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中國探月工程總師詳解月球科研站:如何生活、共建?
2023-04-26 11:05:59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馬帥莎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中新社合肥4月25日電 題:中國探月工程總師詳解月球科研站:如何生活、共建?

  2023年中國航天大會4月23日至26日在安徽合肥舉辦,此間舉行的論壇、研討會上,國際月球科研站成為熱議話題。未來人類將如何在國際月球科研站工作生活?中國將如何與世界共建國際月球科研站?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在第八個『中國航天日』之際接受媒體采訪作出解讀。

  分三個階段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

  從2004年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正式立項實施,到嫦娥一號、二號環月飛行,嫦娥三號、四號月面著陸,嫦娥五號采樣返回,中國探月工程已經圓滿完成『繞、落、回』三大步。

  談及中國探月成就,吳偉仁表示,與世界航天強國相比,中國的探月與深空探測起步晚但起點高,發射次數少但成功率高,投入少但產出多。同時,探月工程帶動建立了文昌航天發射場,進一步完善了中國發射場系統,推動建成全球布局的深空測控網,為探索深空奠定基礎。

  『中國的探月工作還要長期堅持下去,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國際上掀起第一次探月熱潮,那時中國沒有參與,21世紀初掀起的第二輪探月高潮,中國不能錯過,這些年中國航天人一直在加緊推進探月。』吳偉仁說,今年,中國將全面推進探月工程四期,這也是國際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建設階段的重要任務。

  據悉,國際月球科研站將按照三個階段分步實施,計劃2030年前後建成基本型,開展月球環境探測和資源利用試驗驗證;2040年前後建成完善型,開展日地月空間環境探測及科學試驗,並建成鵲橋通導遙綜合星座,服務載人登月和火星、金星等深空探測;之後建設應用型月球科研站,由科研型試驗站逐步昇級到實用型、多功能的月球基地。

  月球生活有房有導航

  吳偉仁介紹稱,建成後的國際月球科研站將擁有能源供應、中樞控制、通信導航、天地往返、月面科考等能力,並實現長期自主運行、短期有人照料。

  對於未來人類如何在月球上居住、出行,科學家們擁有許多暢想,並且已經開始研究。在居住方面,吳偉仁說:『早期的人類就是生活在洞穴中,我們也可以在月球上尋找適合居住的洞穴。如果沒有怎麼辦?可以充分利用月球上的物質,鑽洞、蓋房子,國內已有高校科研團隊研究如何就地取材、利用3D打印技術在月球上搭房子。』

  在交通方面,中國計劃建設以月球為中心的通信、導航、遙感星座,這個星座未來可以延伸至太陽系外更遠的深空,進一步擴大人類的生存空間,目前這項任務正處於關鍵技術深化論證中。

  此外,為了實現地月往返運輸,中國正在研制更大推力的重型運載火箭。曾經搭載過天問一號和嫦娥五號探測器的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高50餘米,可將8噸左右的貨物送到月球,而未來用於月球和深空探測的重型運載火箭將高達100多米,相當於30多層樓高,起飛推力達6000多噸,可以將50噸貨物送到月球。

  向世界倡議成立國際月球科研站合作組織

  國際月球科研站是中國聯合多國共同建設的項目,中國一直歡迎更多國際伙伴參與建設,積極推進國際合作。2021年,中國國家航天局發布《國際月球科研站合作伙伴指南》,中方倡議得到世界多個國家和組織的積極響應。

  吳偉仁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希望國際月球科研站成為第一個由中國主導、中國發起的國際大科學工程,希望國際上有志於月球與深空探測的國家、機構組織以及科學家能夠聯合起來。

  在25日舉行的2023年『中國航天日』第一屆深空探測(天都)國際會議上,中國國家航天局與亞太空間合作組織簽署了關於國際月球科研站合作聯合聲明。此外,中國還向世界各國發起成立國際月球科研站合作組織的合作倡議,共商、共建國際月球科研站大科學工程,共同管理科研站設施,共享科研成果。

  『中國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體現了很重要的一點,即我們變得更有信心、更加開放,中國有志於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這是我們主要的出發點。』吳偉仁說,月球與深空探測不是哪一個國家的事情,這是人類共同的事業。

責任編輯:遲灝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