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山南瓊結縣加麻鄉紮西村,來自雲南的白龍剛從貨車上卸下一車青稞,用衣角擦了擦臉上的汗,見到妻子尼瑪曲宗,露出笑顏。
『沒想到會來西藏創業!』3年前,作為新女婿,他第一次來到山南丈母娘家,就留了下來。更沒想到,夫妻倆創辦的糌粑加工廠,生意竟然很紅火。
早些年,他們在青海賣特產。一次回家,見到母親日漸蒼老,尼瑪曲宗小心翼翼地問白龍剛:『要不,咱倆別在外邊打工了,回來開個糌粑廠吧?』
白龍剛心裡沒底,連連搖頭。
那時,倆人正在籌辦婚禮,尼瑪曲宗反復勸說:『糌粑市場大得很!』經不住『軟磨硬泡』,白龍剛只好同意試試。
辦完婚禮,尼瑪曲宗一看銀行卡,只剩14萬元。『我把首飾悄悄變賣了,但還不夠!』她一咬牙,乾脆邊借錢,邊蓋廠房。
那年夏天,似乎特別漫長。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廠房剛砌好的牆,突然垮了。尼瑪曲宗忍不住大哭。望著丈夫和母親冒雨忙碌的身影,她抹了一把淚,衝進雨中幫忙。
不久,親戚們湊的『救急錢』到位了,鄉裡還給貸了款。鄉上領導跑前跑後,幫忙通水拉電,他們的水磨糌粑加工廠終於開張了!
有了產品,還要知道怎麼賣。尼瑪曲宗到山南和拉薩的糧油店一家家調研,發現傳統水磨工藝生產的糌粑很受歡迎,而且價格還高。
她大膽決定,別人一斤糌粑賣4元,自家的賣5元!『只要口感好,就不愁賣。』一個月後,每天生產的四五百斤糌粑賣到了山南、拉薩,還供不應求。
銷量上來了,青稞需求量也大了。
『曲宗,我家有青稞,收我家的吧!』村民們上門找她賣糧。
『好!每斤按市場價1.4元收購。』她爽快答應,村裡60多戶村民把青稞拉到了她家倉庫。
『生意好了,咱也要想著鄉親們啊!』尼瑪曲宗與丈夫合計,把收購價逐漸提高到每斤2元,『平均算下來,每戶能增收兩三千元。』
『我們還組織村民手工編織氆氌布料,讓他們再多一項收入。你瞧,糌粑廠有11個工人,織布的有58位村民。今年我們發放的勞務費就有17萬元!』白龍剛說。
說話間,一位村民走了過來:『老白,你忙完了,來我家喝酒聊聊!有個生意的想法,幫我拿拿主意!』
瞧!有辦法、能吃苦,白龍剛已成為渴望改變生活的村民們眼中的『能人』。這個『外來女婿』,早就融入藏家小村,變成了『本地郎』。
- 小S被嘲家庭生活悲慘 本人回復稱:我不慘我很幸福2022/12/15
- 『絲路擷珍——銅胎掐絲琺琅藝術展』在滬開展2022/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