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2700米的小涼山上,連片的苹果林引人注目。『28號地塊需要補充硼元素。』雲南省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新營盤鄉『2700苹果種植基地』裡,收到智能水肥一體化系統的提示,工作人員按下開關,百米外的28號果園裡,滴管開始噴灑配比好的肥料。
『去年苹果收成好,還首次實現了出口。』基地負責人、寧蒗恆泰農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魯權介紹,自去年10月9日首次出口以來,基地累計出口苹果6975噸,『海關給我們開設了「綠色通道」,從報檢申請到出具檢驗檢疫證書不到24小時。』
得益於海拔高、光照足、晝夜溫差大等自然優勢,寧蒗苹果色澤鮮艷、糖分高、水分足。然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寧蒗苹果產業發展曾經陷入困境。
2016年,寧蒗縣將苹果種植確定為助農脫貧致富的重點產業。在外從事農業經營的魯權回到家鄉創業,經過實地調研,他發現當地群眾的種植技術和理念比較落後,苹果品種雜,施肥也不科學,導致土壤營養缺失,直接影響苹果品質和產量。
結合市場需求引進、培育優質品種,並免費發放給農戶;培訓果農技術,規范田間管理;建設年產5萬噸的有機肥料廠和冷庫……恆泰農業公司從品種培育、種植、加工、保鮮、銷售等環節為苹果產業發展提質增效。
同時,恆泰農業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方式,對老果園實施現代化改造,與當地果農合力打造了1200多畝的『2700苹果種植基地』,帶動種植面積超過1萬畝。
『在基地務工,月工資3000多元,還學到了先進的種植技術。』新營盤鄉阿魯村脫貧戶吉宏爾尾起初不懂修剪技術,見到枝條就剪,樹長得高,產量卻上不去。在技術員指導下,吉宏爾尾學會了苹果拉枝技術,第二年家裡苹果園產量上了個臺階。
元旦前,吉宏爾尾家的6畝苹果迎來豐收,收購價平均每斤3元,收入6萬多元。這讓吉宏爾尾喜出望外:『過去苹果纔6角錢一斤,好品質真能賣上好價錢。』
如今,經過規范化、科學化種植,寧蒗『小涼山苹果』的品質越來越好。在『2700苹果種植基地』,苹果商品率達95%以上,『糖心』苹果佔比70%;畝產從0.6噸提昇到1.6噸,986戶合作農戶戶均年增收3萬元以上。
寧蒗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盧文彪介紹,截至2022年12月底,全縣苹果種植面積達6.4萬畝,其中掛果面積5.3萬畝,年產量6.7萬噸,產值達2.68億元,成為當地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的主打產業。
『今年,公司計劃新建一條苹果智能分揀生產線,對果品的著色、形狀、重量、糖酸度等進行篩選分級。』魯權說,『我們要讓更多優質的小涼山苹果飛出大山、走向大市場,帶動更多群眾在家門口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