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寧夏這十年:塞上江南越來越好
2022-08-06 11:37:32 來源:人民網  作者:

  8月的寧夏,天高雲淡,生機盎然。

  放眼望去,六盤山下,一幅產業強、村莊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新畫卷在希望的田野上盡情鋪展;寧東基地,過去冒黑煙、排臭水的『傻大黑粗』產業蛻變為綠色低碳高效的『窈窕淑女』;黃河岸邊,過去隨處可見的『禿頭山』變成了碩果累累的『花果山』,重塑塞上好風光……

  10年間,地處西部內陸、不沿邊不靠海的寧夏,不斷拓展發展新空間,創造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寧夏720多萬塞上各族兒女正凝心聚力走好新時代長征路,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美麗新寧夏壯麗篇章。

  苦乾實乾 翻越脫貧路上的六盤山

  西吉縣閩寧工業園區。邊小強攝

  8月的六盤山地區,漫山翠綠,草木蔥蘢。曾經,這裡山是禿的、水是渾的、天是黃的,曾經,這裡一到春天沙塵暴便頻繁發生,人們的眼都睜不開,當地百姓被迫在閉塞貧瘠的土地上靠天吃飯、廣種薄收;而2020年的11月16日,六盤山地區屬於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的西海固(亦稱固原市,下轄西吉縣等一區四縣)徹底擺脫了絕對貧困,書寫出中國脫貧攻堅的『寧夏樣本』。

  變化如何發生?

  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最為關鍵的就是打贏脫貧攻堅戰。而苦乾實乾,則是早日改變貧困面貌的致勝法寶。

  秦振邦曾在寧夏貧困面最大、貧困人口最多、貧困程度最深的西吉縣涵江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他清晰記得2017年2月第一次來到村子的情景:彎彎曲曲的土路兩側,破舊的土坯房比比皆是;村部辦公室裡,磚頭支橕著一張『瘸腿』桌子。

  為了改變村裡的面貌,秦振邦與村民同吃同住,把村情民意都裝在心裡。經過兩年多的努力,水泥硬化路穿村而過、家家戶戶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房子、留守婦女在家門口就能務工掙錢,西吉縣涵江村的鄉親們2019年人均純收入9870元,比2016年增長7070元。看著村莊翻天覆地的變化,秦振邦感慨地說:『苦乾實乾纔能看到希望,這是乾部群眾共同努力的結果。』

  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少。黨的十八大以來,寧夏盡銳出戰,持續發力打好脫貧攻堅戰,9個貧困縣區全部摘帽,1100個貧困村脫貧出列,80多萬貧困人口脫貧。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之後,勤勞勇敢的西海固人,在鄉村振興的征程上邁出了堅實步伐。曾經最貧困的地方,生產生活也已翻開新的一頁。

  六盤山下,北?梯田裡的蕎麥花怒放,彭陽紅梅杏掛滿枝頭,涇河源鎮冶家村游人如織……寧夏脫貧主戰場固原市實施的『一棵樹、一株苗、一枝花、一棵草』的林草產業示范工程,如今已從試驗示范穩步邁入全面推廣。近兩年,當地把『四個一』林草產業主打品種分類布局到旅游環線、景區景點,培育發展鄉村游、觀光游等,2021年固原市接待國內游客超708萬人次,實現社會收入28.67億元,『春賞醉美花海,夏享爽爽清涼,秋觀層林盡染,冬品水墨畫卷』成為固原一張靚麗名片。

  在西海固的各個鄉村幾乎都有閩寧協作的扶貧車間,生產當地的土特產品,苦苦菜、蕨根菜、蒲公英、地椒茶、雜糧、土豆、手工粉條等等在扶貧車間進行加工包裝,直接分銷到南方各地。福建對口幫扶寧夏是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援助實踐成效卓著的典型樣本,其中一條重要經驗是從省區主要領導到普通扶貧參與者和脫貧主體,無不齊心協力、苦乾實乾。

  六盤山高,閩江水長。產業合作、勞務協作、人纔支援、資金支持……20多年間,閩寧合作碩果累累。福建先後選派11批183名乾部到寧夏掛職幫扶,寧夏選派20批380多名乾部到福建掛職鍛煉;福建幫助寧夏培訓教師上萬名,派遣教育、醫療、科技等專業技術人員2000多名。僅『十三五』期間,福建累計投入援寧資金16.32億元,實施1128個幫扶項目,幫助寧夏41.17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穩定脫貧。

  『山海情』未了。閩寧兩省區在『十四五』東西部協作框架協議中明確產業合作、資源互補和消費協作等方面10項重點工作。如今,閩寧協作煥發出不竭的動力,凝聚新的智慧與力量,在六盤山下奏響幸福的樂章。

  逐夢前行 一張藍圖繪到底

  寧東能源化工基地。人民網梁宏鑫攝

  走進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簡稱『寧東基地』),一座座巨型裝置高聳林立,盤曲半空的乳白色管道布滿廠區,每一項技術創新,都傳遞著強烈的現代化氣息。

  寧夏是典型的富煤省區,煤炭佔能源比重超過90%。多年來『靠煤吃煤』,挖煤賣煤,形成一套粗放發展的傳統路子。可隨著產能過剩、盈利下滑,曾經被當地人稱為『香咋子』的煤炭產業成了『燙手山芋』。

  本世紀初,寧夏東部的戈壁上,發現了探明儲量331億噸的煤海。如何有效開發這片煤海?如何打造屬於自己的工業引擎?2003年,寧夏作出決定,舉全區之力建設寧東基地,並將其確立為自治區的一號工程。

  2006年,現任國家能源集團寧夏煤業有限責任公司烯烴一分公司車間主任的張智敏剛剛大學畢業,當他來寧東時,只見茫茫戈壁僅有一個孤零零的工廠,工人們都住在簡易的預制板房裡。『當時很著急,煤制烯烴的裝置運過來,卻發現完全點不著火,根本運行不了。』張智敏面色黝黑,頭發蓬松,但工服上卻整齊掛著兩只繪圖筆。

  『不敢乾不成,也不能乾不成。在最艱難的時期,頻繁的實驗消耗大量原料,數百位工人盯在爐子旁,不間斷地對這套設備進行調試。』烯烴一分公司氣化爐負責人田彥俊還記得當時的情景。

  終於,在2010年零下十幾度的冬夜,當煤炭通過1300度的氣化爐,實現第一次出產,這個世界首套年產50萬噸煤制烯烴裝置宣告研制成功。

  之後的8年時間內,寧東基地各類廠房拔地而起,大漠戈壁上,又建起8個大型煤化工項目。可隨著全國各地興起煤化工熱潮,紮堆的投入讓煤制烯烴的價格一降再降。

  『傳統煤炭行業不可持續,這是市場用無聲的方式在發出信號,只有走創新道路,將煤炭「吃乾榨淨」,纔能彰顯現代煤化工業的優勢。』寧夏回族自治區發改委產業處處長李航說。

  煤制烯烴、煤制油企業的尾料『聚四氫?喃』該如何處理,是寧東基地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寧東基地借助我國東部產業轉移的機遇,成功引進以寧夏寧東泰和新材有限公司為代表的化纖新材料龍頭企業。

  『我們的產品供不應求!』走進這家公司的展覽室,產品部主任李海生正向參觀者介紹。入眼,各類芳綸、氨綸制品讓人目不暇接。氨綸線手感像棉花一樣柔軟,但拉扯一下,卻發覺其極具韌性。『日用內衣,甚至高級的手提包,都可以用氨綸來制作。』

  如今,寧東基地工業總產值超過1300億元,煤化工產業增加值佔全部工業經濟比重達48%,已成為西北唯一產值過千億元的化工園區,也探索著煤炭高效利用的未來發展。

  守一脈青山 繪就美麗新寧夏底色

  賀蘭山運動公園。人民網高嘉蔚攝

  炎炎夏日,市民們穿行在賀蘭山運動公園中,聽流水潺潺,好不愜意。

  這座佔地500畝的公園位於寧夏志輝源石酒莊內,酒莊前身是采砂場,2008年響應政府號召開始進行植樹造綠,生態修復。

  『聽說這裡是廢棄礦坑改造的公園,沒想到這麼漂亮。從我家開車到這邊差不多半個小時,只要天氣好,都會帶小孩子來這裡親近自然。』經常來賀蘭山運動公園的銀川市民胡雲峰對這裡的景色贊不絕口,『喏,公園旁邊是綠油油的葡萄園,一抬頭還能看到賀蘭山的山峰。』

  眼前的景象僅僅是寧夏賀蘭山環境整治修復成效的一個縮影。

  賀蘭山是寧夏的『父親山』。千百年來,賀蘭山橫亙於平原沙漠之間,庇佑著『塞上江南』的富足美麗,承擔著維護西北乃至全國生態安全的重任,也一度支橕起寧夏經濟發展的『半壁江山』。然而,連續數10年的無序開采,讓這裡的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

  2017年5月,寧夏以『壯士斷腕』的堅定決心和鐵拳治亂的頑強意志,打響『賀蘭山生態保衛戰』,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范圍內所有煤炭、砂石等工礦企業關停退出,並進行環境整治和生態修復,保護區內礦產資源開采和建設項目審批停止。

  2019年,寧夏全面啟動保護區外圍重點區域45處嚴重損害生態功能和質量點位的綜合治理。11家煤礦關閉退出,20處遺留礦坑和無主渣臺完成整治,拆除工礦設施384處,集中整治2處散、亂、污煤炭加工區,依法關停取締不合規企業561家、整治提昇126家。

  治山只為守一脈青山。過去5年,寧夏先後投入賀蘭山生態保護修復等各類資金近150億元,治理修復面積40.5萬畝。截至2021年年底,賀蘭山森林覆蓋率增加0.2%,植被蓋度增加5%;消失多年的雪豹重現身影,國家重點保護的四合木等野生植物生長范圍不斷擴延……2021年6月,賀蘭山生態保護修復被列為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推薦的10個中國特色生態保護修復典型案例之一,向全球公開發布。

  『十四五』期間,寧夏將賀蘭山生態保護修復列為十大工程之一,把賀蘭山生態環境綜合整治作為重點進行突破。如今,隨著賀蘭山漸漸『康復』,『綠水青山』的生態願景正成為觸手可及的生活美景。『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回首過往10年的奮斗路,寧夏堅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新發展、實現新跨越,把發展作為最大的任務,著力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難題,不僅使西海固地區徹底甩掉了絕對貧困的『帽子』,讓現代煤化工、新材料等在全國有一席之地,也重塑了能夠『給心靈放個假』的好山好水好風光。今天的塞上大地,『舊貌』換了『新顏』,未來的寧夏,一定會越來越好。

責任編輯:邱浩

【專題】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