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是一個陰雨天。一大早,朱宏宇獨自橕著傘,腳步匆匆地奔向公司的溫室大棚。
『玉米長得咋樣,天天都得看。』走進溫室,腳踩在泥土上的那一刻,朱宏宇的心裡纔感到踏實。
『這些都是我們在現有的種質資源基礎上,通過挖掘優良性狀基因,研制出來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自交系。』朱宏宇指著溫室裡的『青枝綠葉』,打開了話匣子,『每份資源都攜帶獨特的遺傳基因,一旦優勢基因重組,就可能誕生新品種、好品種。而無論對農業生產還是種業企業發展來說,良種都是至關重要的。』
朱宏宇是沈陽市遼中區朱家房鎮朱家村人,土生土長的『農二代』。微黑的皮膚和身上穿著的朴素的T恤,讓這位企業家看上去很『接地氣』。
東亞種業,國家農業產業化優秀重點龍頭企業、中國種業十強,擁有玉米生物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95%以上的品種為自主研發。自育玉米品種累計推廣面積3.2億畝,累計增產糧食達96億公斤。
這一人一企,結緣、『牽手』已經20年。
7000多個日日夜夜,朱宏宇帶領東亞種業只乾一件事兒——培育好種子,以實際行動詮釋『中國碗裝中國糧,中國糧用中國種』。
眼下,東亞種業的主打玉米品種『東單1331』,已推廣到全國各地。耀眼的成績,是朱宏宇常說的那句話的有力『注腳』:我們有能力、有實力打造民族種業品牌,為糧食安全貢獻一粒『好種』。
『種地』到『種業』
朱宏宇出生於1974年。那個年代的農家娃兒,少年時代大多是『半耕半讀』狀態,朱宏宇同樣如此。
『小時候幫家裡種地,從「播」到「收」,每一步都跟著忙活,一樣不落。』朱宏宇回憶,那時候因為機械化程度低,基本靠人工,是真正的『面朝黃土背朝天,一身力氣百身汗』。
挨過累、吃過苦,並沒有使朱宏宇產生遠離農村的念頭,反而立志紮根農業、改變農村。高考填報志願時,他毫不猶豫選擇了沈陽農業大學農業經濟管理專業。
畢業後,朱宏宇到省種子管理局工作,正式步入這個讓他『終其一生』為之奮斗的領域。
當時,正是種業走向市場化的『窗口期』。2000年,我國第一部種子法頒布,其中包括『保護和合理利用種質資源』『推動種子產業化,發展現代種業』等新舉措新辦法,並打破了此前以縣為單位統一供種的模式。
一時間,諸多種業企業如雨後春筍般誕生,東亞種業就是其中之一。其創始人徐福春,『相中』了朱宏宇的專業水平和乾勁兒,對其極力邀約。
同時,朱宏宇也『相中』了從創辦之初就一直堅持自主技術研發的東亞種業,接受邀請,毅然『下海』。
為更全面地了解企業,為未來發展做好定向,朱宏宇加入東亞種業後的第一個舉動,就是主動到基層鍛煉3個月,站櫃臺,賣種子。
『那時正趕上種子銷售的旺季,來自全省各地乃至吉林省的農戶,拼車到我們銷售點買種子。』朱宏宇回憶,看著各地農戶慕名而來、『擠破櫃臺』的場景,自己很受觸動。
為啥農戶甘願捨近求遠,到東亞種業來買種子?主要源於對好種子的渴望。朱宏宇說,和農戶交談,他們說得最多的就是特別希望能買到高產、穩產的好品種,提高收成提高收入;最害怕的是買到假種子、劣種子,結果一年到頭白忙活了。朱宏宇由此深切感受到,種子事關農民生計,關系重大;好種子的市場需求旺盛,潛力巨大。
『靠科技力量,生產好種子。』這個思想,在朱宏宇的心裡落土紮根。
潛心育『王牌』
出了沈陽主城區,一路向北,來到投資2億元打造的東亞現代種業研發中心,這裡比東亞種業公司總部更『氣派』。辦公樓裡隨處可見一流的儀器設備,研發團隊累計承擔20餘項國家科研項目,包括多個重大專項和重點研發計劃。這裡,是優質新種子的『產床』。目前,東亞種業累計在全國審定了1136個(次)玉米品種,其中含82個國審品種。
這些品種,既滿足了不同時期的農事生產需求,又見證了我省20多年來的種業發展歷程。
『2000年前後種子市場剛放開時,「稀植大穗」的玉米品種最受青睞,公司順應市場推出「東單90」,每畝地能種2500株,一棒能打一斤濕糧。』朱宏宇回憶,這個品種的種子特別適合遼寧地區種植,一度佔到全省市場30%的銷售份額,直到2009年出現『拐點』。
那一年,持續降雨、低溫寡照的極端天氣多,『稀植大穗』品種的缺點和不足一下子暴露出來。
此時,恰逢『先玉335』這個玉米品種投入市場,它承載的是『單粒精播、耐密高產』理念。一穴用一粒種,省成本;不求單個棒子大,更注重提高畝均種植量,打破了『稀植大穗』一統天下的市場格局。
『若我們只有「東單90」一款產品,那將非常尷尬。』朱宏宇坦言,好在公司未雨綢繆,在多年間持續做資源搜集、鑒定、評價及品種選育工作,積攢下了厚實的產品家底。公司從2010年起確定了『耐密、抗倒伏、抗病、單粒精播』研發方向,迅速調集資源集中攻關。2013年,『東單1331』脫穎而出。
『新秀』一出,迅速打開市場,並在之後出現的極端天氣中經受住了考驗。它抗旱能力強,產量穩定,高抗倒伏、極耐澇、高耐密、品質好等特點得到了廣大農戶的認可。
『雖然手裡有王牌品種,但來自市場的壓力仍然時刻在肩。』朱宏宇說,任何一個品種,都可能會最終遭遇『審美疲勞』,市場需求總是會不斷昇級,倒逼企業持續革新。未來,東亞種業的育種方向,除了要繼續堅持高產穩產、廣適高抗等,還會更關注脫水快、適合機械化收割等指標,育出更多適合現代農業生產方式的新品種。
良種加良法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一個品種可以造福一個民族。
如何攥緊中國種子,端穩中國飯碗,實現糧食安全?在朱宏宇看來,種源和技術是關鍵。
『要想育成理想的新品種,需要大量基礎材料作支橕。』朱宏宇說,育種是小概率事件,每年在1萬至2萬份材料中,能選出幾份理想的資源已是幸運。而且我國還存在玉米種源相對匱乏的現實問題,可利用量並不充分。解決之道,唯有對已知資源進行再改良、再創新。
完成這個過程,技術是核心。
經過3000多年的自然物種進化與人類科技進步,世界農業育種經歷了原始育種、傳統育種和分子育種三個時代的跨越,形成了具有典型時代特征的各種技術版本,即從最初人工馴化1.0版和雜交育種2.0版,迭代昇級到分子育種3.0版和智能設計育種4.0版。
眼下,我國仍處在以常規選育為主的2.0時代,向分子育種的3.0時代邁進階段,而種業發達國家已經進入『生物技術+信息化』的育種4.0階段。『顯而易見的差距,正是我們的努力方向和奮斗目標。』朱宏宇說,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只有堅持走自主創新之路,將關鍵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纔能從根本上保證種業安全、糧食安全。
目前在東亞種業,包括分子輔助、全基因組選擇、智能設計育種等科研攻關在同步進行。為了提高育種效率,企業還開啟了工廠化育種模式,預先設定好育種目標,再組織科研人員分工協作,讓研發更快更精准。
發端於育種,但不能止步於育種,東亞種業在做好主業的同時,開始向產業後半段發力。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良種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超過45%。』朱宏宇說,實現糧食安全,需要良種,同時還需要良法作支橕。所以,東亞種業將建立起全流程服務,建立起『好種子+好方法+好機械』全產業鏈經營模式,更大程度地發揮良種的增產作用。
『玉米是世界上單產最高的作物,我國有14億多人口,耕地面積有限,玉米產量對於糧食安全至關重要。』朱宏宇說,農業科技創新上的每一小步,都是對糧食安全作出的貢獻。
『打好種業翻身仗這場攻堅戰、持久戰,我們義不容辭,使命在肩。』說話間,朱宏宇換上白大褂,同科研人員一道走進試驗基地裡忙活起來。微風掠過,玉米葉片沙沙作響。
希望的種子,正在這裡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