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紮實推動鄉村產業、人纔、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如今,在廣袤的農村大地上,『新農人』變身『興農人』,他們帶著知識、技能、技術投身美麗鄉村建設。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幾位『新農人』投身農業農村發展,推進鄉村振興的奮斗故事和美好憧憬。

周成銀:發展生態漁業,稻蝦養殖助力返鄉創業者致富
今年的羅氏蝦和南美白蝦的生產銷售已陸續進入尾聲,連日來,永川來蘇鎮柏樹橋村水產養殖大戶周成銀正忙碌著為來年的生產做准備。

『明年我們要開足馬力大發展!』周成銀說,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雖然只有8個字,但這卻給了周成銀奮斗的新動力,『這是我們做農業的福音。』周成銀已經著手准備明年計劃,准備放開手腳大乾一場。
周成銀是一名黨員,也是一名退役軍人。因為鄉村振興戰略,周成銀回到了永川柏樹橋村,在這裡成立了一家名叫重慶容欽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的企業,開始發展水產養殖,主要養殖南美白蝦、羅氏蝦和鱸魚。周成銀不僅自己搞水產養殖,同時還通過僱傭村民、幫助村民搞水產養殖等,帶動鄉親們一起致富。產品上市期間,他的水產養殖基地每天發往重慶主城的南美白蝦有1000多斤。
2020年,周成銀的養殖基地被認定為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2021年,又被認定為重慶市生態漁業示范基地。
『黨的二十大報告催人奮進,尤其是像我們這樣的年輕人,更受鼓舞。』周成銀認為,鄉村振興,關鍵在人,廣闊天地,大有可為!他的發展重心在水產養殖,目前,永川區正在來蘇鎮大力實施一萬畝稻蝦養殖示范項目,他們公司在稻蝦養殖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技術,正積極爭取明年在來蘇鎮開展一千畝稻蝦養殖,帶領幫扶當地數十名退役軍人和返鄉創業人員共同從事稻蝦產業,致力於鄉村振興。

楊鵬:培育更多適應鄉村發展的電商人纔
『10月16日,收聽收看了黨的二十大開幕會,讓我們備受鼓舞,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更要加油乾,靠著雙手努力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渝北區石船鎮農村電商綜合服務站負責人楊鵬說。
『這些年來,村裡的路越來越好了,道路直達村民家門口,直通果園農場,我們的果子運輸更方便了。』談及家鄉的變化,楊鵬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臉。

2014年,農村電商興起之際,楊鵬從中嗅到商機,決定加入農村電商行列。從代購服務到開網店、上直播,通過一根網線,楊鵬把家鄉的血橙、枇杷、李子等農特產品,賣到了全國各地。
『我們這裡出產的水果質量特別好,這也是我做電商的底氣。』楊鵬告訴記者,2017年開網店第一年時間,他通過互聯網賣水果的銷售額就超過了160萬元。
小試牛刀讓楊鵬嘗到了甜頭,也堅定了他從事農村電商的信心。2019年,楊鵬注冊成立了重慶鄉果聚農業發展有限公司。2020年,他注冊了『淘村果』商標,並在電商平臺開設淘村果旗艦店。此外,線下實體店鋪也從一間門面發展到了五間門面。去年,楊鵬通過電商渠道賣了800餘萬元的水果。
『現在公司有10多名員工,都是鎮上的年輕人,他們對這份事業非常看好,忙的時候,我們也會臨時請村民來幫忙采摘、打包、發貨。』石船鎮的水果賣到全國各地,村民們在家門口就能掙錢,楊鵬從心底裡高興。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當代中國青年生逢其時,施展纔乾的舞臺無比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
楊鵬表示,下一步,公司的發展將和鄉村振興更加緊密結合,培育更多適應鄉村發展的電商人纔,開拓更多形式的電商發展渠道,力爭早日實現年銷售1000萬元水果的目標。

隆永惠:歡迎更多的大學生把知識帶回家鄉,發展家鄉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讓我非常振奮。』10月19日,重慶千禪電子商務公司總經理隆永惠告訴記者,投身鄉村發展,最大的感觸就是『人纔』需求。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紮實推動鄉村產業、人纔、文化、生態、組織振興』,這說到了隆永惠心坎上。

隆永惠是豐都縣虎威鎮人,2018年,她回到老家乾起了農村電商。從傳統的銷售農產品入手,隆永惠現在已擁有了自己的電商品牌和種植基地。目前,其團隊從起初的3人發展到了25人,年營業額從以前的幾十萬元增長到了如今的六百多萬元,有效帶動了周邊村民致富。
幾年的打拼,讓隆永惠發現,要做好電商必須依靠人纔和創新。今年,他們將直播間搬到田間地頭,最多的時候,一天就賣出去4萬斤農產品。但是人纔缺乏卻令她頭疼不已。隆永惠說,最缺的就是有想法、有技術的人纔。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農業農村要優先發展,人纔是重中之重。』隆永惠的腦子裡清楚的記下了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纔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農業農村在奔向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上,更需要科技、人纔與創新的共同加持。
讓青春在美麗鄉村綻放絢麗之花。隆永惠將大力引進電商人纔加入公司,吸引更多願意回到家鄉發展的大學生加入公司,讓他們把學到的知識帶回家鄉,發展家鄉。同時,她也希望發現更多願意從事電商的農戶,把他們帶動起來,讓農戶既能種植,又會通過電商直播等拓展自家農產品的銷售。

張永紅:坐在輪椅上把農產品賣向全國,帶動鄉親致富
這幾日,在武隆區和順鎮海螺村張永紅的腦子裡,一直都回蕩著這樣一段話——『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紮實推動鄉村產業、人纔、文化、生態、組織振興』。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讓張永紅感觸頗深也激動萬分。感觸的是,自己坐在輪椅上通過一根網線,從不懂互聯網的『小白』,變身為『電商達人』;激動的是,黨的二十大報告讓他看到了更光明的前景。
2012年的一天,因一場意外而高位截癱的張永紅無意間看電視得知,有人通過互聯網銷售家鄉的特產。張永紅想,自己是不是也可以通過網絡把家鄉的農產品賣出去,一個大膽的想法在他心中呼之欲出——他決定在手機上銷售農產品。

『整天想東想西的,網上還能賺錢?更何況你的身體情況也不允許。』父親的質疑和不解,反而激發了張永紅的斗志,當時他的銀行卡上只有5毛錢,他向身邊人借來800元買了一個低配版的智能手機,一邊摸索,一邊做起了電商。在和順鎮黨委、政府的幫助下,再加上張永紅自己的堅持不懈,第一年,他通過手機在微博售賣農產品的銷售額就達到了20多萬元。
『堅持多勞多得,鼓勵勤勞致富』、『在全社會弘揚勞動精神、奮斗精神』。這兩句話深深地戳中了張永紅內心最深處。在鄉村奮斗的這些時光,張永紅創立了武隆區傳宏土特產品銷售有限公司。功夫不負有心人,2019年,張永紅公司通過互聯網賣土特產的銷售額達到了1500餘萬元。因為搭上電商快車,加上村裡又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海螺村的村民們越來越富裕。
在張永紅看來,這些幸福與美好,都是靠雙手勤勞奮斗出來的!
60歲的海螺村村民張俊德受到張永紅『勤勞致富』的激勵,『我搞起了蜜蜂養殖,在張永紅的幫助下,去年我收入了5萬多元,日子越過越好。』
『最近我一直在琢磨怎麼繼續利用電商平臺帶動更多鄉親發展產業、持續穩定增收。』張永紅說,去年,他的公司通過電商平臺售賣當地土特產的銷售額達到了2000多萬元,帶動了周邊鄉鎮3000餘戶農戶增收。今年,他想著進一步擴大銷售。
『創新,既是解決技術問題,更是解決思路問題。』張永紅說,靠一根網線,自己的生活『站了起來』;靠黨組織的幫扶培養,自己的思想『站起來了』。在未來的日子裡,要與廣大村民一起,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

李元臺:一定要讓花果山真正變成『花果山』
深秋時節,九龍坡區西彭鎮花果山上一派忙碌景象,58歲的西彭鎮元通村黨支部副書記李元臺正帶領村民們鋤草、補苗、施肥……為確保來年苗木成活並茁壯成長,他們正搶抓時機,育苗護苗。『就在前兩天,我們還專門跑了一趟銅梁,尋找優質果苗。』李元臺樂呵呵地告訴記者。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令我們倍感振奮。』李元臺說,在聆聽了黨的二十大報告後,信心更足了,乾勁更大了。
老家在雲陽的李元臺,1985年退伍後,來到西彭鎮安家。當時,他外出搞貨運,在物流行業方面的生意越做越大。
生意做大了,李元臺卻回到了西彭鎮,因為他想帶領大家一同致富,因為他有一個『花果山』之夢。
李元臺介紹,曾經,花果山上1500餘畝的桃李遠近聞名。但後來,山上出產的水果無人問津,花果山逐漸成了一座荒山。李元臺曾做過調查,發現並不是當地出產的果品沒有市場競爭力,而是單一的種植和營銷模式,讓當地水果產業日漸式微。
百花香桃是當地獨有的桃類品種,有上百年的歷史。『讓香桃走出去,讓村民們致富。』李元臺不辭辛勞,到處拜師,並自籌資金流轉了花果山的100餘畝土地,帶頭種植起1600多棵桃樹、700棵枇杷樹、500棵李子樹、300棵桔樹。李元臺說,作為一名黨員乾部,就是要做個表率,讓村民們一起發展水果產業。
李元臺一邊吸引村裡在外打工的青壯年返鄉創業,實現帶動效應,一邊靠逐步積累的經驗與周邊果農探討種植技術。同時,他和村黨支部其他成員合計後,決定調整農業結構,打造品牌,招商引資,並向區政府、鎮政府申請項目扶持資金,進一步擴大花果山香桃品牌認知度、美譽度。
花果山百花香桃的名氣逐漸在市場上打響,產品供不應求。
趁著這股勢頭,當地還啟動了花果山產業提檔昇級項目,打出『科技+生態+品牌』組合拳。如今,年產銷優質水果達到80噸以上,村民也因此致富。『一定要讓花果山真正變成「花果山」。』李元臺表示,接下來的日子,他和鄉親們還將擼起袖子加油乾,為美好生活不懈奮斗。
重報集團·上游新聞記者劉翰書徐菊李舒李析力張皜
編輯:吳光亮
責編:羅強
審核:陳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