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學通信與網絡實驗室工程師宋哲——
科研創新服務國家需求
本報記者丁雅誦
在通信衛星的研制、發射及在軌運行過程中,測量是指對其所產生偏差進行量化測定,相當於給衛星做『體檢』。北京理工大學通信與網絡實驗室工程師宋哲的工作,就是給遠在萬裡之外的衛星做『體檢』,弄清楚它們到底哪裡『生病』了。
『衛星軌道高度往往在數千到數萬公裡,一個微小偏差,就可能導致地面覆蓋區域大幅偏離。如何在保證高精度的前提下,解決測量設備功能單一、效率低下、價格高昂的問題,這些都是衛星通信測量領域內公認的技術難題。』宋哲說,『通往科學真理的路,必須自己去尋找。只有掌握關鍵技術,纔能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多年來,宋哲和研究團隊成員們在理論研究、技術研究、硬件研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提出了面向衛星通信的參數矩陣並行測量新模型;發明了通信陣列正交解耦測量技術,將串行測量轉變為並行測量……如今,這些研究成果已服務於『北斗』等國家重大航天項目。
科學研究難不難?面對提問,宋哲笑道:『難是肯定的,但正因為難,所以更要去做。』在『北斗』相關測試中,宋哲及其團隊面臨著巨大的攻關壓力。『北斗導航系統有非常高的時間精度要求,而測量儀器的精度要求比北斗還要高兩個數量級。』宋哲解釋道。為此,宋哲與團隊成員來到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西安分院,展開科研攻關。
每天早晨六七點鍾開始工作,第二天凌晨一兩點纔能返回住處,一遍又一遍地進行實驗……經過一次次努力,宋哲及其團隊最終成功地解決了相關技術問題,並申請多項專利。
航天五院出具了專利的應用證明,認定相關技術填補了衛星通信領域時延差測量的空白,保證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時間精度。『衛星工程是一個系統工程,任何一個小環節出錯,都會影響整個系統的正常運轉,因此必須全面、謹慎地檢驗每一個細節。』宋哲說。
近年來,宋哲不斷成長,將創新理念融入教學與人纔培養中。『科研工作者不僅要會寫論文,更應具備工程實踐能力,為國家需要貢獻力量。』宋哲介紹,『團隊培養學生主要分4類,即軟件、硬件、邏輯、算法。學生按照興趣自行選擇。目前,團隊培養的很多學生已成為科研院所及高新技術單位的中堅力量。』
四川省公路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岩土工程一分院副院長趙虎——
跋山涉水完成勘探任務
本報記者劉志強
登高山、穿叢林,路遇野獸,被毒蟲咬傷,作為一名工作14年的資深『尋路人』,四川省公路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岩土工程一分院副院長趙虎先後參與了雀兒山隧道、二郎山隧道等一批重大交通工程的勘察設計。
雀兒山是由四川進入西藏的一道天塹。過去,車輛經國道317線翻越此山,至少需要兩三個小時,冬季路面結冰,時間更久。2011年8月,新建雀兒山隧道的物探工作正式啟動。為盡快完成這條高海拔特長隧道的前期勘察工作,趙虎帶領團隊日夜奮戰……
野外搭起的帳篷,就是項目臨時駐地;每天一早,頂著寒風登山,每隔20米至30米采集一次地質數據;中午,吃壓縮餅乾、喝礦泉水;晚上整理數據,深夜只能席地而眠……40多天連續奮戰,趙虎和團隊准確地收集到第一手資料,為後期勘察設計奠定了基礎。2017年9月,隧道建成通車,車程一下縮短至10分鍾。
二郎山、米倉山、巴朗山……這些年,一座座崇山峻嶺,被趙虎一一翻越,『讀書期間,我就到公路、鐵路等多家建設單位實習過。看到前輩們為了找到一個合適點位跋山涉水,我深受觸動。』在趙虎看來,『尋路人』就要有不屈不撓的精神,在實際工作中磨煉。『看到公路加快推進,為貧困地區百姓送去致富希望,苦和累也都轉化成了自豪和幸福。』趙虎說。
『尋路人』經常還要應對突發險情。在廣甘高速控制性工程趙家岩隧道從事物探工作時,由於山體結構被破壞,隨時都有飛石掉落,趙虎和團隊冒著危險,在野外風餐露宿兩個多月,圓滿完成了任務。2013年蘆山地震,2018年雅西高速瓦廠坪大橋變形……川西山區地質災害頻發,在搶險救災現場,經常能看到趙虎逆行而上的身影。『作為共產黨員,我必須衝鋒在前。』趙虎說。
與此同時,趙虎勇於創新,主持和參與多項科研項目。依托工程積累的經驗,他和團隊在我國公路建設系統中首次提出以電磁勘探為主導、輔以少量鑽孔和調繪的新型隧道勘察模式,使隧道綜合勘察更加經濟高效,也為復雜山區公路隧道電磁勘探提供了科學依據。
『當人們闔家團圓歡度節日時,我仍在野外出差……』今年40歲的趙虎對於家庭,心裡很是愧疚,『家人全力支持我,我就要用工作成績回報他們。』
成都海關所屬青白江海關關員夏紀——
加班加點全力保障通關
本報記者杜海濤
『班列飛馳、十年彈指,只有把青春融入黨和人民的事業,能量纔能充分迸發。』成都海關所屬青白江海關關員夏紀說。
夏紀現任成都海關所屬青白江海關辦公室主任。自2013年起,夏紀便開始與火車和集裝箱打交道。2020年,國內一家知名家電企業在歐洲設立了組裝廠,他們把國內沿海地區工廠生產的半成品、零配件通過海運運到歐洲組裝並在當地銷售。疫情發生後,這家企業的歐洲工廠因為零部件『斷供』不得不停工。困難之下,企業負責人想到了中歐班列……
『我們為該企業制定了監管通關方案,實行裝運前檢驗、優先查驗,全力保障零部件搭乘中歐班列出口,該企業的歐洲工廠在短時間內實現了復工復產。』當時,夏紀是青白江海關監管二科科長。他告訴記者,通過中歐班列,該企業所需產品運輸時間節省了2/3,物流成本、運營成本也降低了不少。目前,該企業已經將沿海地區80%的產能轉移到成都,計劃在成都打造生產加工基地。
隨著越來越多企業將目光投向中歐班列,夏紀帶領科裡的同事第一時間組建黨員突擊隊,24小時輪班值守『綠色通道』,加班加點在現場查驗出口貨物,將疫情對班列的影響降到最低。
夏紀和同事們的精神讓企業豎起大拇指!一次,夏紀接到成都一家女鞋企業負責人的電話,一批出口短靴因突發狀況不能按原定時間運抵場站。企業預訂了第二天凌晨的班列艙位,如果趕不上班列,將面臨外商索賠和訂單流失等問題。了解情況後,夏紀和同事們每半小時詢問一次貨物運輸狀態,並提前做好查驗准備。貨物運抵場站後,他們用最快的速度完成驗放,避免了損失。
『現在每周監管的班列相當於2013年全年開行量,每天查驗的集裝箱從兩三個增加到大概60個。剛開始我們查驗的貨物主要是服裝、小家電,如今查驗商品資料庫裡收錄了十幾個大類上萬個品種,貨主企業也從200多家增加到1.7萬家。』夏紀介紹,這些年,通過成都中歐班列出口的產品從輕紡、日用品、農產品擴展到整車、筆記本電腦等。
『10年來,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中歐班列的發展速度。』夏紀表示,『我願意繼續做一顆「螺絲釘」,和同事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為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究員卓拉——
紮根西部踐行節水理念
本報記者吳月
『當我們在餐廳點一道菜,或在超市買水果時,我們已經消耗了一定的虛擬水……』在《虛擬水與水足跡》慕課中,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員卓拉娓娓道來。
卓拉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基於水足跡和虛擬水理論的農業水資源管理。與『水』結緣以來,這名85後青年科研工作者,始終在科學研究和教書育人的道路上奮力前行。
2016年,28歲的卓拉從海外留學回到母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任教,『我願意紮根西部,為學校發展盡一份力。』卓拉說。卓拉對黃河流域有著深厚感情,求學期間也被學校『腳踏黃土、情系三農』的傳統深深打動,希望自己能夠通過對水足跡和虛擬水的研究,服務國家需求。
何謂虛擬水?卓拉解釋道,虛擬水是指生產商品和服務所需要的水資源量,不是物理意義上的水,而是以虛擬形式包含在產品中的『看不見的水』。『我所做的工作,是嘗試打通從生產到消費等環節,為農業節水提供更多可行性方案。』卓拉說。
通過不懈努力,卓拉創建了基於土壤水分動態平衡的作物生產水足跡計算方法,解決了多尺度表征難題,大幅提高了計算精度,實現了大區域、長時間的作物生產水足跡定量評價。
『卓拉老師常常教導我們,眼光要放長遠,要做有意義的研究。』談起自己的導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士研究生栗萌說。
發現學生情緒低落時,卓拉會主動與學生談心;得知有同學春節無法回家時,卓拉主動送上關心,跟同學一起過年。栗萌說:『老師常對我們說,做人是第一位的。她經常教導我們要誠實、踏實、努力、善良。』通過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影響,卓拉努力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科研。
近年來,為了普及前沿的水科學知識,幫助更多人了解『看不見的水』,卓拉還積極推動科研成果上書架、進課本、科普化。翻開她參與編寫的科普書籍《看不見的水》,一個個生動的手繪形象躍然紙上。
卓拉說,她希望通過更為通俗的語言、更加活潑的形式,帶領更多讀者了解虛擬水與水足跡等相關科學知識,從而呼吁更多人形成科學的節水理念、采取科學的節水行動,共同保護水資源。
『我要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纔,為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發展貢獻青春力量。』卓拉說。
(付文婷參與采寫)
中國農業大學工學院碩士生徐正航——
志願服務奉獻愛與溫暖
本報記者閆伊喬
前段時間,2021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獎學金名單公布:中國農業大學工學院2021級機械電子工程專業碩士生徐正航位列其中。從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群眾游行的方陣中隊長,到見義勇為的『英雄大學生』,再到北京冬奧會志願者,在每一個需要奉獻的時刻,都有徐正航的身影。
一年多前的那次『挺身而出』,改變了徐正航的生活。2021年國慶假期,正在湖南瀏陽度假的徐正航突遇一名不慎落水的兒童,孩子母親撲入水中營救卻因不會游泳陷入險境;徐正航躍入湖中,拼盡全力將母子二人托舉上岸,最終母子二人得以脫險。『現在想想還很後怕。但那一刻有種力量在推動著我,就想一定要把他們救上岸!』徐正航說。
如今,徐正航還會收到孩子母親發來的短信。『小朋友現在一年級了,感覺心裡很溫暖……』徐正航表示,『我希望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幫助更多人、溫暖更多人』,這是徐正航一直以來的做事態度。
作為國家雪車雪橇中心賽事服務領域運行支持組組長,徐正航與組員一起,為志願者們做好後勤保障,場館裡平均日行兩萬步。閉幕式當晚,徐正航作為6名志願者代表之一,接受了國際奧委會運動員委員會新當選委員的致謝,收下了代表『愛與溫暖』的紅燈籠,『能參與奧運志願服務,親眼見證雙奧之城的榮耀,是我的幸運。』徐正航說。
本科畢業後,徐正航保留研究生入學資格,並在學校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從事兩年專職輔導員工作。徐正航用激勵、理解、陪伴引導學生健康成長,成為學弟學妹們的知心朋友。為了幫助大一新生更快適應大學生活,徐正航主動與大家交流談心。面對不太適應大學生活的四川老鄉,徐正航幫他分析並解決問題,鼓勵他多參與社會實踐,把大學四年過得多姿多彩……
如今,徐正航成為機械電子工程專業一名碩士生,依然樂於助人、勇於奉獻。疫情防控期間,得知學校要招募學生志願者協助核酸檢測工作,徐正航加入隊伍;作為學院微信公眾平臺負責人,他策劃發布疫情防控相關推送約300篇……『我要不負韶華、不負使命,繼續將志願奉獻的精神傳遞下去!』徐正航說。
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梅躍輝——
汲古出新書寫時代印記
本報記者鄭海鷗
墨香四溢,走進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院研究員梅躍輝的工作室,整整一面牆的書法作品映入眼簾。『有篆隸、魏碑、草書,都是最近創作的作品。』梅躍輝說。
梅躍輝1983年出生於河南登封,在小學時就愛上了書法,每天堅持練字。高中時,他誤打誤撞地敲開了一位書法界老前輩的家門。『老師耐心地修改、示范、指導,帶我參加一些書法活動,並建議我多涉獵篆隸、魏碑,融會貫通,讓我受益很大。』梅躍輝說。
備戰高考之際,梅躍輝依然堅持練書法。家人有些著急,擔心會影響學習,他加倍努力,『後來考入北京師范大學書法系,家人纔舒了一口氣。』他說。
通過不斷學習,梅躍輝逐漸認識到,沒有長時間的積累錘煉,就不可能出好作品。『浮躁是創作的大敵。』梅躍輝說。從兒時的興趣愛好、不懈堅持,到本碩博的書法專業學習,再到現在從事書法創作工作,他感到特別幸運。
『我越來越感到基本功的重要,所以不斷補習、體驗、積累。』梅躍輝認為,要繼承和發展書法,理論研究和實際創作缺一不可,『如果不勤勤懇懇學習、踏踏實實琢磨,就難有突破。』
梅躍輝堅持汲古出新,在以篆隸為本的基礎上,使篆隸楷行草相互補益,『篆隸的古拙感、魏碑的造型感、行草的節奏感,融合到一起,可以有更多變化、更多創新。』他說,『當下,各種藝術門類互融互通,對傳統藝術創作提出了新的命題。因此,書法這門古老的藝術,也應該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留下屬於這個時代的印記。』
生活中,梅躍輝時常聽人說練書法費時費力,而且平時用不上。對此,他認為:『書法能提高審美素養,磨練心性和意志品質,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啟迪青少年成長成纔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參加『文化進萬家』、書法惠民公益活動,為村民義務寫春聯,開展書法公益講座,並長期赴北京市懷柔區為書法教師和中小學校書法社團講書法課、輔導創作、參與編寫教材……梅躍輝常年堅持走出書齋,把書法寫在大地上。
『服務基層也是充電學習的好機會。』梅躍輝深有感觸地說,『不少書法愛好者的思路,讓我很受啟發,以後我會更加堅定地深入生活,更加緊密地聯系實際。』
- 戀情曝光?《創4》奧斯卡vlog現親密照 隨後刪除該片段引猜測2023/01/13
- 『絲路擷珍——銅胎掐絲琺琅藝術展』在滬開展2022/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