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省游和風險區『脫鉤』,為旅游行業的復蘇創造了更有利的條件,這是不斷優化防疫政策的題中之義。
15日,文化和旅游部發布《關於進一步優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科學精准做好文化和旅游行業防控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引發廣泛關注。《通知》明確提出,跨省旅游經營活動不再與風險區實施聯動管理,跨省游客需憑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乘坐跨省交通工具。
這次發布的通知,最大的變化,或者說最讓旅游行業為之振奮的調整,正是『跨省旅游經營活動不再與風險區實施聯動管理』。按照業內人士的說法,它意味著跨省旅游的『熔斷』機制正式取消。
何為『熔斷』機制?根據文旅部去年8月的規定,出現中高風險的地區,要立即暫停旅行社及在線旅游企業經營進出該地的跨省團隊旅游及『機票+酒店』業務。今年5月,『熔斷』機制從以省為單位,調整為以縣市區為單位,縮小了『熔斷』范圍。
現在,跨省游和風險區『脫鉤』,為旅游行業的復蘇創造了更有利的條件,這是不斷優化防疫政策的題中之義。
隨著疫情防控形勢的變化,現在的防疫策略更加精准化、科學化,比如『二十條』中提到,取消中風險區的概念,高風險區精確到單元、樓棟等,隔離管控面大大縮小。旅游業繼續沿用之前的聯動管理措施,顯然不合適了。
事實上,盡管之前文旅部縮小了『熔斷』范圍,但現實中仍不乏一些地方『強化管理』,對外來人員加碼對待等。加上對隔離管控的擔心,很多人都不敢跨省旅游,甚至省內出游的意願都不強,致使旅游行業受到較大影響。
可能有觀點認為,疫情當下,待在家裡最好,旅游尤其是跨省旅游,是在給防疫添麻煩,是『非必要』。其實,人員流動固然會增加風險,但換個角度看,大家的旅游消費,何嘗不是一些地區和從業者的收入呢?特別是那些以旅游業為支柱產業的地區,『熔斷』無異於顆粒無收。
此前之所以推出『熔斷』機制,是因為防控形勢嚴峻,現在隨著病毒不斷變異,防疫經驗不斷積累,治理能力不斷提昇,可以對跨省旅游的疫情管控做到更科學、更精准,高效統籌疫情防控與文化和旅游行業發展,最大限度保障正常的生產生活。在《通知》發布以後,各在線旅游平臺的旅游產品搜索量暴漲,足以說明大家壓抑已久的旅游熱情正在釋放,說明旅游市場確實亟待復蘇反彈。
不再簡單『熔斷』,並不意味著就是放開、『躺平』。比如,跨省出行,目前各地都有相應的『落地檢』政策;《通知》也提到,跨省游客乘坐交通工具要48小時核酸,A級旅游景區和星級旅游飯店要72小時核酸等。說到底,雖然取消了『熔斷』機制,但仍有各地的防疫措施兜底。
不過,要真正打消大家的跨省游顧慮,還需要做更多。一方面,要保證《通知》在現實中切實落地,沒有執行走樣;另一方面,地方在落實新規時,對於游客在本地遭遇疫情管控後的一些隔離費用、滯留成本,還得有更加明確、細化的分擔機制。
疫情要防住,經濟也要穩住。總之,不再大規模、大面積『熔斷』,標志著疫情防控的科學性、精准性進一步提昇,旅游市場逐步回歸正軌,在為經濟恢復注入活力的同時,也意味著我們離『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越來越近了。成都商報-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熊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