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中國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中新社北京6月25日電(記者龐無忌)6月25日是第32個全國『土地日』。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為保護土地而設立專門紀念日的國家。
從過去4億人吃不飽到今天14億多人吃得好,『誰來養活中國人』的問題得到了有力回答。但專家指出,中國糧食安全基礎仍不牢固,耕地就那麼多,潛力就那麼大,緊平衡仍然是糧食安全的長期態勢。特別是,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尤為重要。
當前,耕地保護形勢不容樂觀。『國土三調』結果顯示,2019年底,中國耕地面積19.18億畝,人均耕地面積只有1.36畝,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同時,中國耕地資源空間分布不均衡,總體質量不高,超過一半的耕地靠天收。從『國土二調』至『國土三調』的10年間,中國建設用地總量增加了26.5%,違法違規佔用耕地問題也時有發生。
為了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中國自然資源部表示,采取了一系列『長牙齒』的硬措施。
例如:在法治建設方面,耕地保護法草案正在起草。在明確紅線方面,自然資源部會同有關部門聯合編制《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2021-2035年)》,先行在5省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紅線、生態保護紅線和城鎮開發邊界的優先序開展了『三區三線』劃定試點。確立2035年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目標任務,明確除6種情形外,所有現狀耕地必須全部劃入耕地保護紅線,帶位置分解下達。
面向未來,耕地保護如何加碼?
自然資源部指出,在土地資源緊約束的前提下,為實現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全社會必須增強節約集約用地意識,全面提高用地效率。這意味著必須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推進各項措施落地見效。
一是加快推動耕地保護法等立法進程。將耕地保護黨政同責、耕地年度『進出平衡』、耕地『非農化』『非糧化』禁止性規定等要求和政策措施上昇為法律規定。
二是嚴格耕地用途管制,落實好『兩個平衡』。一方面,嚴控耕地轉為非農建設用地,緊盯補充耕地真實性,完善新增耕地質量驗收辦法,嚴格落實耕地佔補平衡;另一方面,嚴控耕地轉為其他農用地,穩妥實施耕地『進出平衡』,確保可以長期穩定利用的耕地不再減少。
三是采取革命性措施推進節約集約用地。例如:全面修訂各行業用地定額標准,強化重大建設項目生成階段節約集約用地的剛性約束,推動在項目生成階段或項目可研過程中,嚴格開展專門評價,促進新上項目達到國內同行業節約集約用地先進水平。
四是嚴肅查處違法違規佔用耕地行為。穩妥推進農村亂佔耕地建房專項整治試點,落實『大棚房』問題清查整治長效監管機制。綜合運用衛片執法、掛牌督辦、公開通報等手段,加大對違法違規佔用耕地行為的查處力度。加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涉及犯罪的及時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向社會釋放嚴守耕地紅線、對違法佔用耕地『零容忍』的強烈信號。
五是嚴格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實行黨政同責。推進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結果運用,對完成保護目標、成效顯著的省份給予獎勵,對沒有完成保護目標的實行補償性懲罰。層層壓實耕地保護目標責任,實行剛性指標考核,黨政同責、終身追責,確保18億畝耕地實至名歸。(完)
- 多彩民俗迎端午2022/06/04
- 今天是20220222正月二十二星期二 具體怎麼回事?20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