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永不消逝的車轍
2023-03-07 15:54:25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李超 陸地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3月5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今天是學雷鋒紀念日,作為一名「雷鋒車」手,親耳聽到總書記指出,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我很激動。』全國人大代表、連雲港汽車運輸有限公司新浦汽車總站站務員於麗婕在北京接受采訪時表示,作為一名基層工作者,我們一定要把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落實到具體行動上,立足本職崗位,把學雷鋒活動融入日常、化作平常。

  ——————————

  每天上午9點一刻,江蘇連雲港高鐵站都會准時迎來一列綠皮火車。這趟由陝西寶雞始發的列車,在行駛了整整17個鍾頭後,穩穩停靠在連雲港站。作為連雲港市新浦汽車總站(以下簡稱『汽車站』)第六代『雷鋒車』手,90後李園園早已站在高鐵站出站口處,時不時抬頭望向時刻表上來回滾動的數字。

  閘門打開,旅客蜂擁向前。五顏六色的大包小包,人們或背或拽或拎或抱。李園園有種說不出的親切:『這班列車裡有很多是來連雲港務工的農民工,年紀五六十歲居多。』在她看來,這是高鐵站一天當中最熱鬧的時刻。

  『有需要「雷鋒車」手幫助的嗎?「雷鋒車」免費為您服務!』她提高嗓門,推著手推車迎面走向旅客。不一會兒,車上就堆滿了行李。她運送的目的地有3個,分別是高鐵站地下車庫、附近公交站臺和1裡路外的汽車站。

  時間回到1963年,毛主席發出『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號召,激蕩著汽車站長途服務組年輕姑娘的心。當時,汽車站離火車站有1裡多路,沒有公交車。下了火車匆匆趕汽車的人扛著沈重的行李,不方便趕路,老弱病殘旅客更是步履艱難。

  幾名車站職工找來3條扁擔、幾根繩索,到火車站免費為旅客挑運行李。為鼓勵和方便姑娘們學雷鋒,車站黨支部專門為她們添置了一輛平板車。這輛小板車,風裡來雨裡去,義務為來自四面八方的旅客服務。一傳十,十傳百,人們就親切地稱它為『雷鋒車』。

  60年來,『雷鋒車』步履不停,一道道或長或短、或淺或深的車轍永遠嵌在時代的軌道上。從木扁擔、木板車到三輪車、電瓶車,累計行程24萬多公裡,免費運送老弱病殘旅客34萬多人次,義務運送行李包38萬餘件。

  車站煙火氣,最撫凡人心

  對李園園而言,『一天的儀式感從穿工作服開始』。梳妝鏡前,她熟練地打領花、盤頭發,再迅速化一個淡妝。春秋天套青色西裝,夏天著藍色短袖,冬天穿深色大衣。除此之外,一年四季都穿黑褲子、黑皮鞋。

  凌晨5點,她雷打不動從床上爬起來,離開熟睡中的兒子。尤其是冬天,『一大早天又冷又黑,根本睜不開眼』。最早的一班火車通常是在清晨6點多進站,這也意味著她必須在5點50分前趕到站臺。

  自2012年入職汽車站,李園園乾過檢票員、安檢員和報班員。但11年來,她『雷鋒車』手的身份一直未變。工作這麼多年,對於火車站每天固定的時刻表,她早已爛熟於心。什麼時候客流量比較大?哪列班車上務工人員比較多?每趟車上旅客有什麼特征?這些問題,她都能一股腦兒答出來。

  相比如今的輕車熟路,她說自己曾經也是『青澀害羞的小姑娘』,面對車站如潮的人流,雖然按捺不住想幫他們拉『雷鋒車』,但礙於面子還是喊不出口。

  有一天,她遇到兩位大哥帶了好幾個巨大的貨箱,一人只能勉強抱起一個箱子,跑上跑下搬個不停。她趕忙跑過去,鼓起勇氣邀請他們把行李搬到『雷鋒車』上,但其中一位大哥喊道:『到底收多少錢?』

  『我們是「雷鋒車」,免費為您服務,不收錢!』幾番解釋之後,他們纔將信將疑地把行李搬到車上。送達目的地,他們一個勁兒地感謝她。那一刻,她輕松地笑了。

  在李園園看來,車站是最有煙火氣的地方,『春夏秋冬每時每刻都能遇到不一樣的人間風景』。她記得,某次客運高峰期,一位來自內蒙古的大爺免費搭乘『雷鋒車』後硬要留下車組人員的信息,盛情邀請她們下次去他家裡吃葡萄。

  車站也是一個『有著奇妙緣分』的地方。幾乎連續幾年同一時間,李園園都會遇到一位回家探親的軍人。一來二去,這位軍人成了『雷鋒車』組的老熟人,每每下車,軍人大哥都會直接吆喝道:『走,一起坐「雷鋒車」呀!』

  『她的淚點很低,這個「毛病」一直改不掉。』同事們這樣評價李園園。

  有一次,一位60歲上下的安徽宣城籍大爺在車站悄悄向她救助。原來,大爺是一線工人,原本帶了500元,買了床單、被褥等生活用品後,只剩下90元,而連雲港到宣城的票價要138元。她沒有絲毫猶豫,立馬掏錢給大爺買票。得知大爺一直餓著肚子,她又趕忙跑去給大爺買了些吃的。

  目送大爺離去,她的眼淚唰的一下就下來了:『一個人出門在外真的不容易。』

  雷鋒精神生根發芽

  出生於1988年的全國人大代表於麗婕是第六代『雷鋒車』手,與李園園前後進入汽車站工作。與初入車隊的大部分年輕人一樣,那時的她並不明白什麼是真正的雷鋒精神,『只是循著師傅的足跡堅守在「雷鋒車」的崗位上,無論是寒冬臘月,還是夏日炎炎』。

  幾年前一個凜冽的冬夜,車站的人流早已退去,整個大廳空蕩蕩的。於麗婕正准備下班,無意間發現大廳裡有一個女孩還在等車。

  原來,女孩要回老家日照,而此刻由連雲港開往日照的班車已晚點5個小時。『按常理來說,我會建議旅客換乘明天的班車,但女孩執意要走,攔都攔不住。』她回憶道。

  於麗婕尊重了女孩的想法。放下手中的東西,一邊聯系班車,了解最新情況,一邊陪著女孩打發時間。臨走前,她特意加了女孩的微信,直到女孩安全到家,她懸著的心纔終於放下。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於麗婕認為是『雷鋒車』老師傅的言傳身教,讓後輩尋到了『雷鋒車』的精神源泉。其中就有她一直敬佩的車站交通部勞動模范馬保玲。

  作為第三代『雷鋒車』手,馬保玲上有老、下有小,家務繁重,但每年的公休日,她一般只休5天,其餘的時間都衝在一線。臨近退休,她更是最早一個來,最晚一個走。

  翻開『雷鋒車』的歷史檔案,前輩們的名字及事跡紛紛湧現:收留走失小男孩的『雷鋒小姑娘』李保英,利用發車間歇唱歌跳舞、活躍車站氣氛的郭蘭鳳,為旅客提供各式服務的姚淑英……這些故事,於麗婕如數家珍。

  『一個正能量的集體,始終會給你帶來震撼人心的力量,讓在場的所有人形成一股紐帶,讓後輩們不斷成長。』這是她身處『雷鋒車』組最大的感受。

  有一次,一位旅客在候車時突發心梗倒地不起。在幾位『雷鋒車』手的指揮下,一場生命的接力賽在車站上演。有人撥打120,有人聯系病人家屬,有人維持秩序……一直將病人護送到醫院並妥善安置好,於麗婕和同事纔匆匆離開。後來,病人出院後還專門給『雷鋒車』組送來了錦旗。

  於麗婕感慨:『把點滴小事做好就是最偉大的事情。這是我理解的雷鋒精神的真正內涵。』

  跨越時代的接力長跑

  今年70歲的史朝榮曾是第二代『雷鋒車』手,退休後心裡仍放不下『雷鋒車』組。每次遇到新一代『雷鋒車』手的加入,車站都會向她發出邀請:『史大姐,要不您給她們講兩句!』她每次都答應得爽快,騎上『招牌』三輪車到車站『報到』。

  『低矮簡陋的平房,門口空地上停滿密密麻麻的班車;車上沒有空調,也沒有電動門,每個窗戶都可以隨便打開;車站設施老舊,沒有裝喇叭,只能靠人工喊票……』這是她印象中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汽車站。

  1972年12月20日,對史朝榮來說是個特殊的日子。『從那一刻起,我正式成為汽車站的一員,車站就是我的家。』作為車組的『老大姐』,她見證了『雷鋒車』一路走來,從木扁擔、木板車到三輪車、電瓶車。

  那時的木板車就是個雙輪木車,很能放行李。為了防止風吹日曬被腐蝕,大家給車把手焊上了鐵皮,『但一到夏天,手就好像握住了一個燙手山芋』。

  她回憶,相比現在,當時的旅館還不多,旅客住宿難,汽車站就利用候車大廳辦起臨時旅館,『白天是車站,夜晚是旅館』。

  每逢除夕之夜,值班的『雷鋒車』手們就約好聚在一起包餃子,提前商量好誰帶餃子皮,誰帶肉餡,誰帶調料,誰帶?面杖……遇到除夕夜滯留車站回不了家的旅客,她們就端來熱氣騰騰的餃子。

  1989年秋天,贛榆鄉村教師單興惠去蘇州給上大學的兒子交學費,轉車時不慎把借來的3800元遺失在車上。焦急之時,一位『雷鋒車』手跑到跟前,把撿到的錢送了過來。老單當時大喜過望,忘了記下服務員的名字,只記得是一位『笑瞇瞇的大姐』。

  14年後,他專程來到車站,終於在榮譽室的照片牆上找到了『恩人』史朝榮。久別重逢,兩人雙手緊緊相握。

  這一幕遲到14年的握手,被定格成為相片,如今被擺放在『雷鋒車』事跡陳列館裡一個特別顯眼的位置。每逢交流學習,新一代『雷鋒車』手都忍不住在此駐足凝望。

  讓雷鋒精神遍地開花

  出生於1964年的郝芳萍是第三代『雷鋒車』手。1986年,她從食品加工廠調到汽車站工作。她坦言:『和做食品不一樣,汽車站要跟人打交道。』

  她常常告誡新一代車手:『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她自己就是這麼過來的。自打擔任『雷鋒車』手第一天起,她就時時刻刻待在老師傅們的身邊,觀察她們如何售票檢票、安撫乘客,慢慢去記憶和領悟。

  剛工作不久,她就遇到了一件『麻煩事』。有一次,一個常州孩子走丟了,他的父母從老家一直找到連雲港。要回去的時候,天色已晚,長途車沒有了。『這可怎麼辦,已經沒錢住旅館了。』這對夫妻不禁焦慮起來。

  那天恰逢郝芳萍值班,她索性把這對夫妻留在自己家裡住了一晚。第二天一起吃完早飯後,她又把他們送回車站,還給他們塞點吃的帶在路上吃。

  『當時完全是效仿老師傅的做法。』事後回想這件事,她感慨,『即便到了後來,我每換一個崗位,無論處理什麼問題,老師傅們的言傳身教都會在我眼前浮現。』

  1999年的1月5日令郝芳萍刻骨銘心。在這一天的上班途中,她不幸被摩托車撞倒,脾髒破裂、左小腿骨折,生命垂危。

  沒過多久,一篇《為了一位『雷鋒車』手的生命》的報道在當地報紙刊登,消息驚動了連雲港全城:滿滿一車的消防支隊官兵趕到醫院獻血,相識和不相識的人都排隊前來看望,病房的鮮花『從搶救室一直排到樓梯上』……

  『如果不是親身經歷,真沒想到「雷鋒車」在港城人心中有這麼重的分量。』康復後的郝芳萍,得知這一切後非常激動,『幾代「雷鋒車」手的付出,得到了社會的認可!』

  郝芳萍介紹,不知從何時起,汽車站形成了一個不成文的傳統:每個新員工入職,第一個任務就是去拉一趟『雷鋒車』;每年職工子女考上大學後,都要去體驗拉『雷鋒車』。這成了『與「雷鋒車」同行』活動的雛形。

  隨著高鐵時代的到來,郝芳萍明顯感受到,汽車客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衝擊。有好長一段時間,她不免為『雷鋒車』的前途命運深深懮慮。不過她欣喜地看到,『雷鋒車』組緊緊圍繞『交通強國』戰略,堅守初心,以為民服務為宗旨,先後推出車輛昇級、流動售票、信息服務等新舉措,不斷提昇群眾出行『獲得感』,持續放大價值傳播、教育示范的引領作用。

  黨的二十大代表、連雲港市新浦汽車總站第五代『雷鋒車』手權太琦說,現在『雷鋒車』的重要任務是,傳播雷鋒精神,弘揚社會正能量,『讓雷鋒精神在全社會遍地開花』。

  如今,走進新時代的『雷鋒車』組正以其更加豐富的內涵和外延,讓更多人看到:飄揚了60年的旗幟鮮艷如初。

責任編輯:遲灝
【專題】2023全國兩會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