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航拍烏蘭縣泉水灣防沙治沙區。祁增蓓攝
東北網8月11日訊(記者王巍):青海泉水灣防沙治沙十三載舊貌換『綠』顏
每年4、5月是種植期,6月至9月是病蟲鼠害防治期,9月到次年3月是防火期,正如青海省海西州烏蘭縣防沙治沙工程技術人員孟全菊所說,防沙治沙植樹造林靠的是『三分種,七分護』,如今,隨處可見的鄉土喬木樹種、灌木樹種和網格牢牢鎖住了流沙。
烏蘭縣地處青海湖流域西側的柴達木盆地,屬青海湖流域周邊地區,沙化土地總面積達154540.9公頃,其中流動沙地6527.5公頃,半固定沙地2853.2公頃,固定沙地57931.3公頃,潛在沙化土地34129.1公頃,是青海省沙漠化危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圖為泉水灣管護站管護員出發巡護。祁增蓓攝
『2009年,我和600餘名管護員剛來泉水灣時,這裡是一望無際的沙漠,就地紮帳篷成立了防沙治沙指揮部,白天走路勘測,晚上回來規劃。』青海省海西州烏蘭縣防沙治沙工程技術人員孟全菊告訴記者,剛開始種植成活率不足30%,如今已經到達了90%。
『小風沙飛揚,大風沙滿天,沙丘無腳年年走,莊稼遭埋常絕收』是對過去泉水灣沙害的真實描述。泉水灣管護站管護人員馬佔軍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他對過去的回憶便是漫天黃沙遮蓋了路,讓他們出行不便;遮蓋了莊稼,讓他們吃不飽飯;遮蓋了泉水,讓他們守著泉水沒水喝。

資料圖為固沙工程人工運草。烏蘭縣委宣傳部供圖
即使沙害已經嚴重威脅到了村民的生產生活,青海湖流域周邊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項目烏蘭縣防風固沙工程實施之初,卻沒有獲得一個村民的支持,大多村民甚至阻攔工作隊進入泉水灣。
『村裡的水原本就不充足,我們人多,村民也是怕我們搞不出什麼名堂,還讓泉水更加緊缺,畢竟在沙漠裡中種樹誰也不敢說有十足的把握能成功。』孟全菊直言,工作隊與烏蘭縣政府花了不少工夫為村民宣講防沙治沙工作,最終算是得到了支持纔開始防沙治沙。

資料圖為防沙治沙開溝環節。烏蘭縣委宣傳部供圖
防沙治沙第一步就是需要鋪設機械式方格沙障,工作隊嘗試過很多方法,蘆葦草、麥草、燕麥草、PVC抗老化編織袋和稻草簾等多種固沙材料基本是人工背運到施工現場,等各種沙障設置完工後,纔能在方格內營造防風固沙林。如今,泉水灣實施工程固沙3500畝,防風固沙林4700畝,揚塵、沙塵暴、大風、浮塵的總天數大幅度減少,泉水灣告別了『地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的惡劣環境。
『這裡的每一棵樹都可以說是值千金的,能在沙漠種樹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只要能成活,我們就會像對待自家孩子一樣用心呵護,每天都會進行巡護。』泉水灣管護站管護員馬佔軍表示,巡護時,看著樹長得一年比一年好,心裡別提多高興。

資料圖為泉水灣防沙治沙前的景象。烏蘭縣委宣傳部供圖
來自青海省海東市循化縣的撒拉族老人韓阿力自2015年起就在泉水灣防沙治沙,隨著烏蘭縣生態生活環境逐漸變化,如今已舉家搬遷至烏蘭縣。『種樹的時候我在,後期的管護我也想要參與,所以我就申請成了管護員,一年365天,日日巡護,每一棵樹我們都會照看到。』
據了解,『十三五』期間,青海累計完成防沙治沙投資18.86億元,完成防沙治沙861.15萬畝,為目標任務的143.5%。全省沙區森林覆蓋率增加近0.5個百分點,草原綜合植被蓋度提高4.1個百分點。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年均分別減少15.3萬畝、17.1萬畝,持續鞏固了『沙逼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成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