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
光明日報記者王建宏張文攀
初秋,行走於寧夏西海固,撲面而來的是畫意詩情!
山巒上,天高雲淡、松濤漫卷;田野裡,稻菽滾滾、綠海綿綿;巷陌間,新居錯落、柳碧花繁。
這,還是左宗棠筆下『苦瘠甲於天下』的西海固嗎?
山河依舊,舊貌新顏。這,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連跳三級的西海固——
遷出百萬人,此一級跳;
圓了小康夢,此二級跳;
闊步振興路,此三級跳。
一級跳:遷出深山百萬人
『不怨天怨地怨政府,只怪自己生得苦。』34年前,固原市原州區張易鎮毛套村的劉克銀,撂下這句深山溝裡馱水時的一步三嘆,跑到首府銀川的建築工地打工去了。
西海固是一片濃縮了人類與絕對貧困抗爭史的土地。旱天嶺、喊叫水……不僅地名透著乾涸,就連『花兒』都唱出了焦渴:『溝岔裡的水乾了,我的嗓子乾得冒煙了。』
『都說靠天吃飯,那時候,咱西海固這天,根本就指望不上嘛。』劉克銀不經意地舔舔嘴脣,仿佛還殘留著苦澀的味道。
理論上,這裡的最大人口承載量為每平方公裡22人,卻一度要養活142人。人們只能以竭澤而漁的方式向自然討生計。越旱越墾,越墾越旱。陡得連驢都站不住的坡地都種上了麥子,可還是吃不飽肚子。
有人處無水,有水處無土。咋辦?遷!
2012年7月25日,劉克銀所在的毛套村整村搬遷至寧夏中部的紅寺堡——這是全國最大的易地扶貧移民開發區。現代水利技術讓黃河水提昇近300米,人隨水走,水向土流,當甘甜的黃河水汩汩流入亙古荒原,因人與水、土等資源錯配結成的貧困堅冰漸漸消融。
在寧夏,和劉克銀一樣的移民多達123萬人,超過寧夏總人口的六分之一,自1983年開始,歷經30多年,跨越6個階段。從北至南,移民安置區覆蓋了寧夏所有的市縣區。在一個省級行政區內,如此大規模、高比例的人口遷徙,歷史罕見。
你看,在遷入地,人在聚集,移民們正將沙丘荒漠變成阡陌縱橫的綠洲新城;在遷出區,山在變綠,留守者們有了更廣闊的生存空間,曾經絕跡的野生動物也重新回到家園。
遷出百萬人,換得千山綠。西海固的『第一跳』,跳出了生態危機與生存危機的惡性循環。
二級跳:圓了千年小康夢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我1998年從老家西吉縣搬到閩寧鎮時,所有的家當就是一把鐵鍬,下車時還忘了拿。』劉昌富是跟家裡老人吵了一架跑出來的,兜裡只裝了五毛錢。
第二年,劉昌富就隨《山海情》裡的『凌教授』、來自福建農林大學的林佔?『種了草』。這一追隨,就是二十多年。
『巨菌草產量是青貯玉米的3倍,粗蛋白含量比玉米還高,前幾年,我每年都種200多畝,淨利潤40多萬元。』劉昌富站在比他高出一倍多的菌草地畔,嘿嘿笑著告訴記者,『今年種了800多畝,照現在的價格,淨落150萬元絕對沒麻達。』
移民搬遷後的西海固,在閩寧協作的山海激蕩下,開啟了邁向小康之路。26年接力,4000多個援建項目落地,近6000家福建企業落戶,5萬多西海固群眾在閩穩定就業。
曾經依山就勢分布於大山褶皺裡的村莊,一個山頭往往只有幾戶人家,通水、通電、通路……建設成本高得嚇人,投資效益低得驚人。搬遷,為同步建設各類基礎設施、配套各項公共服務提供了可能。
『建了廣場,通了公交,有了自來水,如今又吃上了「智慧水」。』甘寧兩省區交界處的固原市彭陽縣紅河鎮何?村,48歲的雷炳西習慣性地圪蹴在新房的臺階上,在手機上搗鼓了幾下:『你看,交水費、查水量,一目了然,方便得很!』
你瞧,山裡山外,哪家哪戶,不是自來水接到灶頭,寬帶扯到炕頭,公交通到村頭?學校、衛生室、農家書屋等公共服務設施抬腳就到。規模大點的村,村史館也成了標配。
『通了水,有地種,還擔心有勁沒處使?就怕時間不夠用!』紅寺堡區新莊集鄉白墩村,祥祥家庭農場80後女當家人王航弟一口氣種了50畝枸杞,一年收入二十多萬元。
產業旺了,農民富了,環境美了,風氣好了。2020年,西海固打頭的西吉縣正式退出貧困序列,成功翻越了脫貧路上的『六盤山』。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西海固的『第二跳』,跳進了祈盼已久的全面小康。
三級跳:闊步振興大道上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西海固,顧不上喘氣歇腳,這個曾經的貧困標本,迅速將『脫貧後』這一完成思維,轉向『後脫貧』的起步思維。
從海原縣縣城出發,一路向東南行至南華山的一處山坳,一個天然隔絕的良種牛繁育中心鑲嵌在翠綠的『草場』裡,健壯的種公牛鼻子裡噴著粗氣,眼神犀利地盯著來訪者。
『前些年,很多農民靠養牛脫了貧。但要讓收入再提昇,就得「芯片」好。』講起這個不久前纔建成的『種子工廠』,從北京請來的技術負責人張海濤賣起關子,『必須改良品種,讓西海固近200萬頭肉牛邁向高端化。』
肉牛正在迭代,土豆迎來『薯光』。前幾天,雪川固原馬鈴薯產業綠色高質量綜合開發項目投產,從地頭到餐桌,圓滾滾的土豆經衝洗、去皮、切割等全自動工序,變成金燦燦的薯條。
『甜蜜』了日子的葡萄,釀酒渣粕中的葡萄籽提取物80%出口國外;『火紅』了光景的枸杞,作為純天然的口紅色系進入時尚一族的化妝包;『點亮』了生活的黃花菜,被加工成凍乾粉加入保健品的隊伍……
地還是那些地,打開群眾收入的增量空間,既要靠科技,又要靠改革。寧夏將創新驅動作為『五大戰略』之首,產業出卷,科技答題,不斷突破『卡脖子』技術的同時,推進用水權、土地權、山林權等『六權改革』,釋放生產力。
鹽池縣花馬池鎮惠澤村的田野空無一人,近萬畝玉米泛著黑油油的綠。地頭的泵房裡,村支書官玉站在一個巨大的塑料罐前,裡面的水肥洶湧打轉。大屏幕上,溫度濕度、土壤?情、閥門狀態等一目了然。
『以前各種各的,全村一百多戶都拴在地裡。今年,挖掉了坎?,鋪上了滴灌,五六個人種全村的地。』官玉自問自答,『解放出的勞動力,哪一個一年不掙個兩三萬?這叫騰出時間換來增收空間。』
跳躍,是有形的,也是無形的;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
看,西吉縣龍王壩,『貪心』的致富帶頭人焦建鵬不滿足於幾塊梯田、幾孔窯洞、幾桌農家飯帶來的『現金流』,幾番努力,爭取到了寧夏首家鄉村振興學院落地掛牌:『鄉村振興,沒有人纔哪行?龍王壩要吸引各類人纔來培訓、來實踐,帶來人氣、留下智慧!』
『過去三悶棍打不出一句囫圇話,如今個個都能玩直播,嘴皮子還挺麻利。』前不久,寧夏第五屆農民籃球爭霸賽上,西吉農民王風強用賣牛錢買了一套直播設備,就為讓『狂熱』的父老鄉親們都能看上籃球賽。
西海固在提昇、在起跳。今年召開的自治區第十三次黨代會,將『四大提昇』拓展為『六大提昇』,涵蓋居民收入、移民致富、教育質量、健康水平、文明素養、城鄉面貌等方方面面。
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西海固蓄足動能的『第三跳』,又會『跳』出怎樣的光景?
《光明日報》( 2022年08月18日01版)
- 港星遇襲被砍三刀急送醫 砍完發現砍錯了2022/09/03
- 今天是20220222正月二十二星期二 具體怎麼回事?20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