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養老服務人纔越來越短缺。在近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中,新增加了康復輔助技術諮詢師、老年人能力評估師、健康照護師等新職業類型。越來越多年輕的90後,開始給年過90歲的老年『90後』養老。但有跟蹤調查顯示,北京市相關專業大學生從養老行業流失,一線生活照護崗位流失率在70%左右,主要轉到養老機構其他非照護崗位,或乾脆離開了養老行業。
根據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數據,我國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超過1.9億,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約4000萬。這部分老年人在生活照料、醫療護理等方面的需求越來越大。近年來,無論是在提高養老服務人纔培養力度,還是強化相關政策的引導上,國家對於養老服務行業的扶持都在明顯增強,一些社會力量也看到了養老服務行業的發展機遇。這一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養老服務行業。但就現實來看,養老服務行業如何能夠留住年輕人,依然是一個必須要正視的現實問題。
實際上,已有不少地方采取了『留人』行動。如北京市就在《北京市養老服務人纔培養培訓實施辦法》(征求意見稿)中明確,對於進入北京市養老機構的部分畢業生,本科及以上最高獎勵6萬元,並向一線養老護理員每月發放一定數額的補貼等。此外,還有一些地方給養老護理人員降低落戶門檻。應該說,這些措施都是頗有針對性的。但僅有這些,恐怕未必足夠。
首先,當前社會對養老服務行業的認知迫切需要更新。長期以來,養老從業人員始終給人以『一高三低』的印象——年齡偏高,學歷低、素質低、待遇低,社會認同感,以及職業榮譽感都相對不足。這在客觀上限制了年輕人在養老服務行業長期堅持的信心。但其實,隨著社會對養老服務的專業性要求越來越高,這種狀況正在改變。養老服務不僅是『伺候人』,諸如老人陪診員、老年人能力評估師、康復輔助技術諮詢師等新職業,正有越來越大的需求。有鑒於此,從社會組織到各級學校,不妨對當代養老服務行業予以更加全面、客觀的介紹,盡量降低因為信息不對稱帶來的誤解,營造更好的職業發展社會氛圍。
其次,社會也要著力提昇養老服務行業的職業待遇。這既包括收入預期,也包括個人晉昇機會等。從調查來看,『社會地位低、收入待遇低,勞動強度大、職業發展存在瓶頸等』是養老行業難以留住年輕人的主要原因。對此,要重估養老服務行業的社會價值,在公共政策層面給予養老機構及相關市場主體更多的優待扶持,創造條件把更多的收益留給一線服務者。除了提高財政補貼、建立激勵制度外,一些地方還在試點建立養老機構護理員『8小時外』創收機制,如鼓勵有意願的養老護理員利用工休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門服務,實現居家養老品質和養老護理員收入『雙提昇』。這樣的機制創新,值得重視。
另一方面,打通養老服務行業的職業晉昇通道,讓更多年輕人擁有積極的職業預期也很重要。普及養老服務人纔技能培訓和等級評定,打通技能成長和學歷提昇『雙通道』,讓更多優秀的專業人纔看到職業晉昇的希望,有助於消除年輕人對職業前景的顧慮,樹立長遠信心。
總之,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的加深,養老服務行業的重要性愈發突出,對專業性的要求也愈發提高。其專業性的提昇,必然需要更多具備專業能力的年輕人加入。在一定程度上說,能不能吸引並留住年輕人,是這個行業健康發展重要標志之一。在這方面,還需要結合實際,探索更多『留人』之道。
朱昌俊來源:中國青年報
- 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山西方案』2023/03/10
- 『絲路擷珍——銅胎掐絲琺琅藝術展』在滬開展2022/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