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格桑旦增:巡邊『活地圖』 致富帶頭人
2022-09-02 12:51:38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人民滿意的公務員】

  光明日報記者羅旭尕瑪多吉

  編者按

  在黨的二十大即將召開之際,為表彰先進典型、弘揚奮斗精神,激勵動員廣大公務員和公務員集體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授予朱琴等397名同志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稱號;授予北京麗澤金融商務區管理委員會等198個集體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稱號。光明日報特闢專欄,刊登部分先進個人和先進集體的典型事跡。

  『無論山有多高,路有多遠,只要是我們的國土,就一定要巡邏到。』這一天清晨,格桑旦增帶領勒門巴民族鄉的巡山隊隊員,再一次踏上了巡邊路。

  勒門巴民族鄉(以下簡稱『勒鄉』),隸屬西藏自治區山南市錯那縣,地處喜馬拉雅山脈腹地,西與不丹接壤。

  51歲的格桑旦增,是勒鄉黨委副書記、人大主席。自13歲跟隨父輩放牧守邊,他38年如一日,始終恪守『守護邊疆一輩子』的承諾。在他的感召下,全鄉各族乾部群眾始終堅持『抵邊居住,貼邊生產,放牧就是巡邏,生活就是守邊』,紮根勒鄉,踐行『黨帶我致富、我為國守邊』的誓言。

  在格桑旦增的成長中,父親次仁旦增扮演了重要角色。

  『現在的幸福生活都是黨給的,我們一定要牢記黨的恩情。』格桑旦增13歲第一次跟隨父輩放牧巡邊,父親次仁旦增就拍著他的肩膀,語重心長地反復叮囑,『一定要守護好祖國的每一寸土地!』

  『父親年邁,不能再出門巡邊,他的路我替他走下去。』翻雪山、蹚冰河、過泥潭,常人眼裡枯燥乏味的巡邊生活,格桑旦增一堅持就是38年。

  『爸爸總說,守住國纔能守住家。』如今,格桑旦增的女兒次仁旺姆也經常跟著格桑旦增一起巡邊守邊。祖孫三代紮根邊陲,守護國土,建設家鄉,被當地群眾傳為佳話。

  前些年,路不好走,45公裡的巡邊路陡峭險峻,全靠步行。冬天的勒鄉,風又大,峽谷裡寒氣襲人。

  國旗、門巴刀、對講機、常用藥……『不能大意,東西要帶齊。』上山前,格桑旦增總是會反復確認背包裡的每一件物品。巡邊一走就是一周,他和隊員們背著乾糧,蹚冰河、爬雪山、過泥潭、踩濕地,甚至數次與死神擦身而過。

  『他是大家公認的「活地圖」。』勒鄉黨委書記馮永義說,格桑旦增帶領大家早已踏遍了邊境的山山水水、一溝一壑,對林區地形地貌、資源分布了然於心,他還憑著記憶畫出了巡邊路線圖,復印出來分發給大家。

  在格桑旦增的感召下,勒鄉18歲至65歲的群眾都擔負著巡邊守邊任務。『我們向他學習,大家團結一心,守護好祖國邊境。』村民曲宗說。

  目前,勒鄉共有56戶151人。『家鄉不建設好,都搬走了,誰來守邊?』這是格桑旦增一直擔心的。

  『發展產業,在家門口就能增收致富,纔能留住人、守好邊。』格桑旦增敏銳意識到。

  勒鄉平均海拔2350米,氣候溫和濕潤,適合種植高山茶葉。但一直以來由於種植零散、管理粗放,茶葉品質不高,帶動群眾就業增收能力不強。

  2006年,格桑旦增提出對茶廠的經營模式和管理方式進行改進,2011年帶頭組織成立了『茶葉協會』,2013年又推動成立了勒鄉茶葉農牧民專業合作社。

  『現在合作社集種植、加工、銷售於一體,有磚茶、紅茶、綠茶和速溶茶四種暢銷產品,供不應求。』合作社理事長羅布次仁介紹,僅茶產業一項,勒鄉農牧民每年實現人均增收10000餘元。

  茶產業發展起來了,鄉村基礎設施也要跟著完善。

  2015年,勒鄉新型特色小城鎮建設啟動,村民只需承擔一部分資金就能住上新房。考慮到部分村民積蓄不夠,格桑旦增與村兩委班子共同想辦法,以村集體經濟分紅的方式為村民分擔了部分資金壓力。2018年,村民們順利住上了設施齊全、寬敞明亮的藏式別墅。

  『現在家家戶戶開起了家庭旅館,吃上了旅游飯。』村民偉色說,『旅游旺季的時候房間還不夠住。』

  『一年至少有幾萬元的收入。』65歲的村民古如介紹,除了家庭旅館,自己還經營著餐館和商店。

  如今,旅游業和茶產業成為拉動勒鄉經濟發展的『兩架馬車』,群眾的腰包越來越鼓,守土固邊的信心越來越足。在格桑旦增帶領下,勒鄉各族乾部群眾像雪蓮花一樣紮根雪域邊陲,以實際行動爭做『神聖國土守護者、幸福家園建設者』,在無私奉獻中書寫著新時代愛國詩篇。

責任編輯:孫嵐
【專題】喜迎二十大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