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開創中國人權理論和話語體系建設新局面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堅持走中國人權發展道路』研討會綜述
2022-11-09 17:13:38 來源: 人民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尊重和保障人權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不懈追求。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堅持把尊重和保障人權作為治國理政的一項重要工作,推動我國人權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走中國人權發展道路,積極參與全球人權治理,推動人權事業全面發展。』

  11月8日,『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走中國人權發展道路』研討會在北京舉行。研討會由中國人權研究會主辦,近100人以線上線下形式參加。緊扣黨的二十大報告,圍繞『中國人權事業發展』『人權法治保障』『講好中國人權故事』等議題,與會人士熱烈討論、分享觀點,一致表示要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堅定不移走中國人權發展道路,開創中國人權理論和話語體系建設新局面。

  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

  生存是享有一切人權的基礎,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與會人士表示,堅持以生存權、發展權為首要的基本人權,這既是中國人權發展的一大重要特征,又是中國人權事業實踐的一條寶貴經驗。

  『新時代十年中國人權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人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與會人士表示,黨的二十大對我國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間的發展作出科學謀劃,這是順應人民對高品質美好生活的期待,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多方面的權利需求,在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中全方位提昇各項人權保障水平的系統性頂層設計。

  人權不是一部分人或少數人享有的特權,而是廣大人民群眾享有的普惠性人權。『黨的二十大深刻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質要求,深刻體現了全方位尊重和保障人權。』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表示,『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權事業是14億多中國人民的人權事業,可以說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擁有如此規模人口的宏大的人權事業。保障如此多人口的人權談何容易,但是中國共產黨做到了。』

  『人權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成果,尊重和保障人權是現代文明的基本精神和主要標志,自然也是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各項人權不斷得到全面保障的新奇跡。』中國人權研究會副會長、吉林大學法學院教授魯廣錦表示,多年來,中國堅持把保障人權、發展人權與國家總體發展戰略和各項經濟、社會、文化事業發展政策相統籌、相協調,構建起了在國家發展中協調增進人權保障水平的工作機制和政策安排。

  西藏人權事業的發展進步是中國人權事業發展輝煌成就的一個典型縮影。『在黨中央關心下,在全國支援和西藏各族群眾的團結奮斗下,西藏的各項建設事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為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數、為西藏人權事業的發展起到關鍵性作用。』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張雲說。

  發展,纔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切向往。要把人民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在北京理工大學科技與人權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肖君擁看來,中國始終重視人權發展事業,不僅希望中國人民過上好日子,也希望世界各國人民都過上好日子。

  法治是人權最有效的保障

  中國人權發展道路是一條以法治為准繩的道路。中國一直高度重視以法治保障人權,在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偉大進程中,始終將人權保障貫穿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各個環節。

  經過長期艱苦奮斗,中國成功走出了一條順應時代潮流、適合本國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與會人士表示,中國不斷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推進人權法治保障,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中國人民享有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全面的民主權利。中國人民的人權得到前所未有的保障。

  法治是人權最有效的保障。中國人權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政法大學校長馬懷德認為,依靠法治保障人權已經成為當代中國人權事業發展與法治建設的基本共識。要深化法治領域改革,健全人權法治保障機制,讓人民群眾在每一項法律制度、每一個執法決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法治具有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中國人權研究會副會長、西南政法大學校長付子堂介紹,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這將為人民充分享有發展權提供強力保障。

  『應充分運用司法保障人權的典型案例,把司法領域人權工作成果宣傳出去。』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一級巡視員、高級法官李曉說,人民法院應主動擔當作為,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作用,為人權事業的全面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司法保障。

  吉林大學法學院院長、人權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何志鵬表示,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以及不斷完善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有力提昇了我國保護人權的能力。

  發展人權是全人類共同的事業

  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發展人權是全人類共同的事業,需要世界各國共同努力。中國人權發展道路,為推動世界人權事業發展作出了中國貢獻、提供了中國方案。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當代中國人權觀的全球關切。』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權研究會常務副會長蔣建國表示,中國積極參與全球人權治理,履行國際人權義務,投身世界和平與進步事業,推動世界人權事業發展,致力於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文明因多樣性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中國人權研究會顧問、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劉海年表示,中國堅持互利共贏推動全球發展,積極與世界共享發展機遇,為全球治理改革和人權事業發展貢獻中國智慧。相信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攜手奮斗,國際人權事業一定會發展得更加美好。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朱力宇認為,人權是歷史的、具體的、現實的,不能脫離不同國家的社會政治條件和歷史文化傳統空談人權。評價一個國家是否有人權,不能以別的國家的標准來衡量,更不能搞雙重標准,甚至把人權當作乾涉別國內政的政治工具。

  『聯合國的人權理念和規范是全人類共同價值在當代的重要載體,中國為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凝聚和不斷完善作出積極貢獻。』南開大學人權研究中心主任常健說,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世界各國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這必將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共同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

  湖南省委宣傳部部務會成員李穎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我國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積極維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並向其他國家分享防控和診療方案、派遣醫療專家組、捐贈疫苗,體現了大國人道主義擔當,這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際行動,也是對保障人權的生動詮釋。

  人權保障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與會人士一致認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中國人權發展進步的新起點。隨著中國不斷發展,人民的各項權利必將得到更高水平的保障,中國人民將更加享有尊嚴、自由和幸福。世界將因中國而更加繁榮發展,中國必將為推動世界人權事業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人民日報》( 2022年11月09日10版)

責任編輯:楊金光
【專題】黑龍江省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