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中國兩會凝聚現代化遠征的共識與力量
2023-03-11 16:06:31 來源:新華網  作者:

  新華社北京3月10日電 題:中國兩會凝聚現代化遠征的共識與力量

  新華社記者 顧錢江 李雲路 王秀瓊

  新一屆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聚首北京共商國是,圍繞中國式現代化的方方面面建言獻策,討論兼具當下與長遠意義的年度發展藍圖;

  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代表、委員中間,闡述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的戰略思考,強調『始終把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當作自己人』;

  重新組建科學技術部,組建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組建國家數據局……新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披露,拉開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大幕。

  『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的執政黨在二十大上擘畫的宏偉藍圖,透過正在舉行的開局之年全國兩會,凝聚廣泛共識和磅礡之力,將落實為再出發的國家行動。

  3月5日,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新華社記者饒愛民攝

  『不讓一人掉隊』的願景

  『衣食無懮,生活富足,產業興旺,美麗宜居,人心向善,穩定安寧。』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田家河鄉元古堆村黨支部書記董建新代表,一口氣對記者說出他心中的現代化圖景。

  十年前,元古堆村貧困發生率高達57%,路不通,水難挑。2013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繞過九曲十八彎來到村裡,勉勵鄉親們:『黨和政府會關心和幫助大家,咱們一塊兒努力,把日子越過越紅火。』

  從那以後,這個坐落於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交會地帶的小山村發展中藥材、養殖業、鄉村游。去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4萬元。

  十年間,元古堆村人過上好日子,整個國家在2021年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脫貧,12.8萬個像元古堆一樣的貧困村出列,織就世界最大的社會保障網,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6500元增加到36883元。

  2023年1月10日拍攝的元古堆村(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范培珅攝

  抵達全面小康社會後,中國共產黨隨即帶領人民踏上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這是執政黨向人民作出的更宏偉也更具挑戰性的政治承諾:『十四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中國的共同富裕可以向世界展示社會如何能變得更加公正、平等、包容,樹立一個21世紀新型社會的典范。』英國學者馬丁·雅克評論道。

  中國的發展既高瞻遠矚又腳踏實地。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的中國兩會也體現了這一戰略思維。『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左右』『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代表委員熱烈審議討論的政府工作報告,既是一份『民生清單』,也是觀照實現共同富裕的年度『施政綱領』。

  14億多人口的中國實現現代化,將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使世界上實現現代化的人口翻一番多。這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現代化,也是難度最大的現代化。吃飯、就業、分配、教育、醫療、住房、養老、托幼等問題,哪一項解決起來都不容易,哪一項涉及的人群都是天文數字。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中國農村,那裡有近5億農民常住。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了『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抓好油料生產,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昇行動』『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堅決防止出現規模性返貧』等重點工作。

  千千萬萬的『董建新們』已由脫貧攻堅『帶頭人』,變為鞏固擴大脫貧攻堅成果、實現鄉村振興的『挑梁者』。今年兩會上,董建新代表就人纔下鄉、農旅融合助推鄉村振興提出自己的建議。

  中國深知,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實現『不讓一個人掉隊』的現代化,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需要選取部分地區先行先試、作出示范。

  2021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文件,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希望該省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率先破解共同富裕普遍性難題新題。浙江省為此提出,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基石』、全體全面『導向』、分階段推進『策略』、共創共建『基調』、群眾獲得感『標尺』。

  『推動實現共同富裕,最重要的是通過培植做強產業集群、產業鏈群,精准發力。』浙江省長興縣新川村黨委書記張天任代表說。曾經通過第二產業帶領全村脫貧奔小康,卻經歷環境資源之痛的張天任,如今正帶動全村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精品民宿,『共同富裕的道路,一定是綠色的、健康的、幸福的』。

  執『高質量發展』之要

  『你們起重機裡面的芯片,是國產的嗎?』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向徐工集團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單增海代表發問,並得到『全是國產』的肯定回答。幾年前,總書記考察徐工時乘坐的220噸全地面起重機,如今關鍵指標已達到全球第一,國產化率由原來的71%提昇到100%。

  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突出強調『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提出『必須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始終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內在統一來把握發展、衡量發展、推動發展』等四個『必須』的要求。

  從經濟總量看,盡管中國位居全球第二,但因人口基數大,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距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還有較大差距。這意味著,中國必須推動高質量發展,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不斷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夯實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物質技術基礎。

  按照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步走的戰略安排,到2035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代表委員們指出,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今年5%左右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綜合考慮了質的有效提昇和量的合理增長,在今後較長時間內保持這樣的中高速增長,不僅是必要的,也是經過努力可以實現的。

  『我們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關鍵看科技自立自強。』習近平總書記在兩會上的這一論斷,引起代表委員的強烈共鳴。

  投身『國之重器』30年,從一線技術工人乾起的單增海代表有深刻感悟:『大國制造的科技創新一定要摒棄幻想,走出一條自強道路。』

  小米集團董事長雷軍代表認為,科技型企業要實現長遠發展,需持續攻關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關鍵技術領域,努力在新一輪產業變革中打造全球領先優勢。

  這是2023年1月20日拍攝的廣州海珠濕地海珠湖(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謝惠強攝)

  正如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中國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高質量發展必須走出的『新路』,決不重蹈西方國家『先污染後治理』的覆轍。

  全國政協30年來首次增設的環境資源界別亮相今年兩會,發出為建設美麗中國更加積極建言獻策和凝聚共識的信號。環境資源界別有80多位委員,包括環境資源領域黨政領導乾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科研專家、能源資源領域企業負責人等。這樣的人員組成,被認為既有利於就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環境污染防治等議題進行更深入充分的探討,也有利於推動相關問題及時解決。

  『高水平生態環境保護不僅不會阻礙經濟發展,而且會為經濟發展增添新動能,推動高質量發展。』作為環境資源界別委員的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說。

  推動高質量發展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好做大蛋糕,同時進一步分好蛋糕。

  凝聚磅礡之力

  『90後』非遺傳承人楊昌芹代表有一個『高鐵夢』——希望瀘州到遵義的高鐵加快修建,『讓「赤水竹編」變成真正的產業,讓客商和貨物進出自由』。楊昌芹來自因紅軍長征途中『四渡赤水』而聞名的黔北邊城,她調研發現,即使已經脫貧,『路』依然是山區群眾最強烈的期盼。

  包括苗族姑娘楊昌芹在內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從四面八方來到北京參加人大會議,他們在地域、行業、民族等結構上與整個社會的人民結構具有整體的對應性。全國55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代表。

  3月5日,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新華社記者王毓國攝

  近3000名人大代表、逾2000名政協委員在今年兩會上有著共同關注:中國式現代化。馬恆燕代表希望讓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惠及每個孩子;王銀香代表建議通過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餘國東委員關注『無廢城市』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寶守護者』馬蕭林委員就提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力提交提案……觀點碰撞、意見匯聚,描繪著中國式現代化的『工筆畫』。

  作為年度政治盛會,全國兩會通過完整的制度程序,深入討論國之大者,回應人民對過上美好生活的關切,廣納民意凝聚眾智,尋求破解重大課題與艱巨難題的路徑。這體現了民主與發展的中國邏輯:為了人民而發展,發展纔有意義;依靠人民而發展,發展纔有動力。

  兩會期間,中國領導人來到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中間當面聽取意見建議,並作出重要宣示。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民建、工商聯界委員時強調,黨中央始終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三個沒有變』,始終把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當作自己人。這一鮮明有力的表態,令民營企業深感振奮。

  『民營企業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有生力量。』春秋航空董事長王煜委員說,『預期穩、信心足,企業就會敢於擴大投資、勇於開拓市場,優秀企業家精神就會有效激發,市場活力和發展動能就會充分釋放。』

  『中國式現代化,是我們為如何喚醒「睡獅」、實現民族復興這個重大歷史課題所給出的答案,是選擇自己的道路、做自己的事情。』今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對黨的高級乾部說。

  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中國式現代化已變得更加清晰、更加科學、更加可感可行。

  這條路是康莊大道,但並不等於一馬平川,深刻復雜變化在發生,各種風險挑戰在前面。中國領導人在兩會上對國際國內大局的分析和對『力量源於團結』的強調,令人印象深刻。

  『只有全體人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同舟共濟、眾志成城,敢於斗爭、善於斗爭,纔能不斷奪取新的更大勝利。』習近平總書記說。(參與采寫:張文靜、楊丁淼、李驚亞、吳帥帥、周文其)

責任編輯:邱浩

【專題】2023全國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