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牧區行·青海篇⑥】
光明日報記者萬瑪加王雯靜崔興毅
從西寧出發,驅車向西9個小時,翻越10座大山,黃河源頭第一縣——果洛州瑪多縣就出現在我們眼前了。
瑪多,藏語意為『黃河源頭』。20世紀80年代,由於長期超載放牧,瑪多草原開始退化,氣候也變得惡劣起來。
為了讓退化的草原恢復生機,瑪多縣開始實行禁牧,世代居住於此的牧民放下牧鞭,從草原的利用者變為生態的守護者。
他們如今的生活怎樣?記者走進一戶人家——
還未進門,就聽到悠揚的歌聲從屋中傳出。屋主人正在擺弄家中新添置的音響,見到記者,立刻招呼大家進來,倒上熱乎乎的酥油茶。濃濃奶香中,屋主人講起退牧後的故事。
主人叫同德,44歲,是瑪多縣瑪查理鎮噶丹村的生態管護員。『管護員每月工資1800元,加上草原禁牧獎補資金,一年收入能有4萬元。』同德的笑容有些靦腆,『這套音響,就是我用做管護員的工資買的。』
『管護員都乾些啥?』
同德從櫃子中拿出生態管護員的上崗證,戴上印有『生態管護員』的袖標,穿上熒光綠的生態管護員馬甲,『正好快到巡護時間了,我帶你們轉一轉!』
駕車出發,半小時後,一片湖泊映入眼簾。她有一個浪漫的名字——『星星海』,這也是同德每日巡護的地方。
記者沿著『星星海』岸邊,體驗了一把生態管護員的日常工作。
在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的高原行走,並不容易,不到十分鍾,呼吸就變得急促起來,只見同德大步流星走在前面,一邊撿拾垃圾,一邊介紹這裡的山山水水。
『我的工作就是保護、清理、記錄三件事:保護草山湖泊和動物,清理垃圾和污染物,記錄觀察生態資源的情況。如果看到野生動物受傷了,還要救護它們。』同德指了指自己胳膊上戴的袖標,『除了巡山巡湖,平日裡,我還要向游客宣傳生態保護理念,科普三江源的重要作用。』
『你看,「星星海」多漂亮!看到她的人都會保護她!』同德說著,蹲下用手輕撫湖水,『我負責的這片區域,垃圾越來越少,環境越來越好。』
目前,瑪多縣共有3000多名像同德一樣的生態管護員,他們主動投入生態環境保護當中,跋山涉水守護家園,成為當地生態保護的重要力量。
與同德告別後,記者繼續向黃河源深處行進,一路高山峻嶺連綿起伏,湖泊濕地星羅棋布,野生動物頻頻閃現……
《光明日報》( 2022年10月13日04版)
- 港星遇襲被砍三刀急送醫 砍完發現砍錯了2022/09/03
- 今天是20220222正月二十二星期二 具體怎麼回事?20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