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非凡十年】
【跨越】
光明日報記者 趙秋麗 李志臣
情深似海,厚望如山。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為山東高質量發展擘畫了美好藍圖。齊魯兒女始終牢記囑托,堅決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加快推動科技自立自強。十年時光,山東高質量發展積厚成勢,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富硒葡萄成熟季。資料圖片

空中俯矙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北宋鎮高家村。這個曾經典型的黃河灘區村,如今實現了安居樂業夢。資料圖片
1.動能轉換產業蝶變
時值盛夏,記者走進位於滕州市的山東威達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寬敞的龍門裝配車間裡,幾十臺數控機床正繁忙運行。不遠處的高端智能重型數控機床裝配項目現場機械轟鳴,一幢恆溫恆濕的高標准廠房基本完成。
『這是公司著眼高端裝備產業轉型昇級實施的新舊動能轉換項目。』威達重工副總經理雷祥元告訴記者,該項目采用5G+工業互聯網技術,將自動化設備與智能工廠數據大腦緊密結合,實現產業鏈協同賦能,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增強產品穩定性。
威達重工是『中國中小機床之都』滕州市高端裝備的龍頭企業,經過多年發展,名列全國機床行業30強、全國機床出口10強,連續三年榮獲國家機床行業最高獎『春燕獎』,他們生產的拳頭產品立式龍門加工中心一年銷量約300臺,價格從100萬元到1000萬元不等,在全國市場佔領了『一席之地』。
滕州的實踐為山東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高質量發展寫下生動注腳。近年來,山東堅持『騰籠換鳥』,著力加快動能轉換,一方面改造提昇舊動能,推動傳統產業轉型昇級,讓『老樹發新枝』;一方面積極培育新動能,加快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讓『小苗成大樹』。
在新舊動能轉換中,山東大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現代海洋等『十強產業』,嚴格實行產能、能耗、煤耗、碳排放、污染物排放『五個減量替代』,推動有60多年歷史的濟鋼集團停產搬遷,2021年全省『四新』經濟佔比達到31.7%,『四新』投資佔全部投資比重提昇至51.2%。
如今的山東如同破繭一樣,傳統產業重生,新興產業蝶變,處處湧動著澎湃的發展動能。
2.創新引領活力湧流
地處黃河尾閭的東營市,作為勝利油田駐地,因油而生、因油而興。十年前,這裡的東八路以東,還是一片蘆葦蒼蒼、荒灘茫茫的鹽鹼之地。如今,一座座現代化廠房拔地而起,佔地18000畝的新材料產業園氣勢恢宏,科技感撲面而來。
從人跡罕至的不毛之地到欣欣向榮的產業園區,這一變化歸功於坐落在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國家級稀土催化研究院。作為國內唯一一家稀土催化領域的研發機構,研究院致力解決稀土催化應用領域『卡脖子』難題,打破國外壟斷。
自2019年8月研究院落戶東營以來,一條『點土成金』的神奇之路正式開啟:協助濰柴動力實現天然氣發動機後處理催化劑貴金屬減量70%,年節約采購成本30億元;圍繞稀土汽車催化全產業,國瓷、東珩、貴研等總投資55億元的9個項目相繼落地,將形成汽車催化產業鏈閉環,可實現年產值600億元……昔日的『老油城』正煥發出新活力。
在山東,像國家級稀土催化研究院一樣,中科院海洋大科學中心、熱物理試驗大科學裝置等一批高能級創新平臺落地建設。截至2021年年底,全省高新技術企業達2萬家、比2012年增長了7倍。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山東牢牢把握發展第一要務,著力深化科技創新。黨的十八大以來,山東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不斷提昇,區域創新能力位居全國前列,被國務院列入2021年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營造良好創新生態、提昇自主創新能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速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等方面成效明顯的地方。
3.人纔引育萬馬奔騰
在菏澤市成武縣化工園區,有一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山東匯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其生產的DCTF(2,3-二氯-5-三氟甲基?啶)產品被評為第四批全國制造業單項冠軍產品,產量佔全球70%以上。
DCTF等?啶類含氟化合物是重要的農藥醫藥中間體,從研發到大規模生產用時長達十年,產品得到國際市場的認可。目前公司已成為DCTF領域產能最大的龍頭企業,在行業中地位舉足輕重。
『發展的關鍵在創新,創新的關鍵在人纔。』匯盟科技有關負責人說,在企業580名員工中,研發技術人員就有124名,並建有博士科研工作站。同時,企業還長期與天津科技大學、青島科技大學等院校和科研單位合作,增強了科技研發實力和成果轉化能力。
有『伯樂故裡』之名的成武縣,通過人纔招引培育、與高等院校合作、打造創新工作室等方式,發揮高技能領軍人纔在帶徒傳技、技能攻關、技藝傳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鍛造出一大批技藝精湛的高技能人纔和高素質勞動者,成為促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主力軍,全縣專精特新企業、瞪羚企業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
為讓更多『千裡馬』在創新創業賽道上競相奔騰,山東頒布實施人纔發展促進條例,出臺人纔改革22條、人纔支橕新舊動能轉換20條、人纔興魯行動32條等系列政策,建立重點人纔工程清單,健全人纔支持制度體系;組建人纔發展集團、人纔發展戰略研究院,對省屬高校院所公開招聘高層次人纔實行『自主組織、事後備案』;創新采取『一事一議』方式引進頂尖人纔,在泰山系列人纔工程中推行配額制、舉薦制和創業人纔『以賽代評』等多元遴選辦法。
截至目前,全省人纔資源總量突破1500萬人,住魯兩院院士和海外學術機構院士達115名,國家級省級領軍人纔突破4500名,高技能人纔達到350多萬人。近三年集聚高校畢業生青年人纔218萬餘人,人纔集聚態勢不斷擴大。
【2012】
●地區生產總值42957.3億元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96元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06元
●常住人口城鎮化率52.03%
●發明專利授權量7454項
●糧食總產量4815.8萬噸
【2021】
●地區生產總值83095.9億元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066元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94元
●常住人口城鎮化率63.94%
●發明專利授權量36345項
●糧食總產量5500.7萬噸
數據來源:山東省統計局
《光明日報》( 2022年07月25日05版)
- 貴州百裡杜鵑:多彩活動引客來2022/07/23
- 今天是20220222正月二十二星期二 具體怎麼回事?20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