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纔強國新征程】
從海南省海口市美蘭機場出發,一路向南,行駛約200公裡,就到了掩映在椰林中的萬寧市興隆鎮。從興隆鎮出發,沿國道步行約3公裡後,可以看到一個林木蔥蘢的大院——萬寧興隆熱帶植物園。
咖啡、胡椒、香草蘭、可可、面包果、斑蘭葉……3200多種獨具特色的熱帶、亞熱帶作物,在這個院落裡恣意生長,生機勃發。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纔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纔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在這片遠離都市的熱帶叢林中,就有一支以幾十個青年博士為主體的『科技天團』,他們常年在農業科研一線矢志創新,不斷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為民生需求作出切實貢獻。
這個大院,還有另外一個名字——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香料飲料研究所(以下簡稱『香飲所』)。
『這是一塊農業科研的寶地』
『這是一個鄉村中的研究所嗎?』坐在摩的上,望著路兩邊茂密的熱帶叢林,安徽師范大學生態學博士郝朝運別提有多失望了。
2010年春天,博士畢業在即的郝朝運第一次來到香飲所。當時高鐵沒通,只能從海口坐長途汽車到興隆鎮,再打一個摩的到香飲所。
『真的越走越失落,居然連鎮上都不是。』直到進入香飲所大院,看到豐富多彩的熱帶作物,他纔振作起來,『突然感覺自己來到了一個寶地。』
『在國內恐怕再也找不到這麼好的熱帶作物基地了,有這麼豐富的熱帶農業種質資源,可以做非常好的科技創新,實現非常多的農業科研成果轉化。』已經成長為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科技處處長的郝朝運回憶,『當時我就決定,要來這裡工作。』
『這是一塊農業科研的寶地。』香飲所副所長秦曉威笑道,大家第一次來香飲所時,大都經歷了類似的心路歷程。
『但也正因為香飲所位於熱帶叢林中,沒有大城市裡的各種誘惑,我們可以在這裡靜心搞科研。』秦曉威說,在香飲所工作的日子裡,青年科研人員仿佛飛鳥入林,都感覺找到了自己夢想中的科研沃土。
在國際上首次繪制了染色體級別的胡椒精細基因組圖譜,完成可可簡化基因組測序,推動可可作物進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名錄(第十一批)》,選育的熱研1號咖啡和熱研3號咖啡成為農業農村部首批『十三五』期間熱作主導品種……農業科研創新成果接連在這塊沃土上孕育收獲。
『近十年來,香飲所科技創新工作碩果累累。』香飲所所長唐冰介紹,經過多年研究探索,香飲所建立了『科學研究、產品開發、科普示范』三位一體的發展模式和『以所為家、團結協作、艱苦奮斗、勇攀高峰』的單位文化,目前正朝著建成世界一流的熱帶香料飲料科技創新中心、熱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基地、熱帶生態農業示范基地的目標努力。
『在叢林中做最前沿的科研』
晴朗的日子裡,生機勃勃的香飲所大院裡總是一片繁忙,常有工人們忙著采摘香草蘭豆莢、可可等熱帶特色作物果實。
香草蘭被稱為『食品香料之王』,廣泛應用於調制高檔食品和化妝品等,是世界上價格第二貴的香料,僅次於藏紅花。
『40年前,香飲所即已建立我國首家香草蘭研究中心,開啟全產業鏈基礎與應用技術研究。』香飲所香草蘭研究中心主任趙青雲介紹,現在科研人員已將我國平均單產提昇至世界主產國的1.6倍以上,『香蘭素』得率是世界報道最高水平的兩倍。
『香草蘭如今已經成為海南一些農戶的「致富草」。』趙青雲說,『香飲所也正在抓緊開發香草蘭系列茶、咖啡、面膜、香水等系列商品。』
大家都知道,可可豆經過加工,可制成巧克力。但是,可可樹長什麼樣?樹葉是什麼形狀?果實是什麼顏色?恐怕很少有人答得上來。
作為一種外來作物,可可樹於1954年引種到萬寧興隆。『我第一眼見到可可時,就被它奇特的外觀吸引了。』香飲所可可研究中心主任李付鵬說,2012年博士畢業後,自己就來到香飲所,一頭紮進對可可種質資源的研究中來。
10年來,李付鵬和團隊成員一直致力於可可等香料飲料作物的種質資源收集保存、鑒定評價和創新利用,先後從10餘個國家搶救性收集引進278份可可資源,選育出可可新品種『熱引4號』,並在海南創建了我國首個可可種質資源專類圃,使我國可可資源保存總量超過500份。
『2020年,海南可可豆首次走向國際市場。』香飲所熱帶香辛飲料種質資源研究室主任閆林介紹,香飲所科研團隊培育出的『熱引4號』是我國第一個具有知識產權的可可品種,該品種的可可豆已成為比利時知名巧克力品牌的原材料之一。
『香飲所雖然地處熱帶叢林之中,但卻是一個連通世界的科研平臺。』博士畢業於南昌大學的香飲所加工與工程技術研究室主任張彥軍說,2012年來到這裡工作後,與哥斯達黎加、薩摩亞、科特迪瓦、巴西、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多個國家的同行有著密切的交流與合作。
『每當我們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論文後,都會有國外學者主動與我們聯系,開展科研協作。』張彥軍感慨道,『在最原始的叢林中,做最前沿的科研,這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
『讓科技種子紮根沃土』
一場急雨過後,香飲所木本糧研究中心主任吳剛來到萬寧市南橋鎮南外村的種植示范點,查看面包果樹的長勢。
面包果樹,又稱面包樹,是極具特色的熱帶木本糧食作物,糧果兼優。『2007年,到香飲所工作時,園區結果的面包果樹只有兩棵。』吳剛回憶,『當時我就想,如何能讓面包果走上國人餐桌?』
帶著這樣的願望,吳剛開始了長達數年的對面包果樹繁育技術的攻關鑽研,在園區裡成功繁育了5000多棵能結果的面包果樹。
『發展面包果產業可「藏糧於樹」,是對國家「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的延伸與補充。是對習近平總書記「樹立大食物觀」的切實踐行。』吳剛認為,破解農業科技『卡脖子』難題,纔能更深入服務現代農業主戰場。
近年來,吳剛牽頭的木本糧食研究團隊不僅在萬寧、瓊海和樂東建立了試驗示范基地,而且把面包果試種到三沙市,有望為島嶼島礁的園林綠化、糧食安全作出貢獻。
『科技與農業融合,讓科技種子紮根沃土,纔能描繪出最時尚、最具創造力的鄉村圖景。』香飲所副所長初眾介紹,在瞄准國際科技前沿的同時,香飲所的科研團隊以產業發展和市場需求為導向,聚焦農業提質增效和農民增收,始終走在科技下鄉、服務三農、抗風救災等日常生產一線,堅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在瓊海市大路鎮禮合村,農戶符瑞軍有一個『致富導師』,那就是香飲所植物保護研究室主任孫世偉。
符瑞軍種了16畝胡椒,雨季一來最怕各種病蟲害。偶然參加了香飲所科研人員的一次下鄉培訓,讓他看到了防治病蟲害的希望。在孫世偉的指導下,他將檳榔和胡椒套種,作物長勢一年比一年好,家裡的經濟收入也逐年攀昇。
紮根在農技科研一線,滿頭大汗指導生產,滿腿泥巴傳授科技,盡管無比艱苦,香飲所的科研人員卻樂在其中。『讓晦澀難懂的農技知識變得簡單易懂,讓農民學以致用,為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保駕護航,這是農業科研人員的終極目標和最大快樂。』孫世偉說。
2022年,香飲所獲批國家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新時代新征程,我們必須進一步用好科技、用活科技,奏響鄉村振興最強音。』香飲所黨委書記韓漢博表示,『我們將繼續加快人纔隊伍建設,加強農業基礎科研,以源源不斷的科技創新成果為鄉村振興和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不竭動力、提供有力支橕。』
(本報記者羅旭本報通訊員朱琳)(來源:光明日報)
- 求誇誇!周傑倫分享自拍照曬減肥效果問大家瘦嗎2022/12/08
- 『絲路擷珍——銅胎掐絲琺琅藝術展』在滬開展2022/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