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鄉村振興一線探訪)
2022-10-03 08:53:59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車到浙江省安吉縣餘村村,一頭紮進綠的海洋:起伏的山、流動的水、搖曳的竹,披翠盈碧。連綿起伏、深淺不一的綠,恰似層層湧動的浪,澎湃著勃勃生機。

  很多人想不到,就在10多年前,這裡靠開礦采石發展經濟。『村民腰包鼓起來了,生態環境卻惡化了,煙塵籠罩、污水四溢成為困擾群眾的大問題。』回憶往昔,餘村村黨支部副書記俞小平不勝唏噓。

  要『錢袋子』還是要『綠葉子』?在抉擇的十字路口,2005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來到餘村考察,以充滿前瞻性的戰略眼光,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餘村在這一重要理念的引領下,努力修復生態,保護綠水青山,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美麗鄉村建設在餘村變成了現實。

  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守住生態保護紅線,推動鄉村自然資本加快增值,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橕點。』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堅持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廣袤大地生態正美起來、環境正靚起來,不斷鋪展山清水秀、天藍地綠、村美人和的美麗畫卷。

  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

  臨近中午,餘村春林山莊主人潘春林進進出出,忙著招呼客人。春林山莊是餘村關停礦山、走綠色發展之路後創辦的第一家民宿。10多年前,潘春林還是村裡礦山上的一名拖拉機手,『以前餘村靠山吃山,一個小山坳裡就有3家礦場、3家水泥廠。』

  穿著白襯衫的潘春林,一身乾淨清爽。他指指胸前:『以前可不敢穿淺色衣服,否則早上出門乾乾淨淨、晚上回來一身灰土。』

  10多年來,餘村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不懈地對礦山復墾復綠,並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形成了可游可賞、亦耕亦采的新型鄉村生態經濟,綠色發展之路越走越寬,村集體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從2005年的91萬元、8732元增長到2021年的801萬元、6.1萬元。

  『實踐證明,經濟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2020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再訪餘村,在春林山莊的小院裡,同老村支書和返鄉創業村民代表拉起家常。總書記希望鄉親們堅定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在保護好生態前提下,積極發展多種經營,把生態效益更好轉化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我們牢記總書記的囑托,因地制宜創新開發經營模式,讓綠色家底帶來更多民生紅利。』潘春林如今又多了一個身份——餘村鄉宿聯盟主席,『我們整合40多家農家樂和民宿,統一管理標准、品牌化運營,帶動周邊村鎮共同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已經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堅定踐行這一重要理念,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把該減的減下來、該退的退出來、該治理的治理到位,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越來越多的田園風光變成搖錢樹、秀美鄉村化身聚寶盆。

  天鵝振翅,栩栩如生,鏡頭拉近,竟由上千片魚鱗裁剪拼接而成——下午3點,黑龍江省同江市八岔赫哲族鄉八岔村村民王海珠准時上線,開始直播魚皮畫制作,『赫哲族老手藝發揚光大,助力蹚出致富新路子。』

  『我們赫哲人世代以漁獵為生。』王海珠說,『10多年前,由於過度捕撈和江水污染,「船兒滿江」再難換來「魚兒滿艙」。』

  八岔島上,退耕還林還濕;黑龍江畔,收網禁漁……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增長模式,八岔村嬗變喜人。『隨著江水變清、魚兒增多,大家伙兒也靠鄉村旅游和特色種養找到發展新路。』王海珠說話間翻手鏤刻出魚皮花瓣,惟妙惟肖,『沒有好生態,哪有如今的好生活?』

  近5年,八岔赫哲族鄉累計接待游客6萬人次,帶動赫哲族群眾人均增收千元以上。

  從東北平原到嶺南大地,從魚米之鄉到塞上江南,各地擦亮農業『綠色』底色,不斷激發鄉村發展新動能。

  海蘭江畔,沃野千頃,數萬畝水稻進入蠟熟期,勾勒出一幅豐收在望的斑斕畫卷。這裡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龍市東城鎮光東村。

  與光東有機大米合作社負責人金君一起踱步田間,他不時抬手介紹,『這是氣象儀,那是監視器,前面看著像節能燈的,其實是殺蟲燈。』

  『以前大伙兒求高產,種地狠施肥、猛打藥,造成土壤板結、作物免疫力變差,大米品質不高。』近年來,金君帶領鄉親們走上一條綠色農業發展之路,『底肥施用有機肥,除蟲除草則靠稻田養鴨養蟹,全村2500多畝水田全部取得有機或綠色認證。』

  化肥農藥減少,農田生態變好。灌渠裡魚蝦嬉戲,時見鸛、鷺棲落覓食。金君還注冊了有機大米品牌,帶動全村大米每斤均價從3元提高到7元。

  放眼全國,這些年,化肥農藥利用率均超過40%,使用量連續多年負增長;全國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6%,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7%以上,農膜回收率超過80%……各地以釘釘子精神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農村生態環境持續好轉,農業綠色發展進展明顯。

  加強鄉村生態保護與修復

  一場透雨過後,69歲的張國利提籃上山,松蘑、肉蘑、小灰蘑……半天工夫不到,便裝滿了籃子。下山後,支起方桌,擺開攤位,沒多會兒,蘑菇就被游客搶購一空。

  這裡是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喀喇沁旗馬鞍山村,秋季『采山』已成為當地群眾一項重要收入來源。『別看我和老伴年紀大,但手勤腳快,一個秋季能賺2萬多元。』雖然年近七十,張國利一點都不服老。

  曾經的馬鞍山村,可不是這般綠富同興模樣。『村民煮飯取暖主要靠砍樹,再加上過度放牧,山上光禿禿一片,春天起沙塵,夏季發洪水。』張國利回憶。

  『越砍越窮』的馬鞍山村民逐漸意識到,護林養山纔是長久之計。

  植樹造林、封山禁牧、撫育管護……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馬鞍山區域持續推進生態保護和修復,森林覆蓋率由當初的不足40%提高到現在的98%以上。『我家9畝坡耕地,只留一畝種點雜糧,剩下全部栽上落葉松和山葡萄,既涵養水土,又有經濟收入。』張國利說。

  『尤其是近10年來,村裡共實施封山育林3000畝、人工造林1000畝,還聘用生態公益護林員,加大管護力度,山溝溝裡闖進不少野生動物。』馬鞍山村黨總支書記劉葉陽介紹,如今山葡萄種植加工和鄉村旅游成為村裡兩大主導產業,2021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59萬元。

  嬗變的不只是馬鞍山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健全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養生息制度,鞏固退牧還草、退耕還林成果,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各地各部門以系統治理的理念、科學保護的舉措,加強鄉村生態保護與修復,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生機勃勃。

  三峽大壩上游10多公裡處,坐落著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韓家灣村。農家小院裡,58歲的韓裕華和妻子望運鳳正麻利地剝著花生,『三峽大壩蓄水後,我們搬到了這裡,開始以捕魚為生。』

  『以前,因為過度捕撈和網箱養魚污染水體,魚兒越捕越少、越捕越小。』2021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開始實行十年禁漁,韓裕華和其他漁民一道,領取退捕補償後『洗腳上岸』,開辦農家樂,『在政府扶持下,我們把老房子重新裝修,一樓餐飲,二樓和三樓改造出5間客房,收入讓我驚喜。』

  忙中偷閑,韓裕華時常會到江邊轉轉,乾淨澄澈的江面令他十分舒心,『過去江上有很多漁船,江邊密密麻麻都是絲網。現在水變清了,每年4、5月魚兒產卵的季節,在岸邊就能看到密密麻麻的魚群。』

  嚴格落實長江『十年禁漁』,包括韓裕華夫婦在內,共有11.1萬艘漁船、23.1萬名漁民退捕上岸,萬裡長江得以休養生息,長江生物資源狀況逐步好轉。

  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另一主戰場——黃河流域,各省區著力抓好農業深度節水控水,因水施種,農業用水效率提上去、總量省出來。

  『看,好多果子都透著紅色哩!』初秋時節,走進陝西省榆林市米脂縣銀州街道高西溝村,村民高錦仁站在山坡果園裡,喜笑顏開。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望去,拳頭大小的苹果掛滿枝頭,青紅相間,煞是好看。

  『水管飽,果型好,收成肯定不賴。』今年村裡更新了灌溉設施,漫步高錦仁家的10畝苹果園,水管錯落排列,可把水送到每棵果樹根系附近。

  高西溝村現有果園1000餘畝,是村民重要的經濟來源。今年以來,村裡實施高效旱作節水農業項目,采用『溝道壩蓄水+光伏發電提水+土工膜窖高位儲水+膜下滴灌補水』的集雨補灌技術,實施節水灌溉1207畝。

  嚴格保護水資源,加快修復水生態,大力治理水污染……這些年,河湖面貌發生了歷史性改變,越來越多的河流恢復『生命』,越來越多的流域重現生機,越來越多的河湖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

  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棧道彎彎,通向荷塘中間古朴的涼亭;蓮葉鋪滿水面,隨風輕舞,露出水中嬉戲的魚兒……荷香、水淨、天藍,是如今遼寧省盤錦市大窪區榆樹街道曾家村的真實寫照。

  『這座荷塘其實是村裡的污水處理站。』荷塘對面,一家民宿生意興隆,女主人李玉娥講起變化:這裡本是個臭水坑,夏季蚊蟲滋生,氣味難聞,家裡窗戶都不敢開;2016年建成了污水處理站,村民改廁,當年她家就開起村裡第一家民宿,年收入一下多了5萬元。

  『以前污水直排坑塘,垃圾隨意堆放,路上塵土飛揚,大伙兒牢騷不少。』村黨支部書記羅慶玉在一旁搭話,『多虧有了好政策,這幾年我們修路改廁、栽樹種花,建起污水管網和垃圾轉運站,人居環境提昇,村民幸福滿滿。』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要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實現全國行政村環境整治全覆蓋,基本解決農村的垃圾、污水、廁所問題,打造美麗鄉村,為老百姓留住鳥語花香田園風光。』

  2018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連續部署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昇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年)》,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落實、真抓實乾,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截至去年底,全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70%,生活垃圾統一收處的自然村比例保持在九成以上。

  在江西省井岡山市茅坪鎮神山村,37棟危舊房屋維修加固,完成照明、飲水、排污等基礎設施建設,新建公廁、停車場等旅游配套設施……昔日偏僻山村舊貌換新顏,成了『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

  10年來,全國95%以上的村莊開展了清潔行動,各地區立足實際打造了5萬多個美麗宜居典型示范村莊。

  讓村莊美麗宜居、提昇農民生活品質,既要補齊短板,也要留住鄉愁——

  在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楓香鎮花茂村,67歲的牟光祥日前完成住房改造,但新家不『新』——小青瓦、穿斗枋,轉角樓、雕花窗,典型的老式黔北民居。『住了一輩子,捨不得拆,修舊如舊,心裡舒坦。』

  『我們開展人居環境整治,不搞大拆大建,而是有取有捨:取的是黔北民居特色,留住鄉愁;捨的是破壞村貌的私搭亂建。』花茂村村委會副主任王野說,如今村子就是景區,濃濃的鄉愁叫人流連忘返。

  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關鍵要建管並重、長效運行——

  走進江西省於都縣梓山鎮潭頭村,白牆黛瓦、風景如畫,綠樹成蔭、流水潺潺。

  村中一株古樟樹下的公示板上,張貼著村規民約,『加強村容村貌整治』赫然在列。一旁則是一張『紅黑榜』。『去年底,一戶村民因為院內髒亂,上了「黑榜」,老表們一起幫他家清理收拾,很快就整改到位。』村黨總支書記劉連雲說。

  『以前村裡的垃圾堆,每隔兩三個月纔運到縣裡集中處理。』劉連雲介紹,如今全村在18個點位安放垃圾桶,實行垃圾分類,13名保潔員做到常態化保潔,『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村莊越來越乾淨。

  村莊變美,今年73歲的村民孫觀發在家裡騰出4間客房辦起了民宿,『孫觀發家』4個大字就貼在家門口,分外顯眼。『如今農村的日子真叫美!』孫觀發爽朗一笑。

  (本報記者祝大偉、竇瀚洋、周歡、翟欽奇、高炳、范昊天、張藝開、蘇濱參與采寫)

責任編輯:孫嵐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