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沙6月10日電 題:『一寸都不能少』——湖南鐵腕守護長株潭城市群『綠心』
新華社記者劉良恆
仲夏時節,走進湖南長沙市雨花區跳馬鎮田心橋村,原柳樹塘矽砂礦所在地綠意盎然,50餘畝果木長勢喜人。田心橋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羅新利說:『明年市民就可以來村裡賞花采摘了。』
田心橋村位於湖南長株潭城市群『綠心』核心區域。長株潭城市群由長沙、株洲、湘潭三市構成,兩兩相距約40公裡,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在三市接合部,一塊面積約528.32平方公裡的綠地被人們形象地稱為長株潭城市群『綠心』。10餘年來,湖南省通過立法保護、規劃控制、生態補償等手段,鐵腕守護『綠心』。

圖為湖南長株潭城市群『綠心』一處經過生態修復的礦坑。受訪者供圖
10多年前,有企業在田心橋村柳樹塘組開采山砂,對地表植被造成較大破壞,留下3片『癩頭』般的廢棄礦山。隨著湖南省不斷加大『綠心』保護力度,原柳樹塘矽砂礦所在區域完成修復,變身為生態果園。
從湖南省科技館出發,沿著長株潭城市群城際主乾道芙蓉路南下,車行10多公裡,就進入了『綠心』地區。這一帶全是低山丘陵,植被茂盛,郁郁蔥蔥,與北面長沙城區和南面湘潭城區的『鋼筋水泥森林』形成鮮明對比。
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過程中,湖南省委、省政府深刻認識到,長沙、株洲、湘潭三市有歷史形成、彼此互補的功能定位,有『綠心』分割、湘江串聯的先天優勢,最適合組團式發展道路。如果走『毀綠擴城』的老路,任由城市擴張,三市建成區極有可能連在一起,最終形成一張『長株潭大餅』,既破壞了珍貴的『綠心』資源,又失去了獨特的生態優勢。

圖為長沙市雨花區石燕湖,位於長株潭城市群『綠心』腹地。受訪者供圖
為避免『綠心』在城市化過程中被侵蝕蠶食,湖南省完善頂層設計,理順體制機制,出臺了配套制度,2011年編制出臺《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綠心地區總體規劃(2010-2030年)》,2013年頒布《湖南省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綠心地區保護條例》。
根據上述規劃和條例,長株潭城市群『綠心』90%以上的區域被劃為禁止開發區和限制開發區,僅有10%的區域被劃為控制建設區。在『綠心』范圍內,除了生態建設、景觀保護建設、公共設施建設和旅游休閑設施建設以外,禁止上馬工業和其他可能造成環境污染的建設項目。
由於一系列歷史遺留問題,長株潭城市群『綠心』地區過去存在一些違法違規建設項目,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曾指出相關問題。
近年來,湖南省堅決扛起保護『綠心』的政治責任,堅持實事求是、依法依規、分類施策,推動問題整改。湖南省長株潭一體化發展事務中心生態綠心部部長龍宇說,到2019年底,『綠心』地區的違建項目已全部退出,並完成生態修復。在推進長株潭都市圈建設中,湖南各級各部門狠抓『綠心』保護,著力擴大環境容量和生態空間,實現生態環境質量穩步提昇。

3月20日,湖南乾部群眾在長株潭城市群『綠心』地區植樹。受訪者供圖
以長沙市雨花區為例,當地『綠心』面積178.97平方公裡,佔『綠心』總面積1/3以上。雨花區長株潭一體化發展事務中心負責人告訴記者,截至2021年12月,當地已按照相關工作要求清退『綠心』地區的111宗工業企業用地,接下來,雨花區還將結合長株潭城市群『綠心』中央公園規劃,積極推動『綠心』退出工業用地區域的產業導入和配套設施建設。
自2013年以省級立法方式保護『綠心』以來,湖南省還出臺了『一攬子』配套保護政策措施。比如,湖南省政府出臺了建立長株潭城市群『綠心』地區生態補償機制的實施意見,明確了『綠心』地區生態補償的補償主體、補償對象、補償范圍及補償方式;湖南省自然資源、林業、環保等部門制定『綠心』地區保護監測管理辦法,對『綠心』地區進行全方位實時監控……
十年護綠,初心不改。長株潭城市群『綠心』建設已取得較好成效,區域內生物多樣性顯著提昇,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種類及數量呈增長趨勢,初步形成森林城市生態體系,森林覆蓋率比2012年提高4.41個百分點。