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新華全媒+?玉米『入庫』『上樓』 農民儲糧不愁——黑土地上糧食收儲新氣象
2022-11-07 11:16:47 來源:新華社  作者:

  新華社長春11月6日電題:玉米『入庫』『上樓』農民儲糧不愁——黑土地上糧食收儲新氣象

  新華社記者宗巍、薛欽峰

  東北秋收已近尾聲。走進一個個村屯,農民院子裡成堆的玉米,金黃一片,又到了儲糧賣糧的時節。

  在吉林省農安縣楊樹林鄉,東白鴒村種糧大戶趙洋今年迎來了豐收。近200畝土地足足收獲了30多萬斤玉米。院子裡,趙洋開動傳送帶,一穗穗碩大的玉米棒子被送進高高的儲糧倉裡。

  在東北,農民的儲糧倉俗稱『玉米樓子』,由鋼管和鐵絲網制成。今年,趙洋新建了4個『玉米樓子』,把收獲的玉米全部裝了進去。『預計減少糧食損耗上萬斤,相當於增產增收了。』他說。

  過去,東北地區很多村民沒有科學儲糧習慣,直接將玉米放在地面上,俗稱『地趴糧』。簡陋的儲糧條件造成不少玉米因霉變等原因而損耗。

  吉林省公主嶺市環嶺街道土城子村志和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剛收獲的玉米。(新華社記者許暢攝)

  近年來,吉林省開展『地趴糧』整治,各地根據農民種植規模、儲糧條件等分類施策,鼓勵農民安全儲糧,儲糧倉得到普遍應用。吉林省已累計幫助農戶建設科學儲糧倉40多萬套,制作簡易儲糧設施150萬套。很多農民逐漸告別過去糧食收完即賣的習慣。

  在公主嶺市環嶺街道土城子村志和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院裡,剛剛收獲的玉米堆積如小山。玉米堆一側,一排排『玉米樓子』如一面高牆,裡面裝滿了金燦燦的玉米棒子。

  『今年收獲200多萬斤玉米,除年底前賣一部分,其餘全部裝進樓子裡,等價格高再出手。』該合作社負責人劉志和說。

  這幾年,志和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通過全程機械化耕作,經營規模不斷擴大。現在,合作社經營著全村70%的土地,300多戶村民成為社員。

  為了把更多的糧食儲存好,合作社還建起了糧庫,每年可存儲村裡600萬斤玉米。『不僅糧食損耗減少,大家伙也不用急著賣糧,等到明年價格更好。』劉志和說。

  在吉林各地,像志和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這樣進行糧食存儲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越來越多。糧食減損增效正成為農民增產增收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吉林省公主嶺市樂農糧食收儲有限責任公司,工作人員通過傳送帶將玉米轉運至存儲倉。(新華社記者許暢攝)

  一些糧食貿易、加工企業也順應農民賣糧節奏變化,開展糧食收儲業務轉型。公主嶺市樂農糧食收儲有限責任公司今年不僅收儲了農民銷售的糧食,還為加工企業提供糧食代儲業務。該公司總經理高金剛說,農民的糧食儲存和議價能力更強,我們也積極從單純做糧食貿易向做糧食收儲服務轉型。

  在吉林一些產糧大縣,不少農民與糧食收購企業合作開展『糧食銀行』業務。『我們為農民提供糧食存儲服務,農民根據糧價隨時與我們交易,方便了賣糧也提高了企業收糧效率。』梨樹縣一家糧食加工企業負責人說。

  去年以來,吉林省出臺政策支持糧食產後服務設施建設。目前,吉林省已實現糧食產後服務中心在產糧大縣全覆蓋。未來兩年,吉林省還將加大資金投入,支持鄉村安全儲糧和糧食產後服務設施建設。

責任編輯:焦志明

文明餐桌,光盤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