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橕。今天(9月19日)下午,《深入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方案》發布,《方案》由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等17個部門和單位聯合印發,明確了到2025年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的具體目標。
本次發布的《深入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方案》涉及的范圍包括長江經濟帶11省(市),以及長江乾流、支流和湖泊所涉及的青海省、西藏自治區、甘肅省、陝西省、河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等省區的相關縣級行政區域。《方案》堅持了生態優先、統籌兼顧的原則,強調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尤其突出了精准、科學、依法治污。

在水質方面,《方案》明確,到2025年底,長江流域總體水質保持優良,乾流水質保持在Ⅱ類,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要持續提昇,重要河湖生態用水得到有效保障,水生態質量明顯提昇。
水質要變好,岸上的治理也很重要。到2025年底,長江經濟帶縣城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要達到97%以上,縣級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基本消除,化肥農藥利用率提高到43%以上,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農膜回收率達到85%以上,尾礦庫環境風險隱患基本可控。

此外,到2025年底,長江乾流及主要支流水生生物的完整性指數要持續提昇。
2018年,生態環境部和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計劃》,八項主要任務直擊長江水污染的要害,到2020年長江乾流水質首次全線達到了Ⅱ類以上,長江的水環境得到了大幅改善。而今天印發的《深入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方案》堪稱長江水污染治理加強版,從多個方面繼續深化對長江水環境的綜合治理。
首先,《方案》將深入推進城鎮污水垃圾的處理。將建立縣級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清單,科學確定治理目標和實施方案。到2025年底,縣級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基本消除,其中,長江三角洲區域要力爭提前一年完成。

長江流域污水管網混接錯接、老破舊的情況比較嚴重,《方案》將推進污水收集管網排查整治和更新改造。到2025年底,長江流域地級及以上城市基本解決市政污水管網混錯接問題,基本消除生活污水直排,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提昇至70%以上,或者比2020年提高5個百分點以上。到2025年年底,沿江化工產業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和全面治理,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下降。
在入河排污口整治方面,按照『一口一策』的原則,到2023年底,推動解決一批突出問題,到2025年底,基本完成整治,並建立排污口長效管理機制。

『三磷』指的是磷礦、磷化工企業和磷石膏庫,此次《方案》明確加強綜合治理,對磷礦、磷肥生產集中的湖北、貴州等省份將制定更加嚴格的總磷排放管控要求,重點加大三峽庫區及其上游、長江乾流湖南湖北段、沱江、岷江、烏江、太湖、丹江口水庫等磷污染治理力度。
飲用水源地安全也是長江水環境治理的重頭戲,與公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方案》將加快推進城市水源地規范化建設和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立標與問題整治。到2024年年底,長江經濟帶鄉鎮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完成定界立標,並推動太湖—太浦河等跨界水體聯保共治,保障南水北調工程水源水質安全。
曾經由於流域生態系統遭到破壞,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一度達到最差的『無魚』等級,長江生態系統瀕臨崩潰。為恢復長江生物多樣性,長江流域從2020年起開始十年禁漁,隨著更多的生態系統修復工程在長江沿岸展開,久違的江豚也重新現身長江。今天印發的《深入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方案》,提出要繼續推進一系列生態修復工程。
推進水生生物多樣性恢復是長江水生態系統修復的重頭戲。有關部門將實施長江生物多樣性保護實施方案和中華鱘等珍稀水生生物拯救行動計劃,建立健全長江流域水生生物監測體系,尤其是推動國家重要江河湖庫水生生物洄游通道的恢復,增強河流的連通性。到2025年底,長江水生生物資源監測網絡體系較為健全,中華鱘、長江鱘和長江江豚等珍稀瀕危物種保護項目順利實施,長江生物完整性持續提昇。


長江沿線林地、草地和岸線的修復也將加速。將開展上游高原濕地、中游低山丘陵濕地、下游衝積平原濕地的保護修復。推行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到2025年底,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積7.5萬公頃,完成石漠化土地治理面積100萬公頃。在岸線整治修復方面,《方案》提出提高岸線利用效率,保護自然岸線,結合河道整治等工程推進實施河湖岸線修復,恢復河湖岸線生態功能。

此外,有關部門還將推進橫斷山區、長江上中游岩溶地區、大巴山、武陵山區、三峽庫區、鄱陽湖洞庭湖等河湖濕地、大別山—黃山、長江三角洲等重點區域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建設。實施貴州武陵山區、安徽巢湖流域等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持續提昇長江流域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長江流域水資源相對豐沛,但今年夏季極端高溫造成的旱情也敲響了長江流域節水的警鍾。在今天印發的《深入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方案》中,提昇水資源保障佔重要篇幅,加強用水總量和強度控制紅線管理、保障基本生態流量將成為未來長江保護的新課題。
《方案》明確了對長江流域用水總量和強度進行控制,健全省、市、縣三級行政區域用水總量、用水強度控制指標體系,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加大缺水地區非常規水源利用力度。

《方案》將加強對小水電進行清理整改,保障河湖生態流量。到2025年底,長江乾流及主要支流生態流量得到有力保障,重要湖泊生態水位得到有效維持。
此外,長江流域將加快形成綠色發展管控格局,優化調整具體水域功能定位及水生態環境保護目標,協調水資源開發利用與水生態環境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