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草原牧區行·西藏篇②】山南隆子縣新巴鄉——沙棘林裡的幸福笑聲
2022-11-18 14:03:43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光明日報報道8月初的山南隆子,碧空如洗,陽光明麗,白雲就像棉花糖一樣。

  很難想象,20世紀60年代,這裡還是天氣惡劣之地。隆子縣位於喜馬拉雅山北坡,海拔3800多米。那時的隆子河谷,一年有近8個月的沙塵天氣,晴天黃沙蔽日,雨天泥水橫流,老百姓苦不堪言。

  『現在完全不一樣了。』75歲的當地老人索朗拉傑正在沙棘林裡忙活著,『以前啊,我們這裡流傳著一句話——「聶巴阿帖組」,意思是「只要你說話,身上的沙土就會往下掉」。這樣的俗語,還有「風沙一起塵飛揚,四野茫茫不見房。一天吃進二兩土,白天不夠晚上補」……』

  現在變化為啥這麼大?

  『秘訣在這兒。』索朗拉傑指了指身旁的沙棘樹,笑著說,『想不到吧,這樹會有這麼大作用。』

  『這也是一代代人摸索出來的。』年過古稀的桑旦老人,有個昵稱——『沙棘奶奶』,她告訴記者,『「隆子要想存,就得風沙停;要想風沙停,就要多栽樹」,這是老鄉長朗宗過去常說的一句話。』

  1964年,時任隆子縣新巴鄉鄉長的朗宗到山西參觀學習,了解到種樹能有效治沙,回來後便帶著群眾在沙灘上試種了柳樹、楊樹、沙棘等5種樹苗,共有60畝。

  那時的桑旦,只有17歲,負責給樹澆水。她生怕漏了哪棵樹,每天都最後一個回家。『有時跟磨坊搶水,夜裡偷偷去開水閥,往地裡引水。磨坊大爺為此老跟我吵架。』每當說起這段往事,桑旦總會忍不住笑。

  經過反復試種,最終只有沙棘頑強地在鹼性土地上紮下了根,存活下來。於是,忙措、紮果等一個又一個村子在沙地上種下了沙棘。

  綠染荒灘變成了現實。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辛勤栽植,隆子河谷築起了一道綿延40多公裡、佔地7.5萬畝的『綠色屏障』。如今,在沙棘林和隆子縣濕地公園,隨處可見黃鴨等野生鳥類嬉戲、捕食。

  2019年,隆子縣被確定為全國第三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當年9月,隆子縣沙棘林被世界紀錄認證機構(WRCA)認證為『世界最大人工種植連片沙棘』。

  隆子換了人間,生態越來越好。

  『現在百姓吃上了「生態飯」,1600多人當上護林員。』隆子縣委書記次仁加措說,環境改善也讓現代農牧業發展起來,群眾收入大大增加。他們將培育的優質沙棘苗木賣到西藏各地,同時還謀劃著沙棘果深加工產業。

  生態之變,讓放牧的地方也多了起來。2021年,隆子河谷一帶出售改良牛1733頭,創收846.21萬元,人均增收1165元。就連土壤質量都得到了極大改善,鹽鹼度下降,青稞平均畝產從300斤提高到了560斤……

  『環境好了,口袋鼓了,比啥都重要!』索朗拉傑說,『「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嘛,現在的年輕人終於不受風沙苦了。』

  如今,隆子河湍湍流淌,沙棘林蒼翠如黛。暖陽斜照下,索朗拉傑和桑旦的臉上,掛滿了笑意。

  《光明日報》( 2022年11月03日04版)

責任編輯:邱浩
【專題】草原牧區行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