。

  以混促改:巨石上山彎道超車

  一根根比發絲還細的玻璃纖維,編織起未來生活的種種形態。

  走進中國巨石玻璃纖維智能制造基地,這一性能優異的新型材料正通過智能化、數字化的全流程被源源不斷地生產出來。未來,它們將被運往下游企業,應用到建築建材、交通運輸、節能環保等領域。

  從1993年成立,建起第一座中國人自己設計的玻璃纖維池窯,到打破國外長期技術壟斷,實現全球市場佔有率四分之一,中國巨石一路彎道超車,成為世界規模最大的玻璃纖維制造商。如何創造這份奇跡?

  中國巨石給出的答案是:『央企的實力+民企的活力=企業的競爭力。』

  1998年,面臨內懮外患、資金掣肘的局面,渴望發展的中國巨石急於尋找新的合作伙伴。與此同時,為實現國企三年脫困,中國建材亟須從外部引入優良資產等社會資本,擺脫經營困境。1998年4月,央企中國建材和民企振石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等四家股東共同發起設立『中國化建』(中國巨石的前身)。

  『從浙江的一個縣級市出發,央企背後的強大實力給了我們強有力的支橕。』中國巨石黨委副書記、副總裁,巨石集團總裁楊國明表示,『即使是後來的金融危機,我們也敢於不停產,加大研發投入,這是以前作為一個民企想都不敢想的。』

  1999年至2022年,中國巨石的總資產增長了近44倍,玻纖產量增長了83倍,營業收入增長了55倍,利潤總額增長了171倍,合計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率達217倍。

  這一裡程碑式成就的背後,是『以混促改』機制效用的最大發揮。

  在非洲建立中國在海外首個自主建設的大型玻璃纖維生產基地,填補非洲玻璃纖維行業技術空白;在玻璃纖維的發源地美國建廠,實現『工廠在海外,收益在家鄉,資源用境外,回報在國內』的發展路徑……如今,以『制造數智化』為目標,中國巨石正積極打造智能化『未來工廠』,傳統制造企業正煥發新活力。

  科技創新:老油田煥發出新生機

  在渤海灣藍天碧海的銜接處,矗立著兩個足球場大小的生產平臺。5月24日上午,融媒采訪團對秦皇島32-6CEPI平臺進行實地參觀調研。

  秦皇島32-6油田是海上首個儲量超億噸的復雜河流相稠油油田,自2001年投產以來累計生產原油突破4000萬噸,秦皇島32-6智能油田(一期)項目2021年10月全面建成投用,在渤海灣打造了一個現代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新型油田。

  在現代信息技術的賦能下,32-6實現了安全、油藏、注采和設備設施的智能化管理以及遠程操控管理,從而實現海上油田無人化少人化、油藏研究可視化、生產運營協同化、戰略決策科學化等多方面昇級。這裡還多了兩個新『同事』——無人機和巡檢機器人,一些危險操作正在由機器人替代,海洋巡邏、海纜巡檢、低空運輸均由無人機執行。

  據了解,40年來,中國海油聚焦海洋油氣開發重大瓶頸加強攻關,逐步探索出一條從引進、消化、吸收、集成創新到自主創新的科技發展道路。

  『科技創新實現新突破。』據介紹,中國海油已攻克了旋轉導向與隨鑽測井、優快鑽井、海上浮托安裝、超大型LNG儲罐等關鍵核心技術,在局部領域實現了從跟跑、並跑到領跑的歷史轉變。打造了以『海洋石油981』等深水艦隊為代表的一系列大國重器,具備了全水域、全水深自主勘探開發海洋石油的作業能力,特別是『深海一號』超深水大氣田成功投產,打破了深海勘探開發技術只掌握在少數幾個西方國家手中的壟斷格局,標志著我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能力實現了向1500米超深水的重大歷史性跨越。

  破冰突圍:探尋『化學密碼』激發活力

  5月,山城重慶。在長江北岸,位於長壽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中國化學工程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中化學華陸新材料有限公司的硅基納米氣凝膠復合材料一體化項目一期生產車間一派繁忙景象。在數字化生產車間的傳送帶上,正不間斷地運輸著剛剛生產出來的硅基納米氣凝膠復合材料產品。

  氣凝膠被譽為『改變世界的神奇材料』,作為目前已知的最佳隔熱材料,是國家基礎戰略性前沿新材料,對實現『雙碳』目標具有重要戰略意義。這些剛剛生產出來的產品將在一天之內,打包後銷往全國各地,廣泛應用在石油化工、熱力管網、建築等各個領域。

  在長江南岸,又是一番共抓大保護的景象。位於長江上游最大的江心島廣陽島(廣陽灣)智創生態城,中化學生態環境有限公司正在圍繞長江一級支流苦竹溪開展一場生態修復和景觀提昇的長江大保護工程。

  透過華陸新材的實業突破和生態環境公司環保業務的高速發展,人們對近年來中國化學工程一場內生的『化學反應』驚嘆不已。

  2015年前後,中國化學工程困於發展瓶頸期。2017年,新一屆領導班子上任後,堅持『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通過打出一套改革創新的『組合拳』,企業發展實現了破冰突圍,打開了全新局面。

  華陸新材按照混合所有制模式設置股權結構,由華陸公司控股,同步設立員工跟投平臺,引入產業基金和戰略投資方,形成了多元股權結構。從公司成立到裝置投產,僅僅歷時一年零五個月;再到2022年投產首年實現新簽合同額1.89億元,創造了『中國化學工程速度』。生態環境公司自2020年9月組建以來創新實施職業經理人制度,通過市場化引入職業經理人團隊實施混合所有制改革。2022年完成新簽合同額46.34億元,較2021年增長44%,兩年累計完成新簽合同額78.53億元,用實實在在的改革成果推動了環保業務實現新突破。

責任編輯:孫嵐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