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東北第一家機器工廠,沈陽造幣有限公司擁有126年的歷史,新中國成立以來所有流通硬幣品種都在這裡生產過。
硬幣的生產對質量、精度要求極高,生產線上的一個零件出現問題,都可能造成大量的廢品。沈陽造幣有限公司鉗工高級技師、機修班班長張文良的日常工作就是負責造幣專用設備的維修保養,恢復磨損零件的精度。經他銼削加工的零件平面精度可達到0.002毫米,相當於頭發絲直徑的1/35。
長年累月,苦練本領
前腿弓,後腿繃,身體自然往前傾,隨著銼刀在張文良手中平穩地反復推拉,鐵塊逐漸變得光滑,達到尺寸精度要求……
今年31歲的張文良,接觸鉗工這一工種已有14年。2008年他到沈陽職業技術學院求學,2012年就奪得當年『振興杯』全國青年職業技能大賽冠軍。
『鋸割、銼削、鑽孔,鉗工的工作是做減法,過程不可逆,一旦出現偏差,一個零件就廢了。』張文良說,『這項工作沒有滿分,比的就是誰的精度更高、誰的失誤更少。』
銼削精度從0.01毫米到0.005毫米再到0.002毫米,張文良每一次的技術進步背後都是無數次的練習,無數次手上起了水泡又結成老繭。
『夜深人靜時,我常常獨自一人沈浸在銼刀推拉的「沙沙」聲中,我喜歡這種聲音。』張文良說,每天成千上萬次的銼削、長年累月的練習,讓他通過感受手的前後擺動力度,就能判斷出每一次銼削掉下了多少切屑。
對張文良來說,鉗工是一門技術,更是一種熱愛。為了多渠道、全方位提昇自己,他積極參加各類技能競賽,通過大賽的鍛煉、高手間的切磋,不斷提昇自己的技藝。
『即使現在數控機床發達了,仍有很多小的、異形的零件需要單件生產,這時鉗工加工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纔能滿足更高精度的匹配要求。』張文良說,『榮譽只屬於過去,未來還要腳踏實地、不斷奮斗。』
立足崗位,精益求精
作為年輕的班長,張文良所帶領的班組平均年齡卻超過50歲。『作為班長,只有自己技術過硬,遇到困難帶頭衝,纔能獲得團隊成員的信任。』張文良說。
剛到沈陽造幣有限公司工作時,曾有老師傅跟張文良聊天。『聽說你大賽獲了好多獎,那你能銼成什麼樣啊?』『銼進0.01毫米沒問題。』『那你挺厲害!』
技能與實際生產相結合,張文良把大賽中鍛煉出來的絕活和對精度的追求施展在工作中。過去,師傅們在搶修倉門卡死問題時,一直按照規定間隙小於0.04毫米來加工磨損的零件,這樣雖能滿足短時間內的設備運行,但幾乎一兩個月就要重新修復一次。張文良做班長後,要求將精度提高到0.02毫米,零件加工安裝後,至今兩年多了,都沒有再出現故障。
『一個設備有成百上千個零件,每個零件的精度差一點,累積起來的整體精度就會差很多。相反,每個零件的精度都提昇一點,設備的整體效率也會提高很多,可以節約大量的生產成本。』張文良自豪地說,在班組管理中,他將『精度提昇一半』作為班組目標,現在他所在的班組已建設成為公司維修『精、准、快』的優秀班組,經他們維修的設備既穩定又高效。
『我們就是設備的「醫生」,不止於追求設備能用,還要讓設備好用、耐用。』張文良說。
創新突破,迎難而上
2019年,張文良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立,張文良的主要工作也漸漸轉移到生產線的創新改造上。『工作室平均每周都有兩三個創新改造,生產線上的每一米幾乎都有我們創新改造的痕跡。』張文良說。
隨著紀念幣不斷革新,紀念幣生產也需要不斷應用新技術。『做鉗工只會加工還不夠,還要成為懂設計、懂研發的復合型技能人纔。』張文良說。實現紀念幣包裝時同一朝向以便收藏和觀賞,一直是包裝線上的難題。張文良先後對包裝聯動線進行了5處改造,通過調整落差、下落角度等參數,加裝擋板等零件,成功解決了這一問題。
多年來,張文良先後參與10餘項國家重大題材紀念幣的研發試驗及生產任務,牽頭完成10餘項重大設備改造項目,解決維修技術難題60餘項,設備改進100餘項,自主設計及加工零件200餘件,『五小創新成果』50餘項。
今年6月,張文良正式簽約了4名徒弟。『不僅要在自己這一棒跑出成績,還要把接力棒傳遞下去,讓更多年輕人發光發熱。』張文良說。
《人民日報》( 2022年08月19日07版)
- 樂享暑假2022/07/26
- 今天是20220222正月二十二星期二 具體怎麼回事?20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