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正值『三夏』大忙時節,放眼華夏大地,一幅幅色彩斑斕的鄉村畫卷在希望的田野上徐徐展開,蓬勃生機令人欣喜。南方的農民正在稻田裡埋頭栽插、管護水稻,北方的農民正在駕馭智能現代化設備趕收夏糧。根據剛剛發布的《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22》,今年中國農業生產將繼續向好,糧食總產量將超過去年,預計將達到1.38萬億斤。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我國是人口大國,糧食消費量大、人均耕地少,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不管形勢如何變化,中國人的飯碗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任何時候這根弦都不能松。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確立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橕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持續提昇糧食產能,優化種植結構,堅決守住大國糧倉,讓『中國飯碗』裝滿『中國糧食』。
守住大國糧倉,端穩中國飯碗,必須堅守耕地紅線。糧食生產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糧食安全的命根子。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全面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的特殊保護制度,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始終是保證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礎。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只有守住今天的耕地,纔能保住明天的飯碗。如果沒有耕地,沒有不斷優化的耕地資源做支橕,『中國飯碗』裝滿『中國糧食』自然無從談起。耕地保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必須要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落實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和防止耕地『非糧化』。
守住大國糧倉,端穩中國飯碗,必須攥緊中國種子。『種地不選種,累死落個空。』種子作為農業的『芯片』,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重要基礎,也是一切農作物產業鏈的起點。讓『中國飯碗』裝滿『中國糧食』,必須推進種業全面振興。這是建設現代農業的標志性、先導性工程,也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專條對全面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做出具體部署。這表明,小種子,大戰略。只有從培育種子入手,加強良種技術攻關,穩住制育供種基本盤,讓每一寸土地都種上良種,纔能用『中國種子』端穩『中國飯碗』,保障中國糧食安全。
守住大國糧倉,端穩中國飯碗,必須依靠科技創新。常態化疫情防控,讓糧食安全的重要性更加凸顯。抓好糧食生產,重中之重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動『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落地見效。從東北黑土地到中原大地,再到江南魚米之鄉,依托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農用植保無人機、無人駕駛收獲機、智能結算系統被廣泛使用,我國農業科技水平不斷提昇,助力糧食增產的態勢明顯。只要持續推進農業與科技深度融合,全面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讓科研人員把論文寫在大地上,讓農民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中國人就能用沈穩有力的雙手托起中國飯碗,把『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穩穩當當地寫實在廣袤的田野上。
(金羊網文/林偉)
- 多彩民俗迎端午2022/06/04
- 北京冬殘奧會中國體育代表團成立20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