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張國聖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為重慶發展把航定向,指引重慶加快建設內陸開放高地和山清水秀美麗之地;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努力在推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中發揮支橕作用、在推進共建『一帶一路』中發揮帶動作用、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范作用;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使成渝地區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
重慶市委市政府踔厲奮發,把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和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全面落實在重慶大地上,開啟了『山水之城、美麗之地』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重慶江北嘴中央商務區趙先軍攝/光明圖片
協同創新:打造西部發展新引擎
7月22日,第四屆中國西部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簡稱『西洽會』)在重慶開幕,2022陸海新通道國際合作論壇同期舉行。本屆西洽會為期3天,共吸引了38個國家和地區、1212家國內外知名企業和機構參加,簽約投資額達2468.7億元,簽約項目平均投資額較上屆西洽會增長51.8%。『西洽會立足重慶,放眼全球,是一個展示西部地區形象、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合作的大平臺。』重慶市商務委黨組書記、主任,第四屆西洽會執委會辦公室主任章勇武介紹,本屆西洽會聚集高端資源多,有17家世界500強企業是首次到西部尋求投資機會;區域聯動效果好,除重慶外,其他省區市簽約投資額也超過了240億元。
全長29公裡,共設35個站點,僅需1小時左右,公交車即可從重慶潼南到達四川遂寧磨溪。這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毗鄰區縣首條跨省市公交線路。這條公交線路的開通運行,方便了沿線數萬群眾。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啟動以來,重慶與四川積極對接合作,攜手唱好『雙城記』,共同營造一流營商環境,共同構建對外開放大通道,共同打造高能級發展平臺,支橕帶動西部高質量發展的動能更加強勁。截至2021年年底,川渝兩地共簽訂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合作協議63份,已開通跨省市公交線路10餘條,實現政務服務事項跨省市通辦200餘項。
重慶永川根據雙城圈規劃加快建設西部職教基地,推動『教育鏈』和『產業鏈』融合。今年1至4月,致力打造『成就工程師的城市』的永川,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同比增長17.8%,成為推動成渝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四川省瀘州市瀘縣方洞鎮雨鋒村村民胡南,去年在家門口參加重慶榮昌人力社保局的專場招聘會,順利當上了質檢員。『雙城經濟圈建設機會多,只要踏踏實實乾,一個月最少能掙4000元。』胡南說,重慶和四川實現了養老保險待遇資格『就近認』、社保保障卡『就近辦』等方面『兩地通』,讓她在擇業時更加『後顧無懮』了。

重慶市渝中區戴家巷崖壁步道重慶市渝中區委宣傳部供圖

山城巷一景重慶市渝中區委宣傳部供圖
內引外聯:建設內陸開放新高地
2021年9月,由5輛集裝箱卡車組成的跨境公鐵聯運班車抵達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隨即換乘中歐班列發往德國杜伊斯堡。這標志著重慶在全國率先實現了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國際貨運班列和跨境公鐵聯運班車的常態化運行和聯運。
人暢其行,物暢其流。近年來,重慶不斷豐富拓展出境出海大通道,加速推動內陸開放高地建設。向東,渝甬班列與長江航運相互補充,強化長江黃金水道;向西,中歐班列(渝新歐)已有連接27個國家72個節點城市的33條運營線路,累計開行超過1萬列;向南,西部陸海新通道以重慶為營運中心,實現了『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融會貫通』,物流網絡已覆蓋107個國家和地區的319個港口;向北,重慶經滿洲裡出境到俄羅斯的『渝滿俄』班列,已聯通中蒙俄經濟走廊;空中,國際貨郵吞吐量持續保持西部第一。近年來,重慶先後獲批陸港型、港口型、空港型三類國家物流樞紐,基本形成了互聯互通的綜合立體開放體系。
作為重慶重要的港口和物流樞紐,重慶果園港今年以來也先後開行了中越國際跨境貨運班列、長江—中南半島國際聯運班列和中緬國際鐵路班列等多趟跨境『首發班列』。今年1至5月,重慶果園港開行中歐班列和西部陸海新通道跨境班列,同比分別增長了7%和59%。『果園港以前是一個只能做內貿業務的散裝小碼頭,現在聚集了綜保區、自貿區、中新多式聯運示范區等內陸開放全要素,正逐步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中轉站」。』重慶兩江新區自貿辦副主任李國強說。
『上游』擔當:書寫山清水秀新畫卷
『清晨,和家人去沿河步道晨練;晚上,約三五好友去秀湖公園騎行。璧山推窗見綠、出門即景,確實是個宜業宜居的好地方。』32歲的魏宗磊籍貫山東日照,在重慶讀大學時與璧山的一次『偶遇』,最終讓他選擇在重慶璧山這個『小而美』的城市定居。按照15分鍾的步行半徑布局主題公園、因地制宜實施坡坎崖綠化、見縫插針打造微型『口袋公園』、改造提昇城鄉森林頻道。如今的璧山,城區人均綠地面積約48平方米,是一個山水環繞、花木蔥郁的大花園。
璧山是重慶書寫山清水秀新畫卷的縮影。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於一體的重慶,地處青藏高原與長江中下游平原過渡地帶,是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最後一道關口』。近年來,全市上下強化『上游意識』,擔當『上游責任』,築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加快自然資源保值增值,城鄉處處逐漸變為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縉雲山、中梁山、銅鑼山、明月山四山縱貫南北,長江、嘉陵江兩江交匯東流,塑造了重慶『山城』『江城』的獨特風貌。『四山』煤炭、石灰岩等礦產資源豐富,采礦一度成為重慶中心城區一些區縣和鄉鎮的『第一產業』。2018年,重慶獲批成為全國唯一在大城市開展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的省市,市委市政府出臺中心城區『四山』保護提昇實施方案,在中心城市營造林木76萬畝,累計修復礦山生態773公頃,整治違法建築1238萬平方米。昔日滿目瘡痍的『四山』,又變成了讓人流連忘返的『城市綠肺、市民花園』。
今天的重慶,『一江碧水、層林疊翠、四季花漾、瓜果飄香』的千裡江山巴渝畫廊正徐徐展開。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可以登南山、乘游輪、坐索道,或者站在柔風輕拂的江岸邊,看這個『山水之城、美麗之地』的層層蝶變。
- 樂享暑假2022/07/26
- 今天是20220222正月二十二星期二 具體怎麼回事?20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