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草原牧區行·內蒙古篇①】內蒙古:大草原『變』了!
2022-11-18 14:10:32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作者:光明日報調研組調研組成員:光明日報記者陸先高、鄧海雲、高平、彭景暉、陳旭、尚文超、陳晨、王瀟、陳芃朴

  蒼穹下,沃野中,水豐草茂,牛羊成群,牧歌悠長。

  壯哉,內蒙古大草原!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後兩次到內蒙古考察,連續5年參加全國人大內蒙古代表團審議,強調把內蒙古建設成為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建設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農畜產品生產基地,打造我國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

  光明日報調研組從今年8月起,兩次去往內蒙古采訪調研,從東端大興安嶺的松濤,到西端阿拉善的胡楊林,記者一路感受,一路思考。

  內蒙古變了!眼前的大草原不再只是『蒙古包、牛羊、牧民』的簡單疊加,而是傳統與現代的不斷融合,曠古悠遠與加速度的競相鋪展。一個守護生態屏障、產業創新求變、生活溫暖和諧、匯聚時尚潮流的內蒙古,帶著她蘊藏的勃勃生機和強勁生命力,橫亙中國北疆。

  莫爾格勒河蜿蜒流過呼倫貝爾大草原,美不勝收。資料圖片

   守護生態屏障

   ——從『伐木出山』到『護綠築脊』

   『千裡草原鋪翡翠,天鵝飛來不想回……』

  抵達內蒙古,眼前綠草如茵,沁人心脾。

  記者鏡頭捕捉到的綠要豐富得多:有原野上蒼翠欲滴的綠,有草甸上繁花點綴的綠,有沙漠上起伏跌宕的綠……

  這抹綠,綿延2400公裡,從東染到西,跟藍色的天與湖相接,跟白色的雲與羊群相連,又跟金色的沙與戈壁相融……

  為了這抹綠,草原上的牧民不再游牧,停下勒勒車,收起蒙古包,紮根草原,守護一方碧草豐茂;森林中的伐木工放下鋸斧,扛起鐵鍬,再植一方林海蔥蘢。就連靜穆的沙漠也披上綠衣,變得活潑、耐看。

  飛機盤旋在呼倫貝爾大草原上空,目光所及,『九曲長河』莫爾格勒河鑲嵌於茫茫草原。

  『像哈達!』同行的游客按捺不住內心的興奮,『在迎接我們!』

  呼倫貝爾,我國自然生態保存最完好的地區之一,坐擁8萬多平方公裡草原。踏上這片『天邊草原』,纔能體會當地人口中『看草原就來呼倫貝爾』的自豪。

  莫爾格勒河1319道彎,每一道彎都承載著牧民的日常起居,勾連著他們與祖先共同的生活記憶。以天地為家、逐水草而居,牧民在這裡獲取生活資源,也用心呵護著這裡的每一株草。

  『孩子們,不能向河裡扔一點東西、吐一口唾沫……』祖母本貝朴素的話語,今天仍深刻地影響著呼倫貝爾陳巴爾虎旗旅游局局長道日娜和家人。

  道日娜指著遠處的牛羊說:『牧民夏天在這裡放牧,他們自己的草場在牧草長得最旺盛的季節休養生息,有效地保護了生態。』

  『但在經濟高速發展進程中,草原也曾面臨過壓力。』道日娜坦誠地告訴記者,『曾經有一段時間,越來越多的蒙古包、散落道路旁的「旅游作坊」,讓草原喧囂不止。』

  內蒙古杭錦旗伊和烏素風電場。資料圖片

  一邊是旅游經濟的豐厚回報,一邊是草原相對脆弱又珍貴的環境,當地人做出了抉擇。2018年起,陳巴爾虎旗整合關停『旅游作坊』,經過嚴格篩選把關的旅游項目僅安置在景區的出入口,還草原以平靜。

  『草原生態、生態草原,這是我們打造草原旅游的品牌,也是我們祖祖輩輩的追求。』道日娜引以為豪。

  2019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時強調,要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世世代代乾下去,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中國。

  『總書記的話語說進了我們心裡。』藍天白雲下,鄂溫克蘇木的牧民巴特爾趕著自家1000多只羊、100多頭牛來到莫爾格勒河旁,『環境好,牛羊吃的都是「中草藥」,這樣的草原,我們能不好好保護嗎?』

  記者離開時,道日娜追上前說:『一定要去看看牧民的新生活啊,這片草原為什麼好,看看他們的生活就明白了!』

  紮入草原,來到牧民烏蘭其其格家。三進磚瓦房,現代裝修,幾淨窗明。

  『忙,都沒空刷手機。』烏蘭其其格說,『收割草,給牛羊儲備冬草,要讓草原歇一歇。』

  自8月中下旬起,呼倫貝爾大草原進入牧草收割季。從她家窗口望去,遠處的割草機、摟草機、捆草機正輪番作業。

  從巴爾虎蒙古部族來到呼倫貝爾駐牧戍邊,已有約290年歷史。世世代代的游牧民在這片大草原上繁衍生息,用游牧方式實現草場的休憩。

  進入新時期,游牧的人們停下勒勒車,收起蒙古包,住進磚瓦房。他們遵循政府科學指定的『草原輪休』時間表,執行著『草畜比例』,享受著草原生態補獎,使用現代化機械打理自家千畝草場。

  今年雨水充沛,牧草長得好。烏蘭其其格說:『草長得再好,也不能過度放牧,家裡的牛羊是有定數的。』這就是『草畜平衡』,記者一路走來聽到的最多的詞。

  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6.16億畝草原通過草畜平衡得以合理利用,每年有4.04億畝草原通過禁牧得以休養生息,140多萬戶農牧民從中受益。從政府牽頭到牧民自覺,『草原綠』越發濃郁。

  當陽光灑滿東邊的呼倫貝爾大草原,2000公裡外的包頭還在為迎接第一縷陽光作著准備。

  包頭市中心的賽汗塔拉城中草原上,『時光漫步』徒步隊的隊員們已健步如飛。置身於1萬餘畝的城中草原,眼前便是『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生動標本。

  城中草原,來之不易。

  包頭曾出臺並修訂《包頭市賽汗塔拉城中草原保護條例》,以地方立法保護這片綠地;2017年,包頭市委市政府決定將賽汗塔拉城中草原西側2800畝土地和地上59萬平方米房屋建築全部恢復草原景觀。

  於是,一個面積達10680畝的草原雄踞城市之中。

  『在我們內蒙古西部,在包頭,有這樣一片「城市綠肺」,真的太寶貴了!』晨跑的市民阿木爾指著遠處的居民樓告訴記者,『三亞有海景房,我們有「草景房」。那房子,一房難求呢!』

  在呼和浩特,也有一片『城市後花園』——敕勒川草原,連綿的青山、成片的綠樹、繁盛的花草、清澈的湖水、戲水的鵝鴨……

  綠色是內蒙古最濃烈的色彩,不論是遼闊草原、森林,還是現代化的都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綠景,正徐徐鋪開。

  9月,興安盟阿爾山,這座橫跨大興安嶺西南山麓的小城,早已秋意綿綿。記者隨姜慧鑫步入阿爾山國家森林公園的三潭峽,清澈的哈拉哈河從山谷的石間穿過。

  32歲的姜慧鑫是林區的一名工作人員,土生土長的阿爾山人。

  『我的爺爺81歲了,1963年在桑都爾林場參加工作,是第一代林業工人。』姜慧鑫邊走邊講起他家『三代林人』從『砍林』到『看林』的故事。

  『父親姜輝從小跟著爺爺在林場長大,1987年在桑都爾林場成為一名油鋸手。』姜慧鑫回憶,小時候,父親天不亮就背著油鋸去伐木,清貧、艱辛、靠力氣吃飯,成為那一代務林人共同的記憶。

  2015年3月31日,隨著最後一棵樹被伐倒,務林人自此『掛斧停鋸』。

  『那一年,我父親也由伐木工人轉型為護林員,栽樹育林,守綠護綠。』幾年後,大學畢業本可留在大城市工作的姜慧鑫,受父親影響,返鄉就業,在阿爾山國家森林公園保護著這一方林木。

  如今,林區走發展森林旅游經濟的道路,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就業者。旅游業也帶動林下經濟、特色種養殖、經濟林等綠色產業,『發展現代林業、建設美麗林區』從藍圖變為實景。

  從『伐木出山』到『護綠築脊』,大興安嶺年輕的一代,接過前輩的接力棒,持續推進生態建設,開啟了大興安嶺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篇章。

  狹長的內蒙古,生態多樣,宛若一幅長卷畫作。你看,那濃郁的綠色畫布上,又勾畫出幾筆金黃。

  內蒙古分布著巴丹吉林、騰格裡、烏蘭布和、庫布其、巴音溫都爾等五大沙漠。其中,庫布其沙漠是距離華北最近的沙漠,是京津冀的風沙源之一。這裡曾黃沙漫天,被稱作『死亡之海』。

  如今,站在庫布其沙漠,眼前的景致完全顛覆我們的認知。

  這裡不再風沙迷眼,取而代之的是綠植遍地,遠處藍色光伏板追隨著太陽,板間紫穗槐、黃?等經濟林整齊排列,板下矮化紅棗、沙柳等植物紮根沙漠。

  『1988年以來,億利集團在黨和政府的支持下,開始對庫布其沙漠進行整體治理,以1000平方公裡為一個生態單元,集中攻堅綠化,並輔以規模化、機械化人工種植和飛播造林。』億利集團庫布其綠土地公司副總經理常朝輝介紹。

  在這片沙漠中工作10餘年的常朝輝,心中牢牢記著各種數據:『堅持治沙30多年,修復治理873.3萬畝,庫布其沙丘高度整體降低了1/3以上……』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對庫布其治沙給予肯定。

  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年均防沙治沙1200萬畝以上,佔全國總任務的40%,居全國第一位。重點治理區生態環境明顯好轉,實現了『沙進人退』向『綠進沙退』的重大歷史轉變。

  『今天的內蒙古,不僅給我國北方地區披上了風沙的「防護服」,還為全國人民打造了超級「碳庫」和純淨「氧吧」,京津「風沙源」變成了首都「後花園」。』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孫紹騁說。

  誠然,治沙不是最終目的,讓沙漠『開出經濟花』纔是最好的守護。內蒙古人民在沙漠上開出的『經濟花』還真不少:赤峰市、興安盟建成木本油料及特色果品基地,鄂爾多斯市、呼和浩特市建成沙棘基地,烏蘭察布市建成灌木原料基地……越來越多的沙產業基地,成為地區經濟發展和農牧民增收新的增長點。

  邊治沙,還玩起了沙!

  9月10日—12日,在庫布其金沙嶺沙漠度假區,『愛在弓弦·愛在庫布其』沙漠群英會開賽,來自全國各地的近千名沙漠越野賽車手前來參與。

  靜謐沙漠中,汽車發動機轟鳴;湛藍天空下,汽車從沙丘頂端躍起,劃出一條條優美弧線……

  獨貴塔拉,距離庫布其金沙嶺最近的小鎮,現在有了個響亮的名字——『越野小鎮』。曾經,這裡一年的客流量不足2000人,如今,每年近20萬人來探尋沙漠的神奇,四季不斷。這裡已具備完整的沙漠旅游產業鏈,其影響輻射到周邊旗縣市。

  獨貴塔拉不遠處,蝴蝶蘭怒放,花姿典雅,宛如萬只蝴蝶齊飛。喜歡高氣溫、高濕度環境的蝴蝶蘭,如今竟也盛開在沙漠中。

  『飛舞』的蝴蝶蘭點綴在這片金色之中,仿若訴說著萬裡北疆內蒙古的無限生機。

   產業創新求變

   ——從『羊煤土氣』到『追風逐日』

   『我要跨上,跨上駿馬,去追逐遙遠的星星……』

  看慣了天邊、草原、牛羊的內蒙古人民,能把平凡活出詩意,也有勇氣奔赴高遠的『星空』。

  富饒的資源是自然的慷慨饋贈,但產業發展較多依賴於資源開發,形成的產業結構矛盾,曾一度成為內蒙古發展中『硬幣的另一面』。

  把資源上的『羊煤土氣』轉換為經濟上的『揚眉吐氣』,改變挖煤賣煤、挖土賣土的傳統方式,走產業延伸、產業昇級、產業多元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是當地人追求不懈的主題。

  盛夏過後,呼倫貝爾新巴爾虎右旗克爾倫蘇木草場上,多數牧草已經被收割,卷成半人高的草卷,列陣排放。

  芒來嘎查牧民哈登巴特爾斜倚在藍色皮卡車前,銜著乾草,看不遠處的牛羊群,看見記者一行走來,遠遠地打了個招呼。

  『這羊群有幾千頭吧?您一家養這麼多?』看著像雲朵般『飄』在草地上的羊群,記者上前詢問。

  『我負責照看我們合作社的牲畜。我自己家的幾百只羊也在這裡入了股。』哈登巴特爾說。

  芒來嘎查黨支部書記米吉格道爾吉介紹,過去把草場承包給牧民個人,羊群只在自家圍欄裡吃草。時間久了,草場容易固化、飼草種類變少。草場退化等問題,曾一度影響草原的生態平衡。

  呼倫貝爾開始探索符合生態規律和市場規律的現代牧業新模式。

  2019年6月,芒來嘎查成立了新巴爾虎右旗第一家股份制畜牧專業合作社——芒來畜牧專業合作社。他們的模式是:牧戶自願以『草場+牲畜』作價入股,『16畝草場+1只羊』為1股,1股核定為2460元。

  合作社成立後,第一件事就是拆除網圍欄,把牧民們的草場整合在一起,劃分春、夏、秋、冬營地和打草場五個區塊,恢復傳統的四季輪牧,使草場得以休養生息。

  合作社又與龍頭企業合作,建立乳制品加工廠、旅游營地,多產業融合發展。

  芒來嘎查建立的克魯倫旅游營地於2022年正式營業,向游客提供觀光、體驗、餐飲、住宿等一體式服務。

  『合作社到年底分紅,收入比自己經營還高呢。』芒來嘎查牧民傲德給記者算著賬,『很多牧民不用自己放牧了,還可以去乾點別的,收入又增加一筆。』

  一個思路轉變,草原上『牧民』變『股民』,『草場證』變『股權證』,草原上多了一群『現代牧民』。

  越來越多的觀望者帶著牛羊,帶著草地,加入股份制合作社。

  在興安盟科右前旗中利(興安盟)牧業有限公司,記者看到奶牛群聽著音樂,悠閑地走上轉盤,一曲結束,機械觸手已經完成了自動化擠奶的全流程。

  這些奶源將全部輸送給內蒙古乳業的龍頭企業伊利集團,生產加工後走進千家萬戶。

  2018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全國人大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為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點題——內蒙古產業發展不能只盯著羊、煤、土、氣,要大力培育新產業、新動能、新增長極。

  在『中國這十年』主題新聞發布會上,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主席王莉霞說:『我們既要按照新的理念發展好「羊煤土氣」、也要抓住新能源發展的契機「追風逐日」。』

  帶著對逐日場景的想象,記者一行來到了鄂爾多斯的達拉特旗。這裡的光伏發電應用領跑基地,在萬頃沙地上架設起光伏板。板下的『追日系統』無聲地調整著光伏板的最佳日照角度。遠看,仿佛人們為沙地覆上了會呼吸的藍色麟片。

  原來,那萬馬奔騰般的能量就蘊含在這片廣袤的寂靜裡!

  向著光伏發電產業的上游追溯,記者一行來到了地處包頭的雙良硅材料有限公司。

  生產車間裡,從熔爐裡『生長』出數米高的單晶硅棒,它們將會被切割加工,成為光伏發電的基礎材料。

  『我們看准了清潔能源利用的廣闊市場,將打造以單晶硅研發、拉晶、切片為中心,輻射光伏產業上中下游產業鏈,為「逐日」助力!』公司總經理劉國銀充滿信心地說。

  遼闊的土地,強勁的風力,為內蒙古插上了『追風』的翅膀。風、火、光互濟的電力結構與較低的電價、清潔的空氣、涼爽的氣候,成為內蒙古發展大數據產業的獨特稟賦。

  記者來到距離呼和浩特市區25公裡的和林格爾新區,撲面而來的風裡仿佛帶著科技的味道,一棟棟數據中心訴說著內蒙古怎樣在藍天白雲下進行『雲計算』。

  在和林格爾新區的雲谷片區,中國銀行總行金融科技中心第1期項目已經封頂。這個中心被定位為中國銀行分布式架構體系生產中心、集團雲中心和金融科技中心。

  按照規劃,這裡將建成16棟數據中心、6棟動力中心、2座110KV變電站以及金融研發、運維中心等單體建築,滿足30萬臺服務器安裝需求。

  這樣的項目為何選擇落戶和林格爾新區?

  中國銀行內蒙古分行園區建設辦公室主管楊楠一口氣給出了很多理由——

  『呼和浩特有便利的交通,高鐵兩小時直達北京』;

  『冬季寒冷,夏季涼快,自然冷卻期長、設備控溫不費電』;

  『電價便宜、網絡環境好、投資政策優惠、營商環境好』……

  這些優勢,為呼和浩特贏得了商機——短短10年間,在和林格爾新區這片土地上,中國移動呼和浩特數據中心、內蒙古高性能計算公共服務平臺、東方超算雲內蒙古超級大腦項目……一個個雲計算項目拔地而起。

  『把內蒙古建設成為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曾對內蒙古深切囑托。

  內蒙古的高質量發展,正是沿著這條路向前探索前進的。

  記者一行來到了鄂爾多斯東勝區的新能源智慧陸港,這裡是煤炭運輸集散地,每天有數十萬噸煤炭從這裡向外輸送。

  空氣清新、綠植環繞,紫色的、藍色的集裝箱整齊擺放、整裝待發,紅色的龍門吊格外繁忙,白色的氫燃料電池卡車有序裝車、離場。

  繽紛的色彩裡,唯獨不見煤炭的黑。

  司機王成剛的卡車只需經歷幾分鍾的集裝箱與電池換新操作,便可開啟今天第二趟運輸旅程。

  『沒有陸港前,煤車要在煤廠排隊等裝車;到了電廠,再排隊等卸車,一趟要十五六個小時。』王成剛說,『現在十個小時能跑三趟。』

  鄂爾多斯市綠動煤炭運銷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張峰向記者介紹,為了解決運輸低效、空氣污染等問題,他們用『新能源+數字陸港+散改集』的新模式,給煤炭運輸業來了場大變革。

  所謂新模式,是以新能源車代替傳統重型卡車,以集裝箱代替散裝掛車,充分發揮陸港集疏運交通樞紐作用,運用信息化調度平臺,實現物流運輸、裝卸、倉儲全過程實時監控和精准調度。

  司機王成剛和記者揮手作別,動力強勁的新能源卡車滿載貨物上路了,目的地正是這輛卡車的生產地——包頭。

  自2018年5月開始,北奔重汽這個位於包頭的老牌軍工企業,正式轉型啟動新能源產品研發。他們突破了動力電池、電池管理系統、電機電控系統等一系列關鍵技術,成功研發出的動力強勁的新能源卡車,如今正奔馳在各個城市之間的主要乾道上。

  高質量發展的引領,為內蒙古帶來新的能源獲取方法,也改變著這裡的生產與生活方式,曠古悠遠的高原漸漸呈現出現代、時尚、活力的身影。

   生活溫暖和諧

   ——從『民生溫度』到『幸福厚度』

    『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風吹草低遍地花/

  牧民描繪幸福景,春光萬裡美如畫……』

  行進在內蒙古,當寬廣的草原張開懷抱擁我們入懷,當湛藍的天空和純粹的雲朵伴我們同行,草原牧歌的旋律總是從心底飄出。

  這滿天涯的愉快歌聲,漾著『幸福景』,初踏上內蒙古,我們腦海裡隨之蕩出的是牧民策馬揚鞭、快意高歌的畫面。但隨著采訪深入,一路采擷的笑臉一幀幀補充進來,我們忽地大悟:竟是我們『膚淺』了!這片遼闊土地上的幸福光景,早就不單一了!

  車子駛入興安盟阿爾山市聖泉小區,一幢幢紅色小樓列隊整齊地和我們『打著招呼』。每棟樓不過6層,每戶皆南北通透。

  這樣的房子不是商品房,而是阿爾山最大的棚改回遷安置區。走進一個單元,記者抬手正欲敲周秀榮大媽家的門,只聽陣陣笑聲從房裡傳來。

  『聊啥呢,這麼高興?』進門和周大媽老兩口打過招呼,我們迫不及待地問。

  『賣個關子!你們先好好看看俺這房!』周大媽話音裡摻著東北味兒,性格十分爽朗。

  我們正打量著明亮溫馨的房子,周大媽已麻利地遞來兩張老房的照片。只看一眼,便立即讓人想起電視劇《人世間》裡的棚戶區『光字片』。

  『板夾泥』房,是我們學到的『新』詞,其實它年代久遠。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第一代林業工人在阿爾山工作生活,最多時,職工和家屬有5萬多人。『板夾泥』房,是林區就地取材的產物和特色。

  2014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冒著零下30多攝氏度的嚴寒,來到阿爾山市看望生活在林業棚戶區的群眾,叮囑當地要加快棚戶區改造,讓群眾早日住上新房。目前,阿爾山改造棚戶區房屋近70萬平方米,3萬多棚戶區居民全部『出棚進樓』。

  看看周大媽現在的家:60多平方米的兩室一廳,客廳乾淨敞亮,家具一應俱全,擰開水龍頭就是清冽的自來水,陽臺上的花草長得旺盛。

  『搬進來花了多少錢?』

  老兩口掰著指頭算起賬:『舊屋就30平方米左右,但政策好,不管多小都給50平方米的新房面積,多出的每平方米2000元。因為俺們積極配合,還給了5萬元補償金,自己沒花啥錢。』

  住得不埋汰,精神頭也不埋汰了。『你們進門不是問樂啥嗎,正讓老頭看俺們演出的視頻呢!孩子們在外地,我每天和老姐妹去活動室跳舞,時不時出去演出。小區裡超市不止一家,健身器材也不少。物業常上門看俺們,過年過節還組織活動,日子滋潤著呢!』忽地,周秀榮抬高嗓門,『要不俺們常說,現在大伙都改了姓了!』

  『改了姓了?這話怎麼說?』記者一頭霧水。

  『改姓「福」了,幸福!』?,周大媽這梗一拋出,大伙兒都被逗樂了。

  正笑著,周大媽又賣起關子。『俺們小區還有個別地兒沒有的「物件」!』溢著自豪,周秀榮兩口子領著記者出門了。

  步行不到五分鍾,一抬頭,一句話闖入視線——『記得住鄉愁』。一旁的軌道上,停著輛綠皮小火車。

  『這可是俺們林區人的記憶!老頭子以前就是修小火車的。走,上去瞧瞧。』周秀榮說。

  油鋸、樹起子、絞盤機……在被改造成展廳的車廂,近300件由小區業主捐贈的老物件帶記者穿越到從前。曾經,森林小火車拉著木材在林場村屯進進出出。如今,『掛斧停鋸』十年後,小城的經濟支柱從『砍綠』變為『看綠』,但小火車不僅沒從林區人的生活中駛出,還化身網紅景點『看』著林區人把日子越過越紅火。

  在鄂爾多斯康巴什區采訪的收獲,是我們之前未曾料到的。

  車輪前,道路突然開闊,多出幾條車道來。

  『進入康巴什了!』

  比照當年某些外媒有關『空城』的寫法,我們眼前的是另一番景象——城市大道車水馬龍,行人如織;走進校園,繁花似錦,書聲琅琅。

  康巴什區第一小學有令人羡慕的綠地面積。『學校有20畝綠地,以前是街心花園,是政府特批給學校的。我們給每個班闢出菜地,讓孩子們從大自然裡學到更多。』聽了校長王蕾蕾的話,我們感慨:即便在這個綠化覆蓋率超過40%的花園城市,能把大片綠地毫不猶豫地劃給一所小學,這樣的大手筆足見康巴什對教育的重視。

  『不奇怪!你們知道「康巴什」的蒙古語釋義嗎?——「卓越的老師」,重視教育是自帶的「基因」!』王蕾蕾笑了。

  在康巴什區青少年發展中心的采訪再次印證了王蕾蕾的說法。中心一層的科學教室、藝術教室、拼搭教室、化學實驗室,響起孩子們嘰嘰喳喳的討論聲,康巴什五小的學生正在上拓展課。

  康巴什區青少年發展中心負責人王曉燕告訴記者,中心有400多個項目課程,每年能接待11000多學生,區裡所有的學校都可以『下單』,少年宮來『買單』。

  采訪中,我們偶遇來諮詢興趣課程的家長劉怡,說起教育問題,劉怡笑了:『在這兒不愁上學!我們戶籍不在這兒,但孩子入學很順利,而且孩子在的學校與優質校合並,可享的資源更多了。』

  不僅家門口的好學校越來越多,更難能可貴的是,總數佔比達到67%的非康巴什戶籍學生也能充分享受同城待遇。『義務教育均衡優質』這句話在康巴什,早已化作滋潤每株嫩芽的甘霖。

  近年來,康巴什通過資源集聚推動人力集聚。可喜的是,康巴什的吸引力不只體現在經濟上,還體現在教育、生態等民生選項上。恰如此,均衡發展在康巴什纔不是空話;恰如此,人氣纔能匯聚昇騰。

  在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的哈樂穆吉養老院,我們見到了幸福的另一種形態——作為養老院,這裡除了老年活動室,還有兒童活動室!

  『不止!我們還配備了校車並配有志願照管員,解決孩子們上學的交通問題。你們要是趕在孩子們放學後來,更會懷疑這兒是不是養老院了!』哈樂穆吉養老院負責人鄒艷文說,養老院入住350多戶,有牧區老人700多人、兒童80名左右。

  不同於單純、常規的養老模式,這裡把『養老』和『育幼』結合起來,解決牧區養老、孩子上學和牧民進城的問題。

  『為照顧在旗裡上學的孫子,我和老伴離開牧區來城裡,房租一年一萬多元,身邊沒什麼朋友,生活不太適應。2014年,我們帶著孫子搬進來。這裡關上門,單家獨戶、生活自主;打開門,左鄰右捨、相處和睦。』其木德老人告訴記者,住在這兒,頭疼腦熱有衛生室,一年所有費用最高五六千塊錢,最低的三千元。

  說起養老院的好,剛和人下完蒙古象棋的英吉瑪老人說:『我捨不得離開這兒!以前在牧區,串門要走幾十公裡甚至上百公裡,有些朋友、親戚可能一二十年都見不上一面。住這能照顧孩子,還能和大伙聊天唱歌,不誇張地說,這是我第二個家!』說話間,英吉瑪老人伸出大拇指,比了個大大的贊。

  在草原,牧區老人養老是無法回避的民生難題。以錫林郭勒盟牧區為例,這裡有3萬名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佔牧區人口的15%,佔全盟老年人口的19%。牧區地廣人稀,牧民居住分散,養老設施不完善、看病就醫不方便,當奔波了半輩子的老額吉、老阿爸日漸老去,誰來守護他們的晚年?

  於是,創新舉措出臺——錫林郭勒盟在全國率先推廣『集中居住、養老育幼、醫療護理、政府扶持、多元運營』牧區養老服務模式。

  『現在日子美呢,看看書、聊聊天、下下棋,有時還會舉辦小型那達慕,讓我們感覺回到了草原。』會吹笛子的寶音那老人剛和朋友演出歸來,『大家伙也常在養老院演出,每年的老人春晚更是雷打不動!』說著,寶音那順勢比畫了個蒙古舞的動作。

  這群老人,當真熱情又可愛!

   匯聚時尚潮流

   ——從『悠揚牧歌』到『現代交響』

    『天蒼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鄉……』

  鴻雁每次北歸俯矙時,內蒙古大地都是不一樣的吧!

  這一路,記者的眼睛不斷被新景色衝擊——旱田裡水稻穗浪滾滾,光伏巨陣下果藥茂盛,繁華城市上空不見一根電線,運煤乾線不露一粒煤灰……

  這一路,記者的耳朵隨時『立起來』——乾部們口中頻頻出現的是『模塊』『應用場景』,企業家們口中講的是『低碳』『偏好植入』,創業者們口中談的是『模式』『IP』,就連偏遠牧區的牧民,口中也是『遙感』『無人機雲臺』……

  時尚的氣質,開始浸染這片古老高原;現代的氣息,已彌漫一個個嘎查、蘇木,融進人們的日常生活。

  這還是不是我們所認識的內蒙古?

  秋風一路掠過草原牧區。內蒙古高原依然『天似穹廬,籠蓋四野』,但它上空奏響的樂曲,已遠不只是『悠揚牧歌』那麼簡單了。

  在20世紀50年代就已活躍在草原上的烏蘭牧騎,如今仍保持著『以天為幕布,以地為舞臺,把藝術盛宴帶給牧民』的傳統。

  抵達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後,記者被演員們的時尚風采所震撼——

  小提琴技藝絲毫不遜於馬頭琴,腳下的舞步完美融於強勁的流行節奏,演奏的爵士樂頗有西洋韻味,跳的江南舞蹈細膩婉約……

  『烏蘭牧騎,時尚得很!』牧民那日松豎起大拇指。在觀眾喝彩的聲浪中,記者感受到,內蒙古已成為一個舞臺,這臺上的舞者是全世界!

  『永遠做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給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隊員回信時的殷殷囑托,醒目地鐫刻在內蒙古藝術劇院走廊的紅色幕板上,激勵著創作者和演員們。

  在呼和浩特,當內蒙古藝術劇院副院長田永東帶領記者推開排練廳的大門時,大家被聲浪『吹』得邁不動步。

  如風掠林海,如駿馬嘶鳴,那鋼琴旋律中濃郁的現代感,那嗓子喉頭發出的富有磁性質感的音符,仿佛要衝破排練廳,直抵雲端,回蕩草原:

  『千年牧草根連著根,萬家燈火門挨著門,神州大地一片青山綠水,我們是溫暖的一家人……』

  在內蒙古文化藝術界,『本土內容走出去,時尚形式引進來』早已成為常態。僅是記者眼前這個青年合唱團,就能融合長調、呼麥等藝術形式,將現代作曲技法用於民歌創作,把歌唱到澳大利亞、西班牙、法國,活躍在國內外的藝術殿堂。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如此真切!在這個劇院,原創民族曲藝節目《美麗鄉村》、民族交響組曲《黃河》、歌劇《江格爾》……正緊鑼密鼓准備的新節目足有38個之多!

  在交響樂團團長杜敏眼裡,創作交響樂《千裡江山》,『創新最為關鍵』;在劇院演出中心主任梁斌口中,作品的『符號』『形象』和『時代感』是大家最為看重的要素。

  記者離開時,創作中心副主任朱虹也帶隊出發了,這些滿腔熱情的主創人員要去采風,為新的交響樂作品《綠色長城》采集最新鮮的『原料』。

  在無數個這樣的旅程中,『悠揚牧歌』已變身『現代交響』,它的種子在藝術審美的澆灌下生長在人們的心田。

  『現代交響』不只是聽覺的享受,更有視覺的衝擊。

  記者驅車抵達位於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的內蒙古冰上運動訓練中心時,只見速度滑冰館、短道速滑館和冰球冰壺館等建築拔地而起,風格既有濃郁民族特色,又兼具現代設計感,像卷雲,又如哈達,把天際線切割出一段段流暢的弧彎。

  綠色草原上,建起了一個白色的冰雪世界!

  『內蒙古將舉辦第十四屆全國冬季運動會,如今它已承擔起很多運動員的日常訓練任務。』短道速滑館負責人於洋說,『來參賽的運動員們將領略一個時尚現代的內蒙古!』

  交談時,只聽不遠處喝彩聲不斷。循聲走進訓練中心一個大廳,記者再次被眼前所見震撼——美麗姑娘呼倫和勇敢小伙貝爾的草原傳說,被一場冰舞秀重新演繹。

  完全想不到,這些擅長騎馬的年輕人,脫下馬靴,換上冰刀,依然不減速度激情。聲、光、電交融的現代舞美,應接不暇的高難度特技,把人們帶入那段蕩氣回腸的故事中,帶進『冰上草原』的美幻世界。

  在北京冬奧會契機下迅速火遍大江南北的冰雪運動,在內蒙古早已埋下了根。

  呼倫貝爾冬季平均氣溫在零下25攝氏度左右,年降雪期長達7個月,冰雪資源得天獨厚。在海拉爾全民健身中心的健身廣場上,參與大眾冰雪運動的人們摩肩接踵。

  市民王家偉告訴記者:『在呼倫貝爾,冰上運動已不算新鮮事了。大家還組織起來,去牙克石的鳳凰山滑雪場滑雪,那裡有專業的冰雪賽事,也向全民開放!』

  一路上,牧民生活的浪漫氣息撲面而來。『現代交響』旋律中那最華美最動人的樂章,也正是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奏響的。

  在呼倫貝爾市鄂溫克族自治旗巴彥托海鎮巴彥托海嘎查,記者遇到了斯日特幼兒園園長何東瑛夫婦。

  出生於達斡爾族家庭的何東瑛,有一雙巧手,能彈鋼琴,一天能擠200多斤牛奶。由於丈夫是牧民,何東瑛多年來陪著丈夫不斷更新養殖理念,用先進的牧業技術照顧著200多只羊、十多頭牛,並以現代牧民的身份為傲。

  自己是教師,何東瑛每天和同事們照顧著100多個孩子,教孩子們打非洲鼓、練習流行音樂節奏,學習國家通用語言,為的是讓孩子們『在一個小小的嘎查擁有廣闊的知識天地,讓他們在未來追求美好生活的人生旅途中有本領、有眼界』。

  『我們是平凡的草原人,但我們草原人的夢想可不平凡!』那一天的晨光裡,何東瑛夫婦的話語和他們對待生活的信念,令記者久久不能平靜。

  秋去冬來,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等各個民族在內蒙古這個大家庭裡和睦共處、互相學習,抱成『石榴籽』,一同追求美好的現代生活。

  記者在牧民生活中品讀到,這樣的民族融合,這樣的觀念意識,又何嘗不是一種時尚?

  在興安盟科爾沁右翼前旗科爾沁鎮的鄉土人纔孵化中心,記者被90後『鄉土人纔』香蓮的創業精神感染。這位經營果蔬大棚的創業青年的闖勁兒,令跟隨她一同創業的老鄉們也『心裡裝滿了自信』。

  她始終在學,『跟能人學,跟網絡學,凡是對產業有所幫助的都是老師』。做直播帶貨不敢面對鏡頭,不好意思開口,她就請司儀公司的專業人員來給大家培訓。

  她不忘帶著鄉親們一同在致富路上追趕。沒有大棚勞動能力的,身體不好不方便出工的,就動員起來搞文創,她相信『總會有思路,總會有辦法,總要融入信息社會的』。

  『看,我考取的電子商務師證!』這位青年『領頭雁』已舒展開有力的『翅膀』,『我一定要帶著鄉裡人,辦出個信息化的企業來!』

  這樣的青年人,在內蒙古越來越多。

  阿爾山市的一家奶制品加工專業合作社裡,90後青年姜峰林把草原上古老的食品制作方法視為寶藏,把沒有育肥飼料參與的奶制品視為市場競爭中的砝碼。

  『不輕易在市場上跟風,不盲目擴大規模,因為草原對牛羊數量的承載力,比什麼都重要。』姜峰林熱愛這樣的內蒙古——在融入現代發展方式的進程中,始終保持著對大自然的敬畏、對草原生態平衡的尊重,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念存於內心,付諸行動,彼此感染。

  記者踏上歸途時,只見連綿的風電機葉片飛速旋轉,光伏電板逐日翻動,電動重型卡車呼嘯疾馳、來回穿梭。

  雖然耳邊的草原牧歌依然悠揚,但記者深知它早已不是草原韻律的全部。作為傳統,它如今只是草原牧區『現代交響』的一部分,與現代、時尚、綠色的音符一同跳躍,相得益彰。

  亞歐大陸上,得到季風眷顧的內蒙古高原,曾用其博大的胸襟孕育了千年民族史,長久以來為我國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場所。今天,內蒙古人民又用其萬丈豪情書寫著大草原格局之變,重塑著心中北方家鄉的模樣。

  壯哉,內蒙古大草原!

  視頻信息:

  出品人?王慧敏

   總策劃?陸先高/鄧海雲/高平

   監制?畢玉纔/葉樂峰

   編導?陳芃朴

   記者?彭景暉/陳旭/尚文超/陳晨/王瀟/陳芃朴

   配音?陳芃朴

  《光明日報》( 2022年11月11日01版)

責任編輯:邱浩
【專題】草原牧區行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