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太原8月28日電(記者解園、申峰) 在山西太原舉行的第二屆中國空間科學大會上,一場青年學術沙龍吸引了來自中國多地的年輕人參加。青年科技工作者、科技愛好者們步履輕快地步入會議廳,期待著與中國空間科學領域的頂尖科學家們交流思想、碰撞智慧。
3位航天器總體設計、地球科學等領域的學者分別發表演講,激勵在場青年腳踏實地、胸懷理想,為中國空間事業貢獻力量。

8月27日,在第二屆中國空間科學大會青年學術沙龍上,一名青年科研人員向嘉賓提問。新華社記者解園攝
『青年是有朝氣、有創新能力和意願的群體。』先後擔任中國月球、火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的孫澤洲在致辭中說。
在中國空間科學領域,越來越多年輕人正在走向『舞臺中央』。中國國家航天局在1月舉行的一場新聞發布會上透露,中國尖端空間科學項目如『嫦娥』『天問』『神舟』『北斗』等,其科研團隊成員的平均年齡都在30到40歲之間。
在26日舉行的大會開幕式上,45歲的張愛兵榮獲中國空間科學領域2022年度『最美科技工作者』獎項。
自2003年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張愛兵就一直任職於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在過去的近20年裡,他負責了中國探月工程、火星探測、風雲衛星等多個空間探測任務中的空間等離子體就位探測載荷。
在空間等離子體就位探測技術這一領域,他帶領團隊研發出一系列新型探測載荷,部分載荷性能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填補了國內多項空白,實現了中國空間等離子體就位探測載荷技術的跨越式發展。

張愛兵在天問一號火星離子與中性粒子分析儀部件研制現場工作(資料圖片)。新華社發
『目前正在研發小天體探測任務的粒子探測載荷。』張愛兵透露說,團隊中60%以上的成員都是40歲以下的年輕人。
他認為,青年科研工作者好奇心強、有衝勁,更善於跳出特定領域思考問題,有時會對科研工作起到意想不到的推動效果。
青年正在成為中國各類前沿學科的『弄潮兒』。中國科協戰略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發展研究報告(2020)》顯示,中國科技人力資源以中青年為主,39歲及以下人群約佔四分之三,年輕化特點和趨勢明顯。
與往年不同,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的李慶回這個暑期沒有回老家,對她所在的科研團隊來說,眼下最要緊的是設計一套光學系統,為山西省『基於量子光源的引力波探測大型地基觀測裝置』提供技術支持。
李慶回就讀的山西大學正在謀劃建設臂長10公裡的地基引力波探測裝置。這個大科學裝置的建成,將填補中國地面直接探測引力波大科學裝置的技術空白,從而能夠幫助人類更好地研究宇宙演化規律,了解宇宙運動。

8月27日,李慶回在實驗室裡進行科學實驗。新華社記者解園攝
『一周6天,每天早上8點到晚上10點,都泡在實驗室,忙的時候飯都顧不上吃。』25歲的李慶回說,相比於在科研上取得的成績,她並不覺得辛苦,『能夠參與這項前沿科學項目非常幸運,希望把畢生的精力投入到這項事業中』。
中國歷來重視對青年人纔的培養。今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了《國家『十四五』期間人纔發展規劃》,強調要造就規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纔隊伍。
中國科協、教育部、科技部等八部門於5月聯合發出《關於支持青年科技人纔全面發展聯合行動倡議》,號召有關單位和社會各界開展支持青年科技人纔全面發展聯合行動,為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纔中心和創新高地提供不竭動力。
『希望青年人纔保持自己的好奇心與創造力,在腳踏實地做科研的同時,不斷調整眼界格局,為中國與人類的空間科學發展作出貢獻。』孫澤洲說。
- 上海大劇院慶祝二十四歲『生日』2022/08/28
- 今天是20220222正月二十二星期二 具體怎麼回事?20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