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牧區行·青海篇⑤】
光明日報記者萬瑪加王雯靜孫金行
稱多縣,地處三江源腹地,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一入秋,連綿起伏的草山便開始泛黃,成群的?牛如黑珍珠般散落在金色的山谷間。
『你相信嗎?我們村的?牛直銷北京!』這是牧民仁增求紮得知記者來自北京後,說的第一句話。
仁增求紮自幼與牛羊相伴,是放牧的一把好手,現如今他是歇武鎮昂巴拉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的放牧員,『我們這裡海拔高,冬天來得早。一定得穿厚點啊,你們和牛羊可比不得!』仁增求紮一邊照顧牛群,一邊與記者開著玩笑。
『你的普通話說得很好呀!』記者由衷贊嘆道。
『這多虧了我們北京的親人,他們援建了?牛養殖基地,經常和他們打交道,不但普通話越說越好,牛羊也越養越壯。』仁增求紮說著,聲音也大了幾分。
仁增求紮口中『北京的親人』,是北京對口援青的掛職乾部。2021年,由北京援建的三江源高原現代生態畜牧業示范點,正式落戶昂巴拉農牧民專業合作社。
『以前我們養?牛,都是各養各的,靠天吃飯。後來雖然成立了合作社,但是養殖規模還是上不去,?牛也就3000多頭。』回憶起過去的日子,仁增求紮表情嚴肅起來,『直到北京的專家「把脈」後,纔知道要「科學養殖」……』
『咋個科學法?』
仁增求紮思索了一會,指著不遠處說道:『具體道理我說不來,養殖基地在那兒,你們去看看就知道了!』
順著他指的方向,山腳下有一片廠房,走近一看,門前『北京援建』四個大字十分醒目。
歇武鎮黨委書記巴久達傑迎了上來,『這是越冬棚。冬天的時候,草原被大雪覆蓋,牛群很難找到食物,越冬棚就派上了用場。在北京專家指導下,我們定期為?牛補飼,可減少掉膘,保證了?牛的品質。』
『這就是「科學養殖」。和過去不同,養殖基地的飼養、采奶、防疫等設備齊全,數千頭?牛冬春補飼、夏秋放牧、分群養殖。』巴久達傑介紹,『養殖規模和質量上來了,「北京的親人」又幫我們打開了銷路。目前合作社與北京的企業簽署了協議,每月提供固定數量的?牛,銷售渠道非常穩定!』
『合作社采用「排班式」輪流放牧,沒有被排到的人還能外出打工增加收入。』巴久達傑算了一筆賬,『單說這一個項目,牧民每年就能拿到4000元的分紅,比原來多了一倍。』
『從源頭牧場直接到消費者的餐桌,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巴久達傑感慨,『玉樹是「中國?牛之都」,自己養的?牛能賣到首都北京,我們每個人都很自豪!』
返程途中,恰好遇到牧民放牧歸來。靠邊停車,等待鋪滿公路的成群?牛過去。記者看到,被『高原之舟』鋪滿的,是牧民群眾的致富路。
《光明日報》( 2022年10月12日04版)
- 港星遇襲被砍三刀急送醫 砍完發現砍錯了2022/09/03
- 今天是20220222正月二十二星期二 具體怎麼回事?20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