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昆明5月22日電(記者阮煜琳繆超) 今年5月22日是第30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的主題是『從協議到協力:復元生物多樣性』,這個主題表達了世界各國將《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達成的『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簡稱『昆蒙框架』)這一歷史性共識轉化為行動,攜手開創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新局面的美好願望。
22日在雲南昆明舉行的2023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宣傳活動上,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視頻致辭中指出,我們反思自己與人類生命保障系統的關系。?從一呼一吸、吃下去的食物,到提供動力的能源、療愈身體的藥物,我們的生活完全依賴健康的生態系統。?然而,我們的行為卻正在毀滅地球的每一個角落。棲息地退化,污染激增,氣候危機日益惡化,導致上百萬物種瀕臨滅絕。我們必須結束這場向大自然發動的戰爭。?
COP15會議及『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的通過,只是扭轉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狀況的關鍵第一步。要推動生物多樣性走上恢復之路,要從紙上的共識邁向現實的征程,更需要所有各方的共同參與和務實行動。
古特雷斯指出,去年就『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達成了一致,標志著邁出了重要一步,現在是時候將共識付諸行動了。這意味著確保生產與消費模式可持續,推動政府和企業采取更強有力、更迅速的行動,應對生物多樣性喪失和氣候危機。?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英格·安德森呼吁大家一起行動起來。她說,我們只有七年時間來實施這個『框架』,而且必須持續行動,直到地球的生命之網得到保障,政府、企業、投資人和個體必須盡其所能,保護和恢復自然,應對氣候變化、大規模減少污染和廢物,徹底終結地球面臨的危機。
中國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指出,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地球生命共同體的血脈和根基。在《生物多樣性公約》及其議定書的指導下,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進程穩步推進,生物多樣性主流化、保護與可持續利用、遺傳資源獲取與惠益分享、資源調動等取得積極進展。然而,生物多樣性喪失、污染、氣候變化等三重危機相互交織,百萬物種仍瀕臨滅絕,生物多樣性恢復之路依然任重道遠。
黃潤秋指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藍圖已經繪就,現在正是我們將藍圖變為現實的時候。COP16之前,中國仍擔任主席國,將繼續發揮領導力和協調作用,共同推進『昆蒙框架』落地。鼓勵世界各國積極將共識轉化為行動,更新國家和地方生物多樣性戰略與行動計劃,持續推進生物多樣性主流化,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調動更多資源。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白雅婷表示,地球是宇宙的奇跡,孕育了包括人類在內的數百萬物種,但這個奇跡也是脆弱的,現在正遭受威脅。下一個十年我們必須加快行動,以解決我們所面臨的多重全球危機。同時,如何保護自然向前發展,將決定人類和地球的未來。為了看到真正變化,需要把目標轉化為行動,通過齊心協力,確保地球生生不息,確保人和所有物種代代相傳。(完)
- 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山西方案』2023/03/10
- 今天是20220222正月二十二星期二 具體怎麼回事?20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